“你的宝宝这么瘦,她是不是奶没吃够?”

“你的宝宝这么瘦,营养是不是没跟上?”

“你的宝宝这么瘦,是不是喂的哪里有问题?”……


随便这么一句话,很容易摧毁母乳妈妈喂奶的信心,开始不停的反思“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耽误了我的宝宝?”


 善用生长曲线来检测宝宝的发展


WHO的生长曲线是以3%、15%、50%、85%、97%五条线来划分的。


意思是让大家同性别同年龄的孩子比较,由高到矮由胖到瘦,如果排在50百分位,即使属于中间位置,也就是身高或者体重是中等。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100个人中只有1个人属于这位置,另外49人低于他,还有50人高于他,而3%-97%之间都是正常的,偏离第3和第97百分位越多,有问题的几率也就越大,更需要专业儿保医生的帮助,但是并不代表偏离就是绝对的异常。


比如一个地区一年出生2万宝宝,那就会有600个宝宝体重低于3百分位,不代表这600个宝宝都是异常,只是更需要关注。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曲线,不论是10%还是90%,这样的正确的观念被更多爱学习的妈妈接受。


可是有一类情况,是让母乳妈妈们无法淡定的,那就是宝宝的百分位线一路的下降,让原本就不自信的母乳妈妈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周围人随口的质疑,陷入喂不饱宝宝的焦虑中无法自拔。


高矮胖瘦是相对的,不一定表示好或者坏。


其实从受孕那一刻起,孩子将来的身材是怎样的,早已决定了。只是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喂养的情况而作出一些调整。在这个物资充沛的年代,很多都应该是担忧更胖而不是更瘦。


 宝宝的自我调节


可是即便这样为什么有些宝宝曲线就是在下降呢?


这就是宝宝的自我调节。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体重的多少受妈妈的影响很大,可能因为妈妈的身材纤瘦而限制;


也可能受妈妈孕期摄入过多而使得宝宝增重较多,以至于他们在出生的时候体重相较于他们所遗传得到的身材有所差别——偏轻或者偏重。


所以在出生后便会自我调节,偏轻的会生长速度比较快,偏重的就会生长的慢些。


而这两类宝宝的生长形态绘制成生长曲线之后,都可能跨度比较大,这就是宝宝的自我调节。


所以在第一年,宝宝的生长不一定沿着同一百分位曲线生长,可能会有跨度,直至调节完成可能一两岁的时候,会继续按他应该的百分位生长。



如果宝宝的曲线是向上调节,妈妈们的担忧相对要少的多,周围夸赞的声音也会比质疑的声音多的多。


可是如果是向下调节,情况就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向下调节,必然会吃的少些,那么就很容易被误会或者被质疑:是因为吃的少,所以增重不好。


那么就很容易想尽一切办法让宝宝多吃,母乳喂养的妈妈可能会被质疑奶量不足,被劝加高热量的奶粉,甚至放弃母乳喂养。


这种做法结果可能有两个:

  1. 是宝宝吃的更少,甚至拒绝。

  2. 是宝宝就范,变得比原来遗传的更胖,但这对他来说可能负荷较大。


我们在担忧宝宝太瘦,没有喂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如何做:


排除是否生病

在宝宝生病的时候,比如感冒发烧没有胃口是非常人之常情的事情,这时候的不要强求宝宝吃多少,生病期间耽误的摄入在宝宝恢复之后也都会再补回来的。


如果是一些稍微严重的情况比如需要手术的疾病,在手术前可能会明显的比较瘦,这时候即便换成高热量的奶粉也于事无补,直到宝宝宝宝手术后,才会开始慢慢回归到他本来的曲线增长。


undefined


分析喂养情况


以一天24小时总体情况从“输出看输入”。


在出生后的48小时内(第1天至第2天),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会排出粪便和一两张呈淡黄色的尿片。大便在第三天会变绿。红色的“结晶“尿来自尿酸晶体,偶尔出现在”奶水到来“之前,但应该在第四天到第五天消失。


在第4天(4个24小时周期)奶水通常增多,胎便应该由灰褐色过度到黄色,而尿液应该几乎是无色和无味的。如果宝宝在第四天之后仍然排出黑色或者棕色大便,这表明摄入量低。


在第6到8周,湿尿布的频率可能会降低,但随着婴儿膀胱的增大,湿尿布会变得更重。一天大概有6个中等重量尿布。

排便可能会继续频繁,也可能会减缓至一天一次或者每两三天一次。少数婴儿可能会一周一次,甚至更久。



可通过大便的大小和硬度来判断这是否正常,当一个健康的婴儿的大便模式改变时,大便仍然是松软的,但量会更大。如果你发现自己每隔几天都要应对一次”喷出式“尿布,很有可能宝宝他一切都好。


什么是中等分量?


如果你不确定”中等“的尿布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那就拿一块新的尿布,在上面浇30ml水,这就是中等尿布的感觉。如果婴儿体重超过3636g,使用45ml水。


如果觉得没有那么好的尿量,除了奶量真的不足,还可能是哺乳的有效性或者喂养模式安排问题。要检查宝宝是否有深衔乳,是否有明显连续吞咽,积极的提高哺乳有效性。



要反思自己是否有无意识的延迟响应哺乳错过宝宝的吃奶信号,而让宝宝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饥饿需求,而干扰了宝宝的摄入。


积极的与宝宝互动,增进亲密关系,了解宝宝的需求,及时的满足。


如果是因为奶量摄入问题,在提高哺乳有效性和按需喂养之后,都会得到改善。而这种情况多在小月龄出现。

分析遗传因素


考虑宝宝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一定要考虑爸爸妈妈的身高体重。如果爸爸妈妈有这样的“瘦基因”宝宝就很可能难以喂胖。


计算爸妈的现在体重可能不准,因为爸爸们很可能工作后发福,而妈妈们在怀孕分娩之后也可能体重上升,还有一些人可能是之后努力的减肥健身而保持的低体重。


所以可以计算爸爸妈妈在18岁左右时候的曲线,如果爸妈都是低于15%曲线的,那么养一个低于15%的的宝宝是再正常不过的。


不要以为当代的物质水平高了,当代的营养水平比上一代好了,瘦小的问题必定比上一代少,遗传因素还是继续存在的,而且影响力量还是很大的。


能够冷静分析爸妈的身高体重,也就可以接受宝宝的自我调节到本身的曲线,这个内置的“指挥”可能会让他的胃口下降,摄入稍微减少,是自我掌控的,但是对于宝宝来说很舒服,生长的很愉快。


全方位关注发展


在养育的过程中,妈妈们可能往往只关注到宝宝的身高和体重,其实身高和体重只是宝宝生长发育中的“一条腿”,实际上宝宝生长发育还有“另外一条腿”,就是他大脑的发育。


不仅看到孩子的身高体重,还要看到大脑的发育,大脑发育包括宝宝五大能区的发展:沟通,大动作,精细动作,解决问题,个人社会性;



这些可以借助一些测评工具,比如ASQ,它不仅可以在一些高端诊所做儿保那做,也可以自己在家使用测量。了解宝宝有哪一些能区发展比较落后,就可以根据这个系统提供的游戏去针对性的提高。


一个智力正常的宝宝不会让自己饿着而不吃,而且热量不够怎么活跃呢?我们作为爸妈能够按需喂养,及时响应宝宝需求,不设限的提供,但是吃多少的权利交给宝宝。


至于宝宝到底是胖还是瘦,只要宝宝是健康的,我们就顺应天意让他按照自然的生长规律吧。


我们作为爸妈,欣然的接受宝宝已吃饱、拒绝继续吃的信号,希望我们都能在爱中享受平静、欢喜,而不是焦虑,相信孩子们会长得很好,接受自己孩子的特质,包括身材。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