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宝妈群里都在讨论肺炎疫苗的接种次数,很多宝妈疑惑:
“我家娃已经打了3针肺炎疫苗,最后一针能不能不打?”
“听说加强针副作用大,真的有必要吗?”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小豆苗特约医学科普达人李老师,为大家详细用简单有趣的方式,讲明白肺炎疫苗加强针的重要性(最终访谈内容已经过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郭世成主任审核,非常靠谱哦!)
01
Q:豆苗妈:为什么13价肺炎疫苗要接种好几针,但有的疫苗却只要接种1~2针,您能给大家聊聊吗?
李老师:
不同疫苗接种针数不同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就13价肺炎疫苗来说,它的接种程序一般是基础免疫在宝宝2、4、6月龄时各接种一针,加强免疫在12- 15月龄时再接种一针。
①13 价肺炎疫苗包含多种血清型的抗原,宝宝的免疫系统需要多次接触这些抗原,才能产生足够量且针对不同血清型的特异性抗体,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②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对疫苗的免疫反应相对较弱,多次接种可以逐步刺激免疫系统,帮助宝宝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
总之,疫苗接种针次数是由多种因素综合确定的,都是为了达到最佳的免疫保护效果,保障受种者的健康。
02
Q:豆苗妈:经常会有家长问,打完基础免疫的三针不是已经有保护效果了吗?加强针能不能不打呢?
李老师:
虽然打完基础免疫的三针后已经有了一定的保护效果,但加强针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我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方式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抗体变化,听完应该就能明白加强针的重要性了。
我们可以把人体的免疫系统想象成一个军队,抗体就是军队里的士兵。
① 基础免疫:新兵训练(2/4/6月龄三次集训)
当宝宝接种第一针13价肺炎疫苗时,就像是给免疫系统这个军队发出了警报,告诉它们有敌人(肺炎球菌)可能会来进攻。
但是,一开始军队对这个敌人还不太熟悉,所以只能派出少量的士兵(产生少量抗体)来应对。随着第二针、第三针基础免疫疫苗的接种,免疫系统逐渐熟悉了敌人的样子,就会派出更多的士兵(抗体水平逐渐升高),而且还会训练一些 “记忆士兵”(免疫记忆细胞),让它们记住敌人的特征。
②抗体衰减:士兵自然退役
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士兵会慢慢 “退伍”(抗体水平随着时间下降),因为它们觉得敌人很长时间没有来,可能不会来了。到宝宝12-15月龄时,士兵的数量已经下降到比较少的水平了,这时候如果敌人来了,军队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御。
③加强免疫:补充精锐部队+升级武器装备(刺激记忆B细胞大量增殖)
在12-15月龄给宝宝接种加强针,这就相当于再次给免疫系统发出警报,让军队重新振作起来,派出大量的士兵,而且那些 “记忆士兵” 也会发挥作用,迅速召集更多的同伴,这样就能让宝宝体内的抗体水平快速升高,重新建立起强大的防御力量,更好地保护宝宝不受肺炎球菌的侵害啦。
03
Q:豆苗妈:听说曾经有孩子因为漏打加强针发生严重感染?
李老师:
曾经有家长向我们咨询过,是一个2岁男孩,他因为中耳炎引发了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培养出肺炎链球菌23F型——这正是疫苗覆盖的血清型。当初这位家长也是"觉得3针够用了",结果治疗花费超8万元,更可惜的是,孩子留下轻度听力损伤。完成13价肺炎疫苗的全程接种,非常重要,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04
Q:豆苗妈:李老师,还有家长担心加强针副作用大,您能给大家聊聊吗?
李老师:
13 价肺炎疫苗加强针的副作用通常是比较轻微且可控的。一般来说,接种加强针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与基础免疫针类似。
①局部反应可能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这是身体对疫苗的正常免疫反应,就像我们身体在局部拉起了 “警戒线”,提醒免疫系统这里有外来的 “信息” 需要处理。这些局部反应大多会在几天内自行缓解,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局部冷敷等方式来缓解不适。
②全身反应可能有发热、烦躁、食欲减退等。发热一般是低热,很少会出现高热的情况,这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在被疫苗激活后,产生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就像是免疫系统在进行一次 “演习”,来提升对肺炎球菌的防御能力。通常这种发热也会在1-2天内自行消退。
疫苗在上市前都经过了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家长们不用过于担心加强针的副作用,接种加强针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可能出现的风险。
看完今天的专访,
家长们对加强针是不是有了更多了解?
总的来说,
就是及时接种加强针很重要!
全程接种13价肺炎疫苗很重要!
如果孩子已经错过 13 价肺炎疫苗加强针的常规接种时间(12 - 15 月龄),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可以参考以下建议哦:
1、尽快补种:补种疫苗仍然可以为孩子提供保护!
2、听医生的: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年龄、健康状况以及之前的疫苗接种情况,综合评估并给出最合适的补种方案。
愿每个孩子都远离肺炎链球菌,
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资料·
1.J Infect Dis. 2021;224(12):2033-2041
2.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22,35(6):721-725
3.Vaccine.2023 Jan 23;41(2):489-49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