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选择2胎的理由是:独生子女太孤单,两个孩子可以作伴,自己百年后,至少孩子在这世界还有个血脉相连的亲人。


但是,如果2胎的出生,会拉低全家的生活水平、分蚀大宝的教育资源、降低父母对大宝的关注,你有没有问过大宝是否愿意?



如果你曾经可以每年安排一次全家出国游,有了2胎后,却只能在家门口逛公园;如果你曾经可以让大宝选择几个兴趣班,有了2胎后,却只能对着高额培训费愁眉不展;如果你曾经可以送大宝参加夏令营,有了2胎后,却只能捂紧钱包对孩子摇摇头;如果你曾经可以每天花1个小时,陪大宝看书讲故事,有了2胎后,却只能让他独自玩耍……


如此种种,你是否考虑过,大宝的感受?


说完了对大宝的影响,我们再来聊聊二宝。你是否已经在经济、人手、精力等方面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迎接二宝的到来?



就拿我自己家来说吧,坐标深圳,家有2岁女宝一枚。


我和老公的工资还了房贷后,剩下的钱就只够家庭日常开支;每年的年终奖存下来一些,做做理财,储备着给娃当教育资金。虽然生活不宽裕,但一家人也算温馨。


白天我和老公上班的时候,由孩子外婆帮忙带娃(别问我为什么爷爷奶奶不来带孩子,你们懂的);晚上我们下班回家,就换外婆休息一下,我们夫妻轮流陪孩子。所以,我和老公是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别说休闲娱乐的时间,一旦某个人要加班、出差,另一个人连基本的睡眠时间都难以保障(这一点,相信很多养过孩子的人深有体会)。


虽然每天累成狗,好在两口子互相体谅,也并不觉得苦。



但是,自从国家放开2胎政策后,公公婆婆坐不住了,各种花式催生,明里暗里都透露着想抱孙子的心情。


怀着以理服人的态度,我客观地向公婆分析了我们目前的条件,不管是从经济上、还是人手上,都不足以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结果,公婆当即就炸了:婆婆指责我生个娃怎么有那么多讲究,说她当年生我小姑子的时候,为躲计划生育,直接把刚出生的女儿送到农村,托人帮忙带,现如今小姑子不也照样长大成人了;


公公更甚,说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教育方面,有钱就选好一点的,没钱就读差一点的,实在不行,他们带回老家小县城里念书,成本比在深圳低多了!



都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今天,教育是一个孩子实现阶层跨越,过上理想生活的唯一途径,可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贵,小到一个培训班学费几千,大到一套学区房几百上千万。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家庭倾其所有供一个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都困难,怎敢贸然要2胎?!


或许你会说,贫寒的家庭照样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孩子,新闻上不还有农村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报道吗?


是,有是有,但是比例有多大?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统计: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晋军曾指导他的学生完成对清华生源状况的调研。


调查做了两年,指向高度集中,晋军说:


“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


“其实全世界都是这样,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通常考试分数会比较好。2004年曾经有人问我,高考是不是公平,我说刚开始五年比较公平,五年后小学到中学分出了高下,那么好学校出来的学生分数就要多,考到最后某种程度上就成了‘考钱’而不仅仅是考‘资质’了。”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寒门再难出贵子。


所以即使我也想让孩子有个伴,即使我知道生2胎要趁年轻,即使我也曾犹豫不定,却始终没有鼓起勇气,再要一个孩子……


我不怕怀胎十月的苦,不怕生产时断了12根肋骨的痛,不怕喂奶时皲裂的疼,甚至不怕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将近两年没有睡过一个整觉的疲惫!


只怕以后看到孩子渴望的眼神时,我无法回应的内疚;只怕孩子跟同龄人的条件差距太明显,让从小埋下的匮乏感伴随TA终生;只怕我能给的平台太低,以至于TA努力18年,也不能和某些人一起喝咖啡……


作为一个想要又不敢要2胎的母亲,除了恐惧,内心更多的是无奈,这种感觉,又有多少宝爸宝妈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