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5岁的孩子,在学校里老师教他们跨栏。


这个孩子不会,连续几天以后,她就特别有心理压力。


每天早晨都跟妈妈念叨:我害怕跨栏,我不想去上学。


当孩子焦虑到不想上学的程度,妈妈也特别矛盾。


这位妈妈纠结于要不要让孩子在家里练习跨栏。


不练吧,孩子不会跨栏,到了学校也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想想就心疼孩子;


如果练习吧,孩子的畏难情绪又比较重。妈妈害怕太勉强孩子,会伤害她。


那么,到底要不要练习?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做两个最基本的判断。


第一,跨栏的难度有多大?


第二,这个孩子不会跨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经过了解,发现跨栏的高度是20~30厘米。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并不算高。


这个孩子在学校里比较拘谨,生怕自己做不好被老师批评,或者被小朋友笑话。


因此,她总是说自己不会、不敢去尝试,所以就一直没学会跨栏。


这样分析之后,其实,这位妈妈让孩子在家里练习跨栏。


如果孩子还是说不会咋办?


其实,此前妈妈曾经尝试让孩子跨栏,她就一直坚持说不会,站在那里不动。过一会儿就拉着妈妈帮她做手工,成功地逃避了跨栏练习。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准备了详细的对策。


第一,提前跟孩子说好晚上要做跨栏练习,并在心里设定跨栏的最低要求。我们讨论后设定的要求是:每天晚上她能动作比较标准地跨栏5次就可以,高度从20厘米逐渐增加。


第二,当孩子不肯练的时候,难免会僵持,要做好心理准备。给孩子消化情绪的时间,不要因为着急就催促。


第三,如果孩子去找外婆求安慰,可以答应她。但安慰结束,要继续跨栏;她也可能偷偷溜走去玩,这个动作要阻止。


第四,当她开始练的时候,妈妈要迅速调动自己的情绪,跟孩子同步。及时肯定,还可以把跨栏变得好玩一点。



我们预测,最开始的两次,可能会僵持比较严重,甚至会哭鼻子。


果然,第一天并不顺利,孩子坚持说自己“永远永远都练不好”,还哭了两次。但这一天妈妈态度很坚定,等孩子情绪平静就继续练习跨栏。开始跨栏以后,妈妈也比较注意肯定孩子,还假扮大灰狼追逐跨栏的小羊,后半段练得比较开心。


连续练两三天以后,孩子有很大的进步,也不再抗拒。她甚至开始享受练习的过程,一晚上自觉跨栏几十次。还搬来凳子,让妈妈和外婆坐在旁边看她跨栏。


又过了几天,孩子动作更加熟练,也不再念叨怕跨栏怕上学之类的事情了。



在工作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家长在接受了新的育儿理念之后,面对孩子的畏难情绪,一味地安慰、理解、迁就。


结果并没有像她们期待的那样,孩子自觉地克服困难,内心充满力量。


相反,孩子遇到事情总是退缩、逃避。


为啥会这样呢?


其实,安慰本身只是暂时舒缓了孩子的情绪,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温情脉脉的安慰,掩盖了一个基本事实:面对深陷困境的孩子,家长一直在袖手旁观。


就像跨栏这件事情中,这个孩子真正需要跨越的,反倒是心理的难关。虽然她也经历了短暂的挣扎和抗拒,当她真的开始行动之后,就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原来她不光能跨栏,还很喜欢跨栏的感觉。这个全新的感觉,将之前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


经历了这件事情,孩子今后更有勇气停留在困难界面,并最终跨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