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特别热情,怎么办?

这也愁啊,小D特别不热情,怎么办?

当然愁啊,她见到谁都特别喜欢,经常就是不由分说地抱抱、亲亲,有的孩子会被她弄哭,而我又担心,她见到陌生人也这样,是不是太不安全了。


朋友家的姑娘非常不怯场,见人就能说,口才表达特别好。


所以你们看,每家都有每家的烦恼。别拿自家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


我当时就和朋友说,你家姑娘这方面的确需要引导,但一定要引导得当,别把她现在那么多好的特点,也一起抹杀了。


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充满爱的,他目前为止的“这辈子”,得到爱的方式就是很直接的表达,于是小小的他形成了一个很直观的认知,爱就是要这么表达的。


所以在引导这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矫枉过正,让孩子误以为“表达爱”是不对的,而是要让他明白,每个人接受的爱的方式是不同的。


换句话说,这不是他的“错”,而是学会逐步适应社会。


学会社交中的察言观色


这一点,真的是孩子和孩子不同的。


像小D就能很清楚地感受到对方的态度,从而自己就会相应调整。


以前小的时候,她无法表达,我只是可以感受到她和XX相处更放松,和XX就会紧张哭闹。现在大了,她就完全可以自己表达出来,“我感觉XX也并不是很想和我待一起”。

很多朋友看到这,就会觉得小D这样真好啊。但你们要知道,她是非常非常谨慎慢热的,所以性格都是两面的啊。

而非常热情的这类孩子,他们就是少了一点点这样的察言观色。这些是完全我们可以在家引导的。


这里也强调一下,“察言观色”并不是过度解读揣测他人含义,这一点完全没必要,更多地是去理解对方的神情和肢体语言。




“猜猜我想干什么”


推荐大家在家和孩子玩一个游戏,“猜猜我想干什么”。


距离孩子三步远,猜猜我想干什么?说明我只想和你握手;

距离孩子两步左右,双臂绕在胸前,猜猜我想干什么?说明我并没准备好和你拥抱,但可以语言打招呼;

距离孩子一步左右,双臂是打开的,脸上带着微笑,身体前倾,猜猜我想干什么?说明我想和你拥抱


注意,上面只是举例,大家理解思路后自己根据日常的场景进行调整。


一开始玩这个游戏时,父母之间可以先进行角色扮演,还可以出现不恰当的举动,然后对方就生气了。


这时,我们就能告诉孩子,你看,虽然我们是好意,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一见面就是抱抱亲亲的。


如果没做好,我们的爱意在对方看来就是恶意,他就会不开心。既然我们爱他们,那么就要尊重他人,别让他不开心。


最后,还有一点很关键的需要提醒孩子的。


面对不认识的人,不管他是怎样的肢体语言,任何打招呼都需要是父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这是安全教育。




“我可以拥抱你吗?”


接下来,还可以教会孩子学会询问,“我可以拥抱你吗?”

有一些孩子就是很热情很热情,即使上面的角色扮演在家都练习了。真的遇到实际情况,他要么完全忘记了,要么就是仍然看不懂。


这时父母也别纠结,就像我开头说的,别让孩子表达爱意变成了如临大敌。


我就见过一个家长,每次很多人聚会时,他就使劲拽着自己孩子,就怕他去拥抱他人。


这真的没必要,能很好地表达爱意的人,稍微引导就是一个有很高社交能力的孩子。我们不要主次搞反了。

这时可以提醒孩子,拥抱、亲吻,这些都是很亲密很亲密的动作。


在表达这些亲密动作前,我们需要征得对方的同意,可以问一句,“我可以拥抱你吗?”


这件事同样可以在家练习,让孩子体会到接受和被拒绝的体验。注意,一定要让他体会到被拒绝,这很关键。


最后也提醒一句,即使你孩子有个两小无猜的小伙伴,我仍然建议大家提醒孩子进行询问。

这些社交基本原则只有对任何人都进行操练,才会真正内化,形成习惯。


而且人都是会变化的,今天不介意被亲,明天说不定就介意了。我们凡事做在前面,更有助于孩子社交自信的建立。


理解个人界限


今天谈的这个话题,稍微扩展一下,其实是关于“个人界限”概念的。


这个概念很重要,也是性教育启蒙中很关键的。但这个概念是需要长期建立的,所以上面分享完了“立即能用”的,再来说说“长期要做”的。


 身体的泡泡


“界限”这个概念非常抽象模糊,我们可以引进泡泡的比喻。


小D,你看这些泡泡是不是透明的?透明的意思就是,几乎看不见。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泡泡。


起身示范给小D看我的“看不见泡泡”,我会双脚打开比肩宽,双手打开伸向天空,“看,妈妈手脚打开的地方连起来就是妈妈的泡泡”,这时最好让队友从手到脚比划一下。


泡泡里面的空间,包括你的身体都是你自己的,如果你不愿意,任何人想要戳破你的泡泡都是不允许的。


你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比喻,却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身体的领土边界在哪里,是不是很棒啊?
结合今天的主题,我们就可以继续说。


泡泡外面的人和人交往,适合握手、击掌、挥手说hi;而泡泡里面的人和人交往,就可以是拥抱、亲吻。


如果要对泡泡外面的人拥抱亲吻,记得要做什么吗?对的,需要看看他的表情,提前询问。



 哪些“入侵”是允许的?

看到这里,你们应该也不难理解,自来熟的孩子是对个人界限没概念,而慢热谨慎的孩子呢,就是对个人界限太过于保护了。


趁着引入这个概念,也可以和孩子聊聊哪些“入侵”是被允许的?


有时,被戳破泡泡也不是坏事,就像小D玩戳泡泡时会特别开心,但这个前提就是小D要开心,那哪些戳破泡泡行为是开心的呢?


这时,我们通常会进行角色扮演。一开始是我和先生一起演示,一个人撑开表示自己的泡泡,另外一个人挤进去。


我每次挤进去后都会自带音效,“噗~”,感觉好像对方的泡泡真的被我戳破了。然后我们就会勾肩搭背。


这时,我就会告诉小D,爸爸戳破我泡泡,我并没有不开心,所以我不介意让他戳破泡泡。小D要不要到妈妈的泡泡里来啊?


噗~小D进来了。小D戳破妈妈的泡泡,妈妈也不介意,因为妈妈爱小D,小D也爱妈妈。




 “不安全”接触是什么?


孩子不愿意被人抱这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这时,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不要因为自己的面子去强迫孩子,反而破坏了孩子对于“界限”的认识。


然后,我们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帮助孩子进一步强化这个概念。


遇到不愿意被人抱的孩子,可以这么说:


今天下午,邻居叔叔想要给小D一个拥抱,当他过来时,小D就抓住妈妈扭过头 -- 回顾当时发生了什么


小D为什么会这么做啊?哦,因为小D不喜欢被抱,小D感觉他想要戳破自己的泡泡,小D想要保护泡泡--尝试帮助孩子说出原因,联系到之前引进的“泡泡”(界限)的概念。


小D做的很对,只要你不喜欢,你就可以说不,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保护自己的泡泡”-- 认可她的行为,再次强调自我界限的重要性。


那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呢?小D可以说,不要,谢谢!然后我们可以挥挥手,表示友好--提供一个解决方案,鼓励她有勇气当面拒绝。


反过来,遇到去抱别人被拒绝的孩子,我们就可以这么说,结构和上面的一致,我就简单写一下:


今天你要去抱Mia,但Mia大哭拒绝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哦,拥抱是非常亲密的动作,Mia今天不喜欢你戳破她的泡泡。

表达对一个人的喜爱没问题,但我们必须尊重他人。

下次再遇到你想拥抱Mia可以怎么做呢?对,我们可以先询问,我很喜欢你,我能拥抱你吗?



我经常想象父母是园丁,不可能非要把一朵牡丹硬变成兰花。


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旁边修枝剪叶、松土浇水,让这朵牡丹更是牡丹,但同时也能在“百花争鸣”的社会活得舒服。

不要改变和控制“自来熟”的孩子,而是用我们更多的社会经验,让孩子可以做自己的同时,在这个社会相处的更好。


真正爱一个人,从来不是只喜欢他的某一面,而是可以发自内心地接纳,那些“不够好”的地方恰恰构成了他们的独一无二。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