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交替,询问儿童慢性咳嗽的家长朋友又多起来了。


家长常常疑惑,孩子没有什么不舒服,就是咳嗽,咳嗽小一个月了,拍胸片也正常,要不再吃点止咳药吧!看着孩子咳嗽真揪心!


咳、咳、咳~!咳嗽超过四周,又有以下这些症状,千万要注意啦~不能擅自吃止咳药!


先来了解一下『咳嗽变异性哮喘』。


什么是咳嗽变异性哮喘?

如何判断是不是呢?


它其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只不过非常善于伪装,披了一个慢性咳嗽的外衣,而不伴有明显的喘息,所以诊断时常常需要医生和家长一起细心寻求线索。


那么哪些线索会提示孩子经久不息的咳嗽是因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惹的祸呢?


以下“线索”要重视了!


1、典型哮喘的四大症状是:喘息、气促、胸闷、咳嗽;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主要症状只有咳嗽。


2、持续咳嗽超过4周,通常为干咳或少痰。


3、咳嗽常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遇冷空气后咳嗽加重。


4、不伴随发热等感染征象或经过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但使用扩张支气管的药物来治疗咳嗽,症状就会明显缓解。


另外得了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孩子常常可以通过医生的细心询问找到过敏性疾病史(如湿疹,特异性皮炎,过敏性鼻炎)以及过敏性疾病阳性家族史。



6岁以上可以配合的宝宝可以行肺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提示气道高反应性。咳嗽变异性哮喘肺部听诊往往不会有明显异常,胸片检查也不会有多大问题。如果做肺功能检查的话,结果常常是异常的。


当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感染后咳嗽、胃食管反流、支气管异物、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等很多疾病也会引起慢性咳嗽,所以当宝宝出现慢性咳嗽的时候,需要家长和医生一起剥茧抽丝,努力找出咳嗽的根源。


既然得了“哮喘”,

可以用抗生素吗?


很多家长认为“哮喘是种炎症,炎症用抗生素就OK了”。


错!这里要解释一下,虽然哮喘的确是炎症,但它并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因此抗生素对哮喘治疗并没有作用。



治疗哮喘的药物包括治疗支气管气道慢性炎症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舒张支气管、缓解支气管痉挛的平喘类药物,能够迅速缓解哮喘症状,使患者恢复正常呼吸,而在临床上,即便是患有重度哮喘的儿童,在没有合并细菌感染、不发烧的情况下,也不应该使用抗生素。


咳嗽变异性哮喘怎么治疗呢?


咳嗽变异性哮喘在急性期的治疗通常以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万托林)为主,可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及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


慢性持续期的治疗以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药物,如辅舒酮(丙酸氟替卡松),可联合白三烯调节剂,如顺尔宁(孟鲁司特钠),大一些的孩子还可联合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舒利迭、信必可等。



如果孩子被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家长也无须过分担忧,咳嗽变异性哮喘属于哮喘中比较轻的阶段,只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就能很好地控制病情,远离疾病困扰。


若是家长不在意孩子的疾病,治疗上不严格遵照医嘱,吃药和预防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里要警告一声:有超过30%的咳嗽变异性哮喘会被拖延,最终变成“典型哮喘”,相信家长们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其中的一员。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得咳嗽变异性哮喘呢?


1、过敏体质的孩子:孩子本身对某种食物或花粉、尘螨、皮毛等物质过敏。孩子容易起湿疹,或患有变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


2、有家族史:孩子的家人(尤其是父母或爷爷奶奶)患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


对于有以上危险因素的孩子,

如何预防其哮喘发作呢?


1、远离过敏原


建议给孩子做一下过敏原检测,发现阳性过敏物质后积极规避。当然,除了过敏原检测,生活中也要细心观察、总结,孩子每次咳嗽前都接触了什么?有没有什么规律?比如特殊气味、冷空气、二手烟等,以后尽量规避。


常见的吸入过敏原有螨虫、霉菌、蟑螂、猫狗毛发、羽毛、花粉等,这些都要格外注意。


2、保持家居清洁


勤通风,定期打扫卫生,吸尘打扫时尽量避开患儿,减少孩子接触过敏原的机会。



3、玩具清洁容易被忽略


尤其是尘螨,容易依附在毛绒公仔上,不建议把毛绒公仔放在孩子床上,更不要让孩子抱着长绒毛玩具入睡。

最好用胶袋把毛绒公仔包着,或者每星期用热水洗一下,减少尘螨滋生。


4、不建议家里养小动物


有咳嗽变异性哮喘孩子的家庭,不建议家长养小动物,动物毛发、以及它们身上容易滋生的细菌等,都容易刺激加重孩子的症状。


5、提高抵抗力,加强体育锻炼


注意营养均衡、多锻炼、规律作息,提高免疫力。换季期间,或者早晚气温变化较大的时候,及时增减衣物。总之,尽快避免孩子感冒,感冒少了,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也会降低。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您的孩子咳嗽持续超过一个月,常常在夜间或运动后发作或加重、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话,您就要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可能性,需要带您的孩子去大医院的呼吸哮喘专科进行检查诊断,以免耽误了孩子的病情。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