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D的网课两周前结束了,这意味着夏天的课程也告一段落了,一年两次的家长会又进行了。


这次同样的,校长的几句话又点醒了我们一个育儿盲区。


“再好好写一下”


这个学期都是网课,算是先生最密集陪伴小D做作业的时光,也是他们父女俩最频繁吵架又和好的时光了。
他们最经常的一个吵架爆发点就在于陪写作业(一点不意外是不是?)。先生最习惯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再好好写一下,这个写的不对、写的很难看”。

小D第一次会擦掉重新写,但大部分情况下,第二次仍然达不到先生的标准,然后先生就会继续说,“再试试看啊”。

基本上,第三次以后,无声的抗议已经开始酝酿了,小D就会“摸鱼”。


虽然也在写,但坐姿啊、握笔姿势啊、交流的态度啊、眼神啊,反正除了语言,浑身上下都已经开始传达“你好烦”的信号了。


之后,你们应该可以猜到,先生开始教育小D态度不认真,再然后,争论开始,直到吵架、大哭,大家不欢而散。



我和先生聊过这个话题,在我看来,没多大事啊,这次没写好,那么下次再继续提高就好了,别死磕。

而先生的观点是,每次都该尽力做到自己的最好,她是可以的,为啥不每次尽力呢?


我以前和你们分享过,在我们家,谁带孩子谁做主,因此在这一点上,我虽然不认同,但我无法说服先生,所以我就选择尊重他的做法。



但是(哈哈),这次家长会让我抓到机会了。我们的家长会是家长、老师和校长单独见面交流的机会。


我就趁着校长在,趁机提出了这个问题,当然措辞是这样的:


我们在家带D做作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D时不时会书写出格,她态度认真的时候并不会。


我们就会要求她重写,而且是一遍一遍地重写,直到她写的很好为止。但D经常做不到,于是经常就会出现了亲子“战争”。


果然视频里校长就发话了,Dorothy爸爸妈妈,你们在引导Dorothy的方面,我经常会给你们打A,但唯独这件事,我要给你们打F(不及格)。


警惕早期的“完美主义”


校长和我们说,在小学高年级中,有一种行为现在越来越普遍,而且通常需要心理干预,就是“完美主义”。


这个词粗听非常好,家长们会认为,这样的孩子有追求,自我要求高,内驱力很足。但凡事有个度,一旦跨过了那个度后,就过犹不及了。


最简单的一个表现,这个孩子会因为一个字写错,而反反复复地用橡皮擦,把本子擦破,写了无数遍。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他们,无法正常阅读、书写、完成考试。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也是焦虑的体现。



因此,对于像你们这样的低幼孩子父母,我现在总是特地会提醒这个情况。


一般来说,小学三年级前,我们父母和老师对学业的态度,注意是态度不是预期,就成了这个孩子看待学习,甚至看待自己的底色。


我们现在在给“完美主义”孩子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基本上也会给父母做心理支持。


因为我们发现,这大部分都是家庭环境、父母要求而导致的。而且经常可以追溯到刚刚开始上学的头几年,有的甚至在低幼时期就发生了,比如玩具一定要这么玩、这么放、一定不能乱扔。


区分是正常要求还是太过完美主义,最好的判断就是,你们是否反复因为这类事情而影响了亲子关系?而且你也因此陷入“孩子教不好”的担心焦虑怪圈。


努力,但不苛求


因为家长会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继续追问。但结束后,先生倒是第一次又想听听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了(看来校长的话起作用了)。


先生最大的疑问是,那么如何保证孩子是尽力,是努力了?这的确是个好问题,我想这应该也是你们经常会有的顾虑吧。


我和他分享了我的看法,也一并和你们说说。


体验“在意”


作业写的好或者不好,都是有个结果的。现在网课了,我们家长需要批改,以前是老师批改。

我们这边不要求打分,但会把写的好的、做的对的标注出来,会有个小贴纸积分的模式。


我更愿意让小D自己去体会这样的“符合标准”的结果,她自己就会发现,哪些她在意,哪些她不在意;哪些她今天不在意,但明天就在意了。

如果不过多干预,其实我们都会发现,孩子对于某些玩具就会更加爱护,孩子对于某些作业就会更好完成。

这就是了解“自我”的过程啊,他们、包括我们家长都能发现真正“在意”的点。



有个段子说,父母对三年级以前的孩子学习总是抓得最严的,因为在那以后,大部分家长自己都不懂了。


这个段子我当时读完,提醒自己的就是,趁自己还能“游刃有余”的时候,打造孩子的内驱力。


而内驱力形成的第一步,至少我们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在意”,而这时的干预,只是在强化那是我们的“在意”,而不是孩子的。


强调感受                                                                       


和每个孩子一样,小D有做得不够好,也有做的很好的时候。在她做的好的时候,我就会去强调她的感受。


我们经常面对孩子表现好说的是,“爸爸妈妈好开心啊”,这句话虽然OK,但我们忘记了让孩子去体会她的感受。


所以我通常会追加一句,你的感觉怎样啊?你是不是特别为自己骄傲,因为这是你努力的结果。



拼命要求孩子去努力的家长,其实都是带着害怕在育儿。我们总怕孩子不推不催,他们就原地“摸鱼”了。

但我是坚定认为,每个人都是希望变得更好的,只要他们可以感受到被爱。感觉好了,就会认为自己值得更好。


我是经常会去庆祝小D那些很小的进步和成功,提醒她那时的感觉是怎样的,提醒她这些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达到的。


回想一下开头先生陪伴时的那一幕,从我的角度来解读,就是因为小D感受不好了,然后她就觉得“自己反正很差”,那么我就不干了。


别说孩子,我们成人不也经常“破罐子破摔”的吗?


发现目标


看到这,也许有朋友会说,那你也太佛系了,只看好的,不要求不好的。


对,我从不“要求”不好的,但我会尽可能地帮助小D看到新的目标。



进行第二步感觉好之后,我都会大声地把目标、标准说出来:

你看这一页,你端正书写的字有12个,这是最多的一次,你值得骄傲。这一页你一共写了多少字啊?我们一起数数看,下次你能自己打破记录吗?

你看,现在10以内的加法你很熟练了,这只有大孩子才拥有的能力呢。运算符号还有什么啊?对啊,还有减法,你觉得减法自己做的如何?对啊,是不是就和你当时学加法一样,也是从不熟练到熟练,关键是要多练习。


上面的话不难看出,我对小D也是有要求的,但我的要求不是靠打压、羞辱她达到的,而是基于她本身感觉很好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而孩子比我们更加简单,在感觉好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就会说,“我要做到!”。


能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吗?那是“自己”要做到,而不是“爸爸妈妈”要求我做到。



说实话,我是旁人眼里那个很努力的人。但其实我的信条是,努力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如果我为此不快乐了,我可以不努力的。


每次别人说我这样肯定很累,我总是笑笑。


自己真心想要的努力,那不是累。为了别人的标准而强迫自己,那才是最心累。


因此,相比小D今天做对或者做错一页作业纸,我更希望她内心充盈,灵魂自由,会为了自己而去努力。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