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开学,最焦虑的是哪一类家长?


小学生“停课不停学”,家长虽然累,但孩子的时间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最着急上火的,就是我身边的大班家长们,面对即将到来的幼升小,心里没着没落的。


尤其是很多妈妈说看到别人转发的鸡娃贴,孩子从早到晚英语、口算、识字、跳绳,各种活动和学习软件排得满满的,不由得心头一紧:糟糕,我娃是不是落后了?



有的妈妈甚至还会陷入自责的情绪,觉得自己没把孩子管好、对不起孩子。


毕竟,小学的入学时间就摆在那儿,大家的焦虑是实实在在的。


作为一个大班生家长的我,和大家一样身在局中,所以,我采访了三个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问了她们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如果现在回到一年前,你觉得幼小衔接最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结果,她们的回答挺让我意外的。


丽丽:回到一年前

我不会让她上这么多网课


丽丽是个典型的鸡娃家长,“最高峰的时候,孩子从星期一到星期七,是排满兴趣班和网课的。”


从思维、英语、编程,到美术、围棋、体能,密密麻麻的课程从女儿汤圆读中班开始了。为了孩子,丽丽选择了一份 3 点钟下班的清闲工作,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在这些课表上。


如果拿出当时的日程表,可能就是让你焦虑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到了小学下学期,孩子学习上不算突出,课堂纪律问题却成了笼罩在这个家庭上空的阴影。


“上课坐没坐相,怎么也改不来,老师几次谈话,点名让家长要重视,孩子夜里做噩梦、大喊大叫的。”丽丽说。

无奈的她,上周还给孩子约了个心理医生,替孩子“排解排解”。


更让丽丽自责的是,毛病的根源可能在她过早让孩子独立上网课。



“大班时上了很多网课,想着这样节省时间效率高。”丽丽说,孩子要自己关门上课,她觉得培养独立性挺好的,当时还觉得完成学习目标更重要,就没去督促孩子上课习惯,“怎么舒服怎么来”,坐没坐相的毛病就是那时候埋下的。


不可否认,网课是一个效率挺高的学习模式,也有很多孩子上网课学得不错。


但是丽丽现在反思,“如果现在回到一年前,我会停掉她的网课,在她还没做好准备的时候,过早追求学习目标而不注重习惯培养,其实反而对她没好处。” 


大媛:回到一年前

我会给他多聊一聊上小学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真的不用焦虑认字做题,这些全班孩子都能学会,拉开差距的根本不是这些。”大媛说,儿子阿天读到一年级下半学期,她才真的看清楚了这一点。


大媛做事情计划性很强,阿天大班时,除了上幼小衔接班,她也很重视孩子每天在家的学习习惯培养: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先做半小时功课,晚饭后再安排桌游的思维练习、看纪录片等等,这个流程在她和老公的轮流监督下,完整执行下来了。


这样的孩子上小学没什么问题了吧?


但是,开学头两个月,各科老师轮流投诉,说这孩子坐不住,课堂上小动作多,不是转笔就是捏橡皮,在这些文具都被没收之后,还会百无聊赖地玩手。



课堂 40 分钟,老师对课堂纪律要求很高,这种学习模式和幼儿园阶段的天壤之别,成了阿天最大的挑战。


除了课堂 40 分钟难熬,阿天在课间 20 分钟过得也并不容易。


“学校有实时监控,课间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安排、能找到玩伴,但是阿天就坐在座位上晃着腿,看起来不知道要干嘛。”



孩子脸上那种茫然的表情有时会刺痛她,她发现,从大班起时间表就被塞得满满的阿天,似乎根本就没有自己安排时间的能力。


而孩子融入小学生活的入口,恰恰也就在这些大人无法安排的时间里。


“现在想想,我好像从来没有认真跟他聊过上小学到底是怎么回事,40 分钟坐着不动又是种什么感受。”大媛说,如果现在回到一年前,她会选择把这块功课补上,也会给阿天多一点下楼和小伙伴玩耍的时间。


珍珍:回到一年前

我一定会让孩子早点睡觉


“我们家属于没有好习惯的失败案例。”珍珍说,她发现,小学阶段适应得好的孩子,都是从幼儿园起就有好习惯的。


“最难适应的除了学习习惯,还有作息习惯。”珍珍说,她是二胎妈妈,很多时候先哄好老二睡觉再陪老大看书讲故事,老大的入睡时间自然早不了。


幼儿园几点入园都可以,没有迟到的概念,到了小学阶段这就成了灾难。


入睡时间调整不过来,早上好不容易拉起床,不是来不及吃早饭就是出门丢三落四,“早上 8 点前必须到校,又没有午休,不能早点睡的话,基本睡眠时间都没有保证。”珍珍说,回到一年前,她别的都可以不管,但是一定要和家人做好分工安排,让孩子早点睡觉。


除了作息习惯,珍珍还特别强调了收纳习惯,她提醒,小学之后所有的学习资料等都要自己收纳整理的,所以要提前让孩子学会如何收纳,整理自己的东西也很重要。



看完这三个妈妈的故事,是不是和你想的不太一样?


她们都说,适当的知识储备,比如说让孩子有一点基础识字量、对数字有概念,这可以有,但不需要太过,真正的核心,是习惯,习惯,习惯。


我们编辑部里也有好几个大班孩子的妈妈,她们听完都陷入了沉默,也有妈妈说,“怎么办,好像更焦虑了。”


是啊,抓着孩子做点题、认点字大家还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习惯的培养,是不是有点虚呢?



我们无意制造新的焦虑,更想说,孩子融入小学生活需要的核心能力,比如人际交往、学习习惯、自我管理等等,更多来自孩子自然的能力发展和自由的环境,而不是家长的刻意培养。


在被问到孩子的习惯到底要怎么培养时,珍珍有一句话特别戳:


说到底,还是家长自己先有好习惯吧。


就像我经常和大家说的一句话:90% 的生活习惯会迁移到学习中。与其焦虑,还不如从一些我们能做的事情开始下手,比如:


1.  上小学前,要完成分床分房睡的过程,这是孩子走向独立的一大指标。

2.  穿脱衣服、系鞋带、擦屁屁……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生活技能,能提升孩子的自信。

3.  要在睡觉、起床、穿衣、吃饭这些方面养成独立自律的生活习惯。

4. 阅读与理解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能力,每天一定要抽时间陪孩子读书。


最后我想说,这三个妈妈的故事给我一个感受,那就是无论你做了再多准备,孩子要适应小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需要的仍然是家长的支持和陪伴。

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可能也是我们家长都需要的幼小衔接课。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