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妈妈们,今天是我们一年一度的谈心时间——在年关时刻,特别想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这一年里的故事。


这一年,我生活里最大的变化,毫无疑问是小发糕的到来,三口之家变成了四口之家。


对我来说,这一年,照例又是浓度极高、日程表挤满的一年,团队里的年轻姑娘们说——看糕妈怀个孕生个娃很简单啊,大着肚子跑来跑去,休个年假就把孩子生了,什么事儿都没耽误。


让年轻姑娘们不再那么恐婚恐育,这也算是我贡献的一点正能量吧。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其实,并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好。



产后回公司开工那天,我的工作是为 APP 上的糕妈电台栏目录制音频稿,和妈妈们分享一本韩国小说《 82 年生的金智英》。


小说主人公金智英生于 1982 年,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读书、找工作、谈恋爱结婚,婚后被催生,生下女儿后辞职回家育儿……经历的是和你我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平淡人生。


孩子出生后,金智英每天因为哺乳不能睡一个整觉,还要抱着孩子做家务、上厕所、洗衣服……为了不显得好吃懒做,还要把家里打扫得更干净。那段时间,身体开始吃不消,手腕疼到动不了。诊所的老医生为她开药,但觉得金智英小题大做。他说:“以前我们可是拿着木棍敲打洗衣服呢,还要烧柴火、蹲在地上扫啊拖啊……现在有洗衣机还有吸尘器,现在的女人有什么好辛苦的?”    


 金智英沉默了,因为无法被认同的辛苦,和不能被理解的痛苦,她渐渐地,变成了一个隐忍而安静的懂事女人。


当我在录音棚里读到这一段时,哽咽了。因为我的情绪失控,录音几次中断,才磕磕绊绊地完成了。


因为我看起来很灵活,因为我总是一遍遍说“可以的,我没问题”,大家也开始渐渐忘掉我的产妇身份,正常地和我对接工作、安排日程。


只是,当我每次喂奶、每次上厕所,每次看到有个凳子却不太坐得下去的时候,下身撕裂的伤口、子宫收缩的疼痛和精神上的脆弱,都在同时提醒着我:第二次当妈,还是一点都不容易。



原来,我的那些“我可以”,都是伴随年糕长大而滋生的盲目自信。

而当妈这件事,从来就没有什么驾轻就熟。 



每一次分娩,

都是血泪交织的生死之交


生发糕时,在产程的后半段,有一分钟监测仪器上突然看不到宝宝的心跳了。医生判断,是胎儿过产道的时候手卡在脖子上了,果断采取措施,把小发糕拉出来了。


听到发糕响亮的“哇”一声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不是因为孩子被拉扯带来的撕裂,而是一种无法言喻却又难以抑制的强烈感情。



进产房之前,我一直都以为,对第二个孩子的到来我会非常平静;真把小发糕抱在怀里的瞬间,那种身为母亲的心理震动却还是那么强烈。



每一次产后的情绪低潮期

都是一场无处可逃的缠斗


产后五六天,我就知道自己有点不对劲了。


家里的安排、老大的情绪、工作的琐事、还有想到哺乳期各种不自由的沮丧……脑子里杂七杂八的焦虑,每天就像沼泽里的气泡一样翻滚。


直到产后两周的凌晨,我给发糕喂完奶,喊糕爸起来抱他拍嗝。

糕爸睡得沉,迷迷糊糊地应了一下,就又没了声响。


想到糕爸最近两头跑也够累了,我也想就这样算了,但是当我安顿好发糕去上厕所,当我坐在马桶上,感受到自己下身未愈合的伤口剧烈的疼痛、擦拭还得小心翼翼的时候,突然又对自己非常生气:


我都这么累了,为啥还要这么懂事?


我替他委屈、替他心疼,谁又来心疼我?


我吃了这么多苦,凭啥你起来拍个嗝都不行?


……


愧疚、怀疑、辛苦和委屈一起涌了上来,混合成了深深的无力和绝望,我觉得自己特别不值,蹲在卫生间里嚎啕大哭。



成为二胎妈妈

崩溃无济于事,挑战却无处不在


产后毫无征兆的第一次堵奶,让我时隔几年再一次为“胸口碎大石”的痛感嚎啕大哭;

带着背奶包上班,我也经常要在会议中途狼狈地离场——这些当妈后的“不可承受之痛”,我一样没少经历。


好不容易刚刚理顺了,冬天来了,年糕流感中招,护理生病的老大、隔离还在喂奶的老二,让我们全家人都肉眼可见地瘦了一圈。


和大家分享这些,不是为了要“卖惨”。


而是我常常会想,生二胎的时候,我的条件已经算是优越了:

知识储备充足,年糕独立分房,家里兵强马壮两家老人都能帮上忙,糕爸育儿参与度很高……


然而即便有再万全的准备,那些辛苦、疼痛、黑暗时刻的挣扎,仍然无人能够替代,需要自己咬紧牙关一一捱过。


就在不久前,当年糕从流感中恢复后,我写文章向大家科普二胎家庭隔离的重要性,但是有不止一个妈妈留言说:


家里就我一个人带两个娃,根本没有条件隔离。


刚刚经历了老大、老二陆续生病,辛苦倒无所谓,但是觉得自己对不起两个孩子。




看完真的很心疼,我深知,有很多妈妈承担得比我更多,只是她们的辛苦很难被看见,她们只是在无止尽地,沉默地付出。


就像金智英的故事里,当医生说“现在的女人到底有什么好辛苦”时,金智英看着老医生操作电脑开药,心想:以前还要一份份找病例、手写记录和开处方,现在的医生有什么好辛苦的?

以前还要用手插秧、用镰刀收割水稻,现在的农夫有什么好辛苦的……却没有人会这样说。


这个社会觉得,每个女人都是这样,好像也没什么,诉苦就是矫情,都做妈了,就该承担责任、奉献自己。


比辛苦更糟的,是不被认同的辛苦;比痛苦更坏的,是无人理解的痛苦。



明明已经付出很多,却还是时刻怀疑和拷问着自己:我是个好妈妈吗?我为孩子做得够多吗?


我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自我撕扯与和解,而小发糕的到来,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这种痛苦,它甚至是双倍的:


每一天,我都在怀疑自己做得不够好,带团队的时候能力不够强,给用户带来的内容不够好,给孩子的时间不够多,和丈夫相处不够耐心,对待老人不够细致……


我差点忘了,当我怀疑这一切的时候,唯独没有想到,我对自己是不是不够好呢?


在那个崩溃的夜晚,我突然想明白了,真正伤害我的到底是什么,是那种金智英式过分懂事,是被好妈妈人设绑架的自我怀疑。


这是所有女人都该警惕的,“过度奉献”的情绪陷阱



而我们最应该懂得和学习的,不是如何做个好妈妈,而是告诉自己和家人——


妈妈不是超人,妈妈需要支持。


这一次,当我重新变成一个狼狈的母乳妈妈,我努力学习让自己过得好一点的方法,也希望告诉大家,每天如何给自己留出一点任性的时间和情绪的出口,找到自洽的方式。



比如,把描述和修复自己的感受

当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在月子里认真和糕爸谈过一次,我告诉他,哪怕我看起来再好,也要把我当成产后抑郁的高危人群,接纳我可能会有的情绪崩溃,我也告诉他,我的崩溃背后的潜台词到底是什么。



当我觉得痛苦的时候,我会认真回忆每个细节,让自己抽离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给出尽量客观的评价,当那些评价能够被自己坦然地说出来,当我勇敢地承认了自己也有糟糕的那一部分,痛苦就被放下了。 



比如,培养一个爱好


前两天看到一位妈妈凌晨四点发来的留言,我非常感动:


生下二胎后,我以为自己废了,被困在繁琐杂乱的家庭琐事中,无法呼吸;产假后回归职场,工作被边缘化,无所事事;婚姻七年之痒,相看两厌,争吵不休;同老人同住,生活习惯不同,无法沟通。


有段时间,我唯一的放松时间,竟然是和朋友午休时间打一会麻将,过后又觉得浪费时间,内心更加空虚。身体也不断抗议,经常去看医生。感觉周遭的一切都是灰暗的,是无休止的烦心事堆积起来的打击!


画画是很偶然开始的,但却越来越发现自己离不开它。30多了,我忽然发现了自己真正的热爱!
于是,在网上报了线上课程,开始从头学起。
虽然,很多时候,我都抽不出时间,总是趁上班的空余时间学习;虽然,我依旧处于一看就会一画就废的初级阶段。


但是,不可否认,我整个人的状态变好了!画画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热爱,也更乐观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琐碎。


我现在终于明白,有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有了目标,生活才会有更大的奔头!


2019年,感谢自己当时的决定,感谢枕边人的支持,让我看到了光亮,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学习画画这半年来,除了开心还是满足!!!


我将追着这束充满温暖与爱的光,继续前进,勇敢逃跑坦然乐观面对生活!


其实,不管是画画,健身,阅读,都是带你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用更美好、轻盈的东西填充灵魂的方式,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救。


我特别焦虑的时候,让自己跳出来的方法就是听书,就在那种觉得累了一天、快被掏空,看到老公又很想吵架的时候,我就自己躲起来听一个电子书音频,这种被带去远方的感觉,一下子就会让我觉得,眼前的事儿不是事儿了。



比如,花半个小时在浴室里

好好洗澡、认真护肤


越是情绪黑暗的时候,越要好好爱护自己。


我知道,很多妈妈自己带娃,别说好好洗个澡,连从容上厕所都是个奢侈。

但是这种忙乱是很容易击垮人的,就像我现在一天忙下来,到晚上给发糕喂完奶、给年糕讲完故事,再能安静地一个人坐下来的时候,已经累得只想哭一会儿,才能释放压力了。


这也是我在那一次情绪崩溃之后,找到的一个自救方式,睡前的半小时是我的留白时间,洗澡、敷面膜、给自己涂上身体乳液,完成一整套脸部护肤流程,细致地、不被打扰地干这种小事儿。



在一天结束意志最薄弱的黯淡时刻,冬天容易干燥的皮肤和瑕疵会在镜子前被放大,确实很容易让人涌上一种“娃都生了两个,不服老不行”的惆怅。


真实的人生,就是你每天面对琐碎的烦恼,当我在生活里陷落的时候,我就会提醒自己,把现在我所承担的,变成我期望过的生活。


生活越疲惫,越要找到一个让光透进来的缝隙,要找到方法和自己妥协,在做个妈妈和超人之前,先做个爱自己的女人。


过好今天,明天就会来,而我们一步步走下去,会找到更好的自己。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