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一直是个火爆脾气,在我的鼓励下,也在尝试管理自己情绪,也学了很多面对孩子哭闹时如何正面管教的技巧。


她是个认准要做的事就会坚持进行下去的人,知道自己性格弱点,因此特地对关于如何对孩子进行共情下了苦功夫。


细致到把可能的话术都写了下来,用她自己的原话说,“先模仿再内化,提前掌握这些话术,我到了气头上至少不会再吼叫”。

闺蜜自己实践了3个月,她告诉我,发现有时管用有时不管用,就有点疑惑。


闺蜜说,为什么有时情景都是类似的,说的话也差不多,效果却是千差万别呢?



问题出在哪里?


看到闺蜜的这个问题,思绪不禁带到了我当妈妈的第一年。


我那时和闺蜜的疑惑一模一样,经常在反思问题出在哪里?


直到有一天周末,老公出于好玩将我和小D互动的一段过程录了下来。我看到后顿时恍然大悟。



尽管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温柔有耐心了,但从视频里,我却看到的是一个,紧锁眉头,双手环抱在胸前,居高临下的妈妈,和我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千差万别。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尽管我嘴上在说共情的话,小D的反抗却那么大。


这些肢体语言也许是从我父母那里学到的,也许是我之前职场环境练就的,它们太熟悉太平常,以至于我都没有意识自己在这么做。


而我平时习惯的肢体语言不知不觉却影响了我对女儿说话的方式。


孩子也许不能完全听懂我们的话,却一定可以百分之百感受到我们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


那自然的,她就会觉得自己没被接纳,自然就无法很好地和我们进行连接,我们安抚或者教育的效果自然就不理想。



非语言反馈


这在语言发展中有个专有名词,“非语言反馈”


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不仅仅要注意说什么,更要注意怎么说,要注意我们自己的非语言反馈,这体现在方方面面。


 眼神

我们的眼神需要平视,甚至是略低于孩子眼睛,这样孩子就能感受到平等和安全,而不是威胁。


这就意味面对孩子说话,我们需要蹲下来,而不是居高临下。


表情是特别容易忽视的,像我自己不笑的时候,看上去是有点凶的。



 脸部状态

所以当我们对孩子说话的时候,需要注意自己脸部是放松的,眼神是温柔的,嘴角是上扬保持微笑的。


特别是嘴角上扬这件事,我是刻意练习,才慢慢养成习惯的。

而很多时候,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就紧皱眉头、嘴巴下垂、面部绷紧,这些也是会让孩子感受到没有被接纳,会感受到威胁。


 动作

动作也是如此,与孩子聊天的时候,跪下来、双手是打开的、温柔的去拥抱、轻轻的抚摸、拉着孩子的手等都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



但有些父母一旦和孩子说话就习惯站着、甚至不耐烦的走动,或者像我之前那样习惯双手叉或双手环绕胸前,还有一些父母习惯用手指着孩子鼻子说话。


这些都是不对的非语言反馈风格。



引入自我觉察


这些非语言的表现看上去特别细小,但却可能成就我们育儿的效果。


当我和闺蜜分享了这些后,她大呼,这也太难了吧,很多肢体行为自己都是无意识的,我怎么控制呢?


育儿最关键的就是引入自己的“觉察”,不要被自己的无意识支配。


如果你和我、和我闺蜜一样,也有这样的情况。


那最简单的像我当年一样,让家人偷偷帮你录下来,这样自己能更好的去看到,自己平时在孩子眼里的形象是怎样的。


孩子也许不会记住我们说的所有的话,但他们一定会记住当时我们的行为让他们产生的感受。



如果我们每天都是用那些粗暴、冷漠、威胁的反馈风格对待孩子,孩子慢慢也会形成了这个风格。


于是我们就会抱怨,为什么孩子越大越熊,没有礼貌?


其实,这些也许都是我们不知不觉“教给”孩子的。


可见,反思自己的非语言风格,不仅仅会让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更紧密,更是让孩子学习如何和人交流沟通,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非语言反馈风格。



仔细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让我们喜欢聊天,如沐春风的那些人,一定不仅仅是因为那些说的话,更是他们的肢体语言。


所谓的“言行一致”,首先就是我们自己的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和我们嘴上说的信息是一致的。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理解,那请一定花时间留意自己的肢体语言也是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成为聊天时让人如沐春风的人,那请提醒自己留意当下我们每个肢体语言的示范作用。


千万不要让我们的表情出卖了我们的心!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