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上,喊了5遍,才从被子里钻出来。本来说好的要训练自己穿衣服的,结果还是忍不住动手帮他穿了。”


“孩子上大班,每天都是催催催,催完起床催刷牙,催完刷牙还要催吃饭、催着关视频别看动画片了。”


“幼儿园老师经常反映我家孩子吃饭慢,别的小朋友20分钟能吃完,她却要吃40多分钟,别人都午睡了,她还在那继续吃。”


说起孩子的磨蹭,就是一部老母亲的心酸血泪史。 


其实对于8岁前的孩子,磨蹭真有一部分是“天生”的。


国外做过一个关于儿童时间感知力的实验:

用先后两次响铃的声音,向不同年龄组的孩子呈现一段时间的开始和终止;然后要求孩子也用按铃的方式,重复相同的时间,结果如下:



从结果得出,孩子对于时间长短的估算误差极大,对于他们而言,1分钟和5分钟没什么差别。所以孩子年龄越小,就真的越对时间没!概!念!


虽说孩子越小对时间的感知越弱,但可以通过一些感官的引导方式,让孩子通过视、听觉来感知时间。这也是解决孩子磨蹭这个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起床磨蹭?试试时序描述法


“快起床,快穿衣服、快穿袜子、快穿裤子,快叠被子……”,一连串的快快快后,发现孩子还是磨磨蹭蹭、快不起来。


当我们需要孩子做这做那时,就需要用到时序描述法,用更合理的对话方式,帮助孩子理清时间的先后顺序


首先就要帮他把要做的事情拆解得很细,让一系列的活动支持孩子去达到父母的指令,从而让他获得成就感。 



比如起床,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宝宝,起床先穿这件毛衣,再穿秋裤和袜子,最后穿外套和外裤,衣服都穿好后,就去洗手间刷牙。


这样孩子能清楚地知道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操作起来会更有条理。


对于这类日常事件,妈妈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张日常惯例表,让孩子画下步骤贴在墙上,每天按着步骤做。




收拾玩具磨蹭?
试试万元早教课里的办法


对于一个沉浸在玩具世界中的娃,老母亲的呼唤就像噪音般,直接被过滤了。


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代替人工催促,成为提示孩子事件开始和结束的替代物呢?


上万元学费的早教机构,就用了一首歌曲,解决了这个问题:《Clean up》。


Clean up, clean up.

Everybody, let’s clean up.

Clean up, clean up.

Put your things away……


当音乐声起,孩子们会边跟唱边自觉地收拾起来。


比起老母亲复读机式的叨唠,用音乐的内在节奏来带动孩子,肯定更具感染力。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到起床提示乐,用一首起床儿歌代替命令式的催促,来放松孩子的心情,再和孩子约定:歌曲放三遍,穿好衣和裤。


相信这个挑战,孩子是很乐意接受的。


“再玩5分钟”要不要答应?


“已经玩了40分钟的游戏了,还要再5分钟,再5分钟,你怎么这么没有时间观念呢?”


玩游戏、看动画的时间对孩子来说,总是短暂的,明明过去40分钟,孩子总觉得这才刚开始呢?


口说无凭,要让孩子感知时间长短,最好用的工具,当然就是沙漏、定时器等等小道具啦。



和孩子事先约定看动画和玩游戏的时间,如果这个时候,孩子提出来“再玩5分钟”,不要立马否定他,拿出你的利器——定时器来,然后大大方方答应人家:好的,你说的,再玩5分钟。


然后用沙漏或定时器计时。时间一到就遵守约定,如果时间到了再不遵守约定,这可是不行的噢。


多试几次,相信孩子对5分钟有多长,会越来越“有数”的。


从前、现在和以后,
要怎么让孩子知道?


“妈妈,你总说从前怎样怎样的,从前是什么呀?”


“从前、现在和以后”,是孩子感知时间顺序的重要一课。


怎么向孩子解释这个呢?就需要绘本故事来帮忙了。


比如《呀!时间!》这本书,分别讲述了之前、现在和之后的故事。



故事是从小白兔的回忆开始的,小白兔正准备睡觉,它就在想之前它在做什么呢?


之前在刷牙,刷牙之前呢?通过回忆,小白兔想起了很多很久以前的事。


那现在呢?现在小白兔正在准备睡觉,它突然很想妈妈,那妈妈在做什么呢?妈妈现在在做家务。


妈妈做完家务陪小白兔睡觉,小白兔睡着后,梦见了很多之后发生的事。



这不仅是一本让孩子感知时间顺序的书,更是把时间和爱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很久之前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很爱我了,小白兔说。


现在,在我身边,有一个爱我的妈妈,小白兔说。


在我长大之后,妈妈也会一直爱我,小白兔说。”


这些方法可以在短期内,从外在行为的改变来辅助建立孩子对时间的感知。但要养成孩子长期自觉的时间管理能力,还需要家长的长期坚持。


伦敦大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养成一个习惯,平均需要66天。


对孩子来说,显然这个时间会更长。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责怪孩子“磨蹭是个坏毛病”,而是要帮助他能把日常要做的事变成习惯。


只有这样,孩子才可以不再需要命令,能够自发有序地去完成他们要做的事情。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