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分享了一篇文章,留言里很多朋友在问,那更加贵的乐高线下课值不值得去啊?


我当时看到这些留言,第一反应是,你是不是花高价,报了一个“伪”乐高班啊?


乐高早教班 VS 用乐高的早教班


现在市面上乐高早教班很多,但在我眼里是分两类的,一种叫“乐高早教班”,而另一种叫“用乐高的早教班”。


真正的乐高班需要乐高教育总部认证,大家可以关注“乐高教育”这个公众号,在菜单栏的“乐学情报”里面查到国内各个城市的网点。



我查了一下国内的网点极少,毕竟进入门槛很高。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觉得使用了乐高积木都能配得上叫“乐高早教班”的。


乐高有一个子品牌叫乐高教育,自创了4C教学框架。真正的乐高早教班需要根据4C教学框架进行,而这才是乐高早教班真正值钱的地方。



今天就要让大家不花钱,就了解4C的核心精髓是什么。


乐高教育会按照主题进行,每个主题下面会根据4C不断地延展。大白话说,就是相当于把一个主题看作一个项目,然后不断深化项目。


拿机械这些举例大家理解会比较困难,我就选择他们家搭建情绪这个主题的积木,适合3岁左右的孩子,来举例说明帮助大家理解4C模型吧。



1、Connect(联系)

乐高课引入一个任务的时候是很有讲究的,任何任务不该只是老师布置。乐高老师会设置场景,启发孩子提问,如果必要还会给孩子铺垫一些背景知识,然后才有了一个“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情绪搭建第一节课,老师会展示下面几个乐高小人给孩子看,让孩子描述小人的情绪是怎样的。
还会展开做游戏,比如让一个孩子偷偷拿一个小人,然后表演出来,让其他孩子猜。

这个阶段,老师会带着孩子反复不断地玩这类游戏,直到孩子们都能掌握各种情绪语言,并且可以快速熟练地表达了。


这是乐高教育坚信的,孩子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需要去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让他们发现,马上要学的和以前的知识相关。

而且就像我之前写过的《说多了破坏想象力?学多了破坏创造力?这些坑千万别踩》,创造力是需要“知识”作为铺垫的,这个阶段做的越扎实,孩子接下来的“创新”才有可能性。


2、Construct(搭建)


这个阶段不必多说了吧,大家都熟悉。乐高早教课的“搭建”就是根据第一阶段提出的挑战任务开始的。


老师会让孩子们自己去挑选一个小人的脸,然后搭建一个小人。


这个阶段,老师的职责是观察者、启发者和陪练者,绝对不是替劳者。


因为乐高教育的理念,并不是追求最终的结果,而是整个过程中,孩子们思考提问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Comtemplate(沉思)

到了第三个阶段,老师会首先鼓励每个孩子对着自己的作品“沉思”,看看自己做了什么,别人做了什么,然后会开展讨论。

像这个主题是情绪认知的第一节课,在这个环境,老师就会引导大家理解,如何解读情绪。

除了看表情,也能看肢体语言:那么结合表情,你搭建的小人的肢体语言是否需要调整呢?


还会告诉孩子,为什么理解情绪很重要,因为这样我们就能针对情绪作出不同的反馈。

于是大家就会手拿自己的情绪小人,互相进行对话。比如怎么让难过的小人开心起来?怎么让失望的小人振奋起来?


这个过程,大家应该就已经感知到了,搭建只是载体,根据这个搭建的东西开展有意义的思考和对话,才是更加关键的。


4、Continue(继续)


到了这个阶段后,就会给予每个搭建的人物一些故事,赋予“拟人化”的角色。在乐高的教材里,这些人都是有名字和故事的。


说完这些故事后,老师会让孩子们分组,一起合作把自己搭建的小人结合一起,共同搭一个“快乐的幼儿园”。


而这个“未完待续”的主题,就会自然成为下一节课的开头。



这也是乐高教育所坚信的,比起完成或者记住什么,保护好孩子学习热情是最关键的。


每一次学习的“结束”,应该是下一次学习的“开始”。


让孩子看到,通过自己的思考、动手和讨论,原来学习是这么有趣,而且我们还能继续学到更多。


这就是真正乐高早教班的核心所在,可见,它对于课程编排和教师资质要求很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网点其实很少。


使用乐高的早教课可以吗?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理解我一开头玩的文字游戏了吧,因为大部分打着“乐高”旗号的早教班,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高早教班,只不过是使用乐高积木的早教班。


这类的我没有带小D参加过,只能问问国内的朋友们,一般分两种。


稍微好一点的,会学个乐高教育4C的皮囊,比如开始读个相关主题的绘本,算是引入了。结束的时候,让孩子们根据自己搭建的成品讲个故事,算是反思了。


而还有的,就是直接教孩子根据图纸从易到难进行乐高搭建。


这类课程的核心不是思考讨论的过程,而是搭建成果,所以叫搭建课会更加贴切一点。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有疑问了,那么上这样的使用乐高的早教课可以吗?


谈到搭建课,哪怕不是去上课,而是在家搭建,都需要注意一个平衡,看说明书(或者根据指令)和自发创造力、想象力的平衡。


关于这个,我个人是不教条的,不太愿意争论哪个更好,我的原则就是“多样化”,毕竟两种方式对于孩子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总爱freestyle自由发挥的孩子,一般来说不容易静下心看说明书或者听指令,细节观察会弱一点。


那么适当引入一点根据说明书的搭建也是挺好的。哪怕孩子很排斥,从一个局部引入一点“规则”也挺合适。


而总是习惯了看说明书搭建的孩子,一般来说,就会过于依赖“外力”而不愿使用自己的创造力,有的孩子还会因为没有说明书而不知如何下手。

那么就需要适时引入一些“变化”,倒也不是非要立刻脱离说明书,而是可以参考真正乐高教育的4C,孩子搭完了,沉思一下引导思考改进。


给孩子一个新任务,根据任务搭建。



乐高教育的“水土不服”


抛开以上这些,其实还有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个家长思考的。我们到底更加重视“思考过程”还是“结果产品”?


乐高教育离开北欧后都有一点水土不服的。就拿我上面举例的情绪认知,一共应该有12节课,每节课会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而且层层递进。


但进入北美市场和国内市场时都会做一点点改良,进行合并精简。


毕竟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家长来说,肯定无法接受花了那么多钱,学了一学期才只会搭建一个乐高小人吧?


如果你们和我一样了解过一点点北欧教育,应该就知道,这样的“慢”、以孩子为导向的教育就是主流。


到底哪种方式更好,为啥离开北欧环境后就“水土不服”?


如果我们主流环境都是“赶”的,家庭环境能否适当“慢”,鼓励“慢”呢?


你是喜欢唾手可得快速的事物,还是坚信细水长流、缓慢平和的力量?


这些我无法给你们答案,但我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思考。


写在最后


今天写这篇并不是说,乐高教育的早教班就一定比使用乐高的搭建课更好,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学会甄别。


多问下面三个问题:


1、我报班的需求是什么?

2、对我孩子是否有价值?

3、报班后一学期,我的预期是什么?


少问下面这三个问题:


1、听说乐高很火啊,我们要不要报?

2、我看同事家孩子报了乐高,搭的很好啊,我们也报一个吧

3、销售说学完乐高就对接幼小衔接的数学目标了,我觉得挺合适的。




当做选择都从“我”,从“孩子”出发,那么大方向错不了的,千万不要从“听说”、“别人”出发。


别人不负责我们家孩子,也不负责我们的选择。


花钱是太容易的事了,真正值钱的永远是我们投入时间进行的思考,选择的匹配的教育理念,从而影响自己的家庭教育。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