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意外总是猝不及防的来临。


上周末,一女子抱娃乘坐扶梯时,因重心不稳失去平衡,怀里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脱手而出从3楼的自动扶梯掉下去,经抢救无效死亡。



同样的上周末,河南虞城突遭“龙卷风”袭击,尘卷风刮飞蹦床致2名儿童死亡,目前,事故已致2名儿童死亡,20人受伤。



同一天,发生了两件这种令人痛心的儿童安全事故,甚至有可能更多。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近20万名0~14岁儿童因意外伤害而失去生命,平均每天有500多个孩子遭遇生命危机。


这些数据,看得每个妈妈都瑟瑟发抖!

危险猛于虎,凶恶又无情。


多少无辜的小生命就因为这些可怕的意外而丧生,然而,这些意外又有多少原因是因为大人的疏忽呢?


眼瞅着清明小长假将至,户外探索最诱人的季节来了,早有老母亲老父亲按耐不住激动,想带娃放肆的出去疯一场了,为了让娃有一个安全快乐的小长假,避开安全隐患很重要。


今天我们就盘点下,我们经常带孩子玩的那些户外娱乐设施,有哪些存在着安全隐患。




充气堡变“火箭”娃飞上天


充气堡是一种常见的户外娱乐设施,商场门口、公园、景区广场随处可见。


但这个让娃着迷,让家长放心撒手的游乐设施,却有着很大的隐患。


就像上个周末,突然袭来的尘卷风能将一座充气城堡吹飞,并掀翻到高空。


(蹦蹦床掀到几十米的高度,好多孩子飞上天)


甚至有目击者说:看到两个孩子被刮到半空中后,又重重的摔下来。


(难以想象对孩子父母来说这是多么恐怖的场面)


这次河南虞城整个事件造成了 2 名儿童死亡,18 名儿童不同程度受伤,有 1 名儿童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尽管经营充气堡的两名摊主被警察控制,但是发生过的悲惨却不能重置,而失去的小生命也不能重来。


类似的新闻几乎每年都有:


2015年6月,广西3岁女童在路边玩充气城堡时,城堡被大风卷起,孩子不幸坠地身亡。



2016年3月26日河南郑州20多个孩子正在充气城堡里蹦蹦跳跳。突然,一阵风刮来,充气城堡一下子被刮出50多米远。事故造成多人受伤,其中一名儿童抢救无效死亡。 


很多人心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充气城堡这么大的体积,不至于这么“弱不禁风”吧?

是哪儿来的妖风,这么称霸王?


好奇实验室曾做过《大风真的能掀翻充气城堡压死孩子吗?》的试验。


该试验是对一个500斤的充气堡进行的吹风测试:



试验证明:7级大风就可以把充气城堡吹动,8级大风则可以把这个庞然大物直接吹翻。



据国外的实验证明,体型较小的充气城堡,4 级以上的风力就能把它们吹跑了。



充气堡虽然体积高大,但是因为是充气的,所以重量比较轻,如果没有做好固定工作,在大风的天气,是很容易被掀起。


而《充气游乐设施安全规范》规定,风速大于8m/s(5级风)时禁止使用充气式游乐设施。


所以,孩子在户外玩这些充气设备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在没有风的天气,玩前观察一下,是否有破损和松动的地方,固定锁扣是否是摆设。



暗藏危机的儿童蹦极床/蹦床


近几年,另外一个开始流行的娱乐设施便是“蹦极跳床”,素有着“增加身体协调性”的美誉。


它利用一张跳床、一副弹力绳、弹面和升降立柱,将孩子套上安全腰带后,借助弹力,可以在4米的高空中进行跳跃并做出各种花样翻转动作,让娃领略自由腾飞的乐趣。



但是这项活动对于年龄小的宝宝来说是有很大的隐患的。(无论是蹦极床还是普通蹦床)




(2岁孩子蹦床时因受力不当导致股骨骨折)

15年6月,北京一位爸爸带6岁孩子玩儿童蹦极床,不到5分钟孩子就嚷嚷脖子疼,到医院急诊X光片显示颈椎半脱位。



有实验测试,当到了最低点向上弹起时,人处于超重的状态,冲击力极大,易导致“挥鞭性损伤”;


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骨科医师学会的说法:“6岁以下儿童不应该使用蹦床。” 这是因为他们脆弱的骨头还不能承受跳跃的重复压力。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不足以控制他们的弹跳。


普通蹦床同样如此。


另外,在蹦跳时超过一人会增加60%的受伤机率,里面较小的孩子最可能受伤。



据美国儿科学会统计,蹦床过程中,6岁以下孩子受伤,有48%是骨折;6至17岁,骨折占29%;来自加拿大医院伤害报告和预防计划的数据显示,与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4岁以下儿童蹦床伤的住院率更高。


至于最容易受伤的身体部位,首先是下肢、其次是上肢、接着是头部。



由此可见,下肢的受伤风险都是最高的。


因为跳高导致的高度或速度,在短时间内的一上一下,容易增加下肢压力。

所以,建议6岁以下孩子还是不要玩蹦极床。


如果娃还小,玩普通的蹦床也尽量选择人少的时间地点,减少碰撞、踩踏。


 风筝线=割喉绳?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防纸鸢”当下是春游踏青放风筝的好时节,很多大人都会带小孩儿去放风筝。


殊不知,风筝线稍不注意就会变成“隐形刀”,放飞风筝的时候,紧绷的风筝线如同利刃一般,能够轻易地将人割伤。


郑州8岁女孩随父亲放风筝,奔跑时碰上风筝线,脖子被勒出血印,鲜血直流。被送诊所抢救,所幸伤口不深。医生说,脖子上有人体大动脉,一旦割破,就是生命危险。



一男子骑车脖子被风筝线割喉,鲜血直流惨不忍睹。



现在的风筝线多是尼龙的,吃上力后非常锋利,真不是闹着玩的,更不是危言耸听。


有记者专门对此进行过一组实验:


用一只手稍稍扯下风筝线,模拟风筝线比较紧绷的状态,另外一只手将稿纸对折,包住风筝线,6层稿纸瞬间就被割开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样是在风筝线比较紧绷的状态下,将胡萝卜在线上摩擦了几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到半分钟,只听一声清脆的“啪”,胡萝卜就被割成两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带宝宝放风筝时,应选择体积小的风筝(以免被风筝带倒),尽量选择开阔的地方,务必有人看着孩子远离风筝线,避免颈部、面部、手部接触风筝线,以免割伤。


干净”的决明子沙池


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沙子,但是为了满足大人们怕脏的心理,很多地方都把沙池换成了决明子沙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优点是决明子更干净卫生,不容易进到眼睛里,而且很多人认为决明子是一味中药,本身是植物有清火明目的功效,健康又环保的。


另外,它表明光滑,不会附着在衣物上,很好给娃清洗。



但是如果孩子在玩闹过程中,决明子误入孩子鼻子、耳朵,容易引起发炎等不良的反应,尤其是口鼻,因为口腔和鼻腔是湿润的,决明子容易遇水膨胀,容易堵塞儿童的呼吸道,必须及时就医。


2019年2月23日,杭州的一位姚女士带着21个月大的女儿去室内游乐场的决明子沙池玩沙。几分钟后,女儿开始摇头,用手抠耳朵。妈妈发现她左耳里有一颗决明子。


姚女士便连跑了4家医院,最终才把那颗难缠的决明子取了出来。


门诊数据显示,两三岁孩子最易发生意外,低龄宝宝对什么都好奇,他们喜欢随手抓起身边的东西,乱吃、乱扔、乱塞,一定要看护到位。 


另外就是,公众场合,商家是不会每天清洁决明子的,每天那么多人玩耍,容易滞留细菌,孩子更容易被传染疾病。


摇摇车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超市、商场、甚至小卖部门口,都能看到几个卡通形象的摇摇车,随着音乐前后摇晃。



很多人觉得,这种小车,摇一摇,还有音乐,有啥危险的,好多奶奶都扛不住娃的一哭二闹三上吊,每天去坐上一坐。


可事实是:


4岁男童被摇摇车咬断手指:




1岁男童玩摇摇车电线破损触电身亡:




摇摇车的驱动装置露在外面,很容易对孩子的肢体造成伤害。


一旦出现漏电、零件损坏等质量问题,未及时发现而坐上去或者在旁边玩耍将非常危险。


市面上很多的摇摇车都是三无产品,安全系数不达标,而且一般都由小商贩经营,很少对摇摇车进行检查、清洗、消毒等。


在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疾病的高发期,很容易感染疾病。


就算抛开这些偶然因素不谈,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摇摇车分贝普遍偏高。



在音量测试中,大多数摇摇车的分贝在80以上。对孩子来说,长期接触在这样的环境中,听力容易受损。


所以,还是尽量少带孩子玩像摇摇车这种没有安全保障的游乐设施。


C妈说:


危险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遥远,可能是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常识,可能是忽略的一个部件检查,也可能是差掉的那匆匆一撇。


但,带孩子容不得半点马虎,不要抱着1%的侥幸心理去挑战。


更何况,带娃户外游玩,更安全、更健康的选择有很多,为啥不避开这些明知道有风险的项目呢?尤其是平时老人带娃的,这些隐患一定要告知!


小长假,除了带娃去户外,逛商场也是一大热门,但商场中的安全隐患也并不比户外更少,就像开篇三个月婴儿从扶梯坠落的新闻,类似的意外不知出过多少起了,很多时候家长多一份细心,换回的可能就是一条人命。


唯有孩子安好,才是父母的四季晴天!呵护一个生命平安成人,从来就没有“容易”二字。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