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了洗手的重要性,很多人留言问,如何让孩子爱上洗手呢?


个人卫生习惯需要从小养成,这一点即使不在如今这样的非常时期,我们家长们也需要引导孩子。


但是要让孩子爱上并且养成这些小习惯,的确需要一些技巧。今天就分享一些。


神奇的胡椒粉


这个小实验我推荐每个家庭都能做一下,材料很简单,一碗水、一点胡椒粉、肥皂或者洗手液。


先在清水中撒一点胡椒粉,如果希望孩子更容易看到胡椒粉,可以在清水里滴一些颜料,但并不是必需。


然后让孩子把一个手指放在水里,让孩子尝试去摆脱胡椒粉。


很显然,只要孩子的手指还在水里,手指上或多或少就会有胡椒粉,很难全部摆脱。



让孩子的手指上涂一些肥皂,再让他们把手指放进水里,这时奇妙的现象就发现了,胡椒粉像“害怕”肥皂似的,全部都逃离开了。


你还可以鼓励孩子多试几次,不管胡椒粉在哪里,只要沾着肥皂的手指到哪,胡椒粉就会逃开。


做完这个实验,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胡椒粉就好比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微小病菌,它们很狡猾,总是缠住我们,甩也甩不掉。



那到底想要怎么甩掉狡猾的病菌,谁能做到?肥皂!


是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洗手的时候必须使用肥皂,这样才能把病菌全部抓到,然后洗干净。


油腻腻的手


和上面这个有一点点相似,在孩子的手上涂一点食用油,然后再撒一点肉桂粉。


其实任何的粉都可以,比如胡椒粉或者面粉都是可以的。


选择肉桂粉只是因为视觉上看起来的效果比较好,“很脏”(红糖视觉效果比较接近,但是味道太好了,容易走偏,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然后让孩子去洗掉“脏手”,很明显光用清水是洗不干净的。这时就能重申使用肥皂的重要性了。

而这个实验最棒的一点是,即使使用了肥皂,如果不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那么手指缝还会有很多“脏东西”。


非常直观地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只是洗手心和手背。


著名的面包实验


这个实验非常著名,基本上美国这边大部分的幼儿园谈到个人卫生都会做,而且也很容易,也很推荐大家在家试试看。


准备三个密封袋,三片面包。第一组的面包,是控制组,我们带着一次性手套把面包放进密封袋。


第二组是干净的手,严格按照标准的洗手流程洗完手,然后把手在面包上蹭几下,放进密封袋。


这一组操作的时候,注意洗完手一定用一次性纸巾擦干,而不是毛巾擦手,不然手就会有二次污染,实验结果就会不准确。

第三组是脏的手,不洗手直接去摸面包几下,然后放进密封袋。


基本上过几天,就能看到实验结果了,是非常直观地让孩子们了解到脏手有多脏。


大家还可以根据教育主题扩展,比如想让孩子认识到玩具有多脏,也能用面包去蹭几下玩具,也作为一组实验组。

像下面这样的,是使用苹果做的实验,把苹果一切二,放进装有水的密闭容器。


分别是脏的手、控制组、洗手时间满足20秒以上、洗手时间没满足,也能让孩子看到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唱满两遍生日歌才行。


知识教育


洗手这件事上,肯定少不了绘本的教育,推荐几本以细菌为主题的绘本。


这本是硬板书,自然适合比较低幼,1-3岁,配合翻翻页 ,内容挺简单,但把关键点也说清楚了。




这本适合2岁以后的孩子,是简装书,有一定的故事线了,画风还是比较卡通可爱的。美国这本绘本是可以单独买的,国内似乎是需要买一套四本的。


最后一本适合3岁以后的孩子,看名字就知道了,有更加详细的故事了。这本的画风和《牙齿大街新鲜事》、《肚子里有个火车站》比较类似(我知道有一部分孩子是不喜欢这样的画风的)。


还有一些小伎俩


当然啦,我也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花这些时间带着孩子做实验的,尽管这些实验并不复杂。


也许一时半会也不一定可以买到绘本,或者买了要让孩子接受内容还需要时间。


那么最后再分享一些简单的小技巧。这些小技巧并没有从本质上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要洗手,但也管用,算是救急用。


1、超级X消失


每次洗手前,用可水洗的马克笔在孩子的手背和手心画上“X”, 要求孩子必须把超级X消灭掉,才算洗完手。


2、洗手延伸器


现在有挺多的动物造型洗手延伸器,一方面让孩子洗手更容易,另一方面动物造型也容易让他们的洗手体验变得更加有趣。


3、亮片喷瓶

这个我自己没用过,是我家邻居妈妈推荐的。买一些小亮片装在喷瓶里,每次洗手的时候就往孩子手上喷几下,确保亮片也会出现在手上,然后要求孩子把这些“亮片病菌”都洗掉。


4、边唱歌边洗手

分散注意力肯定是不变的法宝之一,边唱歌边洗手也是很有效的方式。


读者@郭小怪,得到她孩子所在的郑州幼儿园老师的授权,分享了一个螃蟹洗手歌,非常好的把“七步洗手法”融入了进去。


据说不少幼儿园都是这么做的,如果你还没看过,分享给你。



最后,还是回到了那句老套的话,身教大于言传,所以全家都要重视洗手,让孩子看到我们也在行动,自然他们就会模仿。

洗手是最重要的保持健康的方法之一,希望每个人都能行动起来,也希望我们从小帮助孩子养成受益一辈子的习惯。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