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招了团队小伙伴,最近在和她们一起做一些新项目。发现有个普遍的共性,大家都习惯于直接跳到”做什么“的模式。


我经常都不会着急听“做什么”,而是会反问,那么做这些的目的是什么?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不习惯的。


好几次都会听到电话那头一愣,然后继续说起来,但其实还是在谈做什么


这段时间我们这个小而美的新团队在磨合,我也在反思这些思维模式的差异。


总结反思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这个思维差异似乎也是大部分育儿焦虑的源头。


目标和策略


我习惯于在做事情的时候区分“目标”和“策略”。


对我来说“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但是“策略”是可以有很多个的,也就是所谓的“条条道路通罗马”。


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进入一个思维误区,就是错把“策略”当成了“目标”,结果自然就陷入了:


只有这一个方法->我努力要达成这个方法->怎么努力也做不到->完蛋了,达不成方法很焦虑->最后自暴自弃,怨自己怪别人。



很多时候,我们第一反应的方法都是我们过去经验形成的,这些有时可以帮助我们,有时却不一定,毕竟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


尤其是处理新问题,很多时候这些“第一反应”是无效的。但我们的习惯思维会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用旧方法来处理这个新问题。


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话:


Insanity is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全天下最愚蠢的事,就是每天重复做一样的事,却期待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先定义目标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觉得是这么一点意思,但是怎么运用呢?我来举一点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比如,一直会有朋友给我留言问,孩子不吃饭怎么办?那我就会问,你的目标是什么呢?就会有人回复我说,我就是希望孩子多吃饭。


如果把这个当成目标,那么我相信这个朋友肯定很焦虑和火大的,盯着孩子吃饭,哄骗吼叫让孩子吃饭。


她也没做错,因为她在执行这个“目标”,让孩子多吃饭。但其实让孩子吃饭是“策略”,并不是目标啊。



如果我们继续追问,到底为什么要让孩子多吃饭呢?也许我们的目标就变成了追赶生长曲线;增强抵抗力,等等。


有时你用这样的思维模式问自己,也许还会发现孩子啥都挺好,这根本就不是啥问题。


当我们把“让孩子多吃饭”重新定义目标为“如何提高孩子抵抗力”,那在这个目标下面,我们就会列出好几个策略,当然好好吃饭肯定是其中一个。


但当它不是唯一仅有的一个时,我们的压力就没那么大,我们关注的是一个整体。



很多人留言问,要不要送孩子去上国内很火的主持人班和少儿演讲班。也有人留言说,已经报名了,但是孩子不喜欢怎么办?


大部分父母关于孩子不爱上某个兴趣班,不喜欢某个玩具总是很焦虑。这类问题也完全可以用这个思维方式拆解一下,提醒自己这个问题到底是目标还是策略。


如果你把它当成了目标,肯定就会一个劲地想,怎么让孩子喜欢这个兴趣班;别的孩子都喜欢还能表现那么好,我家孩子为啥不可以?我孩子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顺着这样的思路,不要说你们了,我自己光想想肯定也焦虑啊。



但当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个不是目标时,我们的看法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我会这么问自己:


1.我并不打算培养孩子成为主持人吧(显然不是目标啊)

2.那为啥要上主持人班?

3.培养自信有逻辑的表达能力。

4.那培养表达能力的方式可以有哪些呢?上主持人班是唯一的吗?


你看,这么一思考,是不是就轻松了很多呢。不上主持人班,也有很多锻炼表达能力的方式啊。


像我那篇文章里分享的两个小游戏;再比如每天进行亲子阅读后,和孩子轮流把故事讲出来,慢慢地,搭建一个“家庭舞台”,让孩子上台讲,等等。


这样,你不焦虑,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不紧张,你也看到孩子一点一点进步的动态。



这些育儿目的每家都是不同的,我只是举例,关键还是学习思维模式。


还有一个大家都普遍焦虑的问题,孩子不爱看绘本怎么办?就留给你们自己思考了吧


别被焦虑绑架


现在的大环境,每个父母都焦虑,尤其是总有人拿“剧场效应”来说事。


我极其不喜欢总被各种育儿博主引用的那句话,“在一个剧院里,当前排人站起来时,整个屋子的人都不得不站起来“。似乎这种你追我赶的育儿竞争是无法避免的。



用今天分享的思维模式仔细想想,当前排人站起来的时候,你不妨问问自己:


这部剧真的是我想看的吗?真的是我喜欢看的吗?  


既然大家都站起来这么累地看这部剧,那我能不能先做一些其他提升自我的事情呢? 


与其都挤破头看这一部剧,我们能否去参与演出甚至创造另外一个剧呢?


有时不是没得选,只是我们压根没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的确,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选择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但即使选择“从众”,也请多提醒自己,这是目标还是策略?


别人的目标也许只是你的策略,即使“从众”,也能更加自由和从容!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