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父母都非常重视娃的早期教育,各种兴趣班也会报一大堆,看上去每个娃都多才多艺本领多多的样子。


但如果最基础的根基没有打好,那么在这基础上楼层盖得越高,越是不稳,最终会倒塌在细节上。


那么根基是什么呢?


先说我最近经历的两件小事。


第一个是一位妈妈的后台留言:


C妈,我家孩儿现在上学前班,单元小测的成绩很不理想,我看了下试卷扣分扣得好冤枉:要么丢题漏题,要么就是没认真审题。老师说他挺聪明的,就是马虎了些,建议我鼓励娃再认真些就好了。问题来了,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他更认真些呢?


第二件事是前段时间带DD体检,几乎对所有6个月前的小月龄娃,都有一句同样的嘱托,多让宝宝练习趴,多让宝宝练习追视。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又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之间就是今天我想说的,根基不稳,大楼不牢的道理。



上学的时候总有人丢分丢在“马虎”上,但结论几乎都是一样的——“我不是不聪明、不是学不会,就是有一点点小马虎”。


但就是这一点小马虎,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成绩差距。


很多人觉得因为马虎丢的分导致成绩差自己有点冤,因为这并不能代表个人真实水平,毕竟只要稍微认真点,其实都会,都能做对的啊!


但其实,一点也不冤,这就是你真实的水平。


因为“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本就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一个孩子认不认真,单看他会不会“带脑子去看”就知道了。


而脑子发出的指令是否精准,完全取决于眼睛的观察是否到位!


眼到手到、心才会到。


长大后玩拼图找不准、看绘本三分钟热度、上学之后做题马虎的娃,很有可能就是早期的“视觉技能”发展的不够好。



在早教的领域,感官训练的概念一直被提及,几个感官里(触觉,味觉,视觉,听觉...)视觉是在子宫中唯一不会被刺激的一种,所以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让它变得越来越精确。


为什么从新生儿到6个月的娃,医生都强调练习追视?


因为新生儿的两只眼睛还不能完全集中在一个物体上,“视觉集中”是认识世界的开端,而追视训练则有助于锻炼宝宝肌肉的聚焦能力。


除了眼部肌肉锻炼之外,宝宝的大脑还在学习从眼睛接收到的所有视觉输入中,获得某种意义,也就是早教中被提及的视觉感官处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


最关键的早教启蒙就是打通全感官,其中眼睛开发尤为重要。视觉技能千万不容小觑,因为它是为娃打好一切基础的重要前提!




我们可以做什么?


0-6个月打好基础


小月龄的宝宝视力还没有发育完善,看到的东西是“散”的,他们表面虽然“在看”,却没有真正“看到”。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目的,是锻炼宝宝眼睛的聚焦和眼球的运动,以及对色彩的辨别能力,先做好最基础的视觉发育。



在头三个月中,宝宝的眼部肌肉会发育为:


• 保持稳定的目光(而不是眼睛四处张望)

• 双眼聚焦(而不是交叉或漂移)

• 将眼睛聚焦在不同距离的物体上

• 眼睛跟随移动的物体


【此阶段的视觉练习】

1. 生物视觉刺激新生儿最喜欢看的就是人脸,视线凝视是宝宝取得的第一个里程碑,通过眼神接触,他的大脑正在记录一张张熟悉的脸,并且他明白面部表情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感觉。


所以,多面对面看着宝宝跟他聊天,多给他做鬼脸,展示你丰富而夸张的表情吧。


现在DD已经对我们的表情有回应了,你冲他笑,他也就咧开嘴,CC冲他吐舌头,他也便吐舌头


也可以给娃准备一些人脸的绘本:


《BABY  FACES》:



《脸,脸,各种各样的脸》:



2、追视对比强烈的图画或书


不管是当时的CC,还是现在的DD,我都准备了对比强烈的视觉激发卡 (黑白卡:适用于0-6个月;彩色卡:适用于3个月-3岁。)


新生儿只能追视18-38厘米的物体,满月后最远可看到90厘米,所以妈妈要把卡片放置在这个距离范围内。



先让宝宝注视图片,然后平缓对的向水平方向移动卡片,进行追视训练。


随着娃长大可以加快移动的速度。


对娃进行追视训练,最关键的就是要确保他们的眼睛可以跟随着物体移动。


追视训练在从出生到1岁都非常重要,让娃学会“真的看见”,便是他以后做任何事的思维起点。


6个月之后,有针对性的提高


6个月以后,宝宝会开始“玩”了,各种绘本、玩具、游戏,都是视觉技能开发的好帮手。


绘本绝对是给宝宝做集中视觉训练的绝佳帮手!


但很多妈妈说,孩子不喜欢读绘本,坐不住一分钟就跑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对绘本没有兴趣,是因为绘本本身或讲述方式不符合孩子的年龄水平。


1岁之前我给CC讲绘本,除了保证画面简单、讲解放慢速度之外,前几遍讲解我还会先给她“指读”(这里的指读不是指文字哦)。


讲到哪里,就用手指指读(图片),让娃的眼睛随着我们的手指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娃是真的在看,才能保证他在跟着你的思路走。


不光能帮CC理解和记忆绘本内容,还能更深一层地培养了她的观察力。


不然超负荷的信息量会让娃很蒙圈,根本不知道该看哪,更不知道你在讲哪。


如果孩子在读绘本的过程中不会观察,他就不可能发现绘本的乐趣 。


机关类绘本《很乖的蛋》:




边读边用手指引导孩子“追视”,观察鸡蛋正在打滚儿。


玩具


很多大人给孩子拿来玩具就是标准答案式玩法,但却忽略了引导孩子观察的过程。


其实不利于孩子独立探索,等于剥夺了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


比如每个父母都会给娃买的积木,很多人的示范玩法,上来就给带娃搭个成品大城堡,大汽车。


但是如果没有了大人的帮助,孩子的能力玩不出这种“标准答案”。在没人引导的情况下,它们就是几个乏味至极的塑料块 。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娃觉得索然无趣,最终躺在角落吃灰,而家长则认为没买对路子,继续烧钱入手下一款宝宝感兴趣的。


但其实,如果只教孩子结果,而不去引导他通过观察发现探索、研究的乐趣,再多的玩具,恐怕也是三分钟热度。


所以最初给CC准备积木,我没有直接给她答案,而是先问问孩子她看到了什么?再继续引导,她想用所见之物做什么?


我们边玩边总结:正方形、圆柱形可以叠高,三角形的不行。


她正式认识形状后,又开始沉迷于分类,喜欢把不同的形状分组排列。




解锁了更多搭建原理后,开始了比叠高高更复杂的多搭建:


有弧形可以搭拱门▼



更加漂亮的形状可以搭城堡▼



常有妈妈留言,什么玩具比较好,觉得自家娃跟隔壁娃年龄差不多,专注力和独自玩耍的差距却很大。


其实1岁之后这种差别会越来越明显,有些孩子很乐于观察研究,有些则三分钟热度。


这不一定是玩具的原因,也许是孩子早期没有学习到独立玩耍的能力。


游戏与日常


游戏中,画画、贴纸、球类游戏也都可以锻炼视觉发育。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为孩子创造“观察训练”,提示孩子观察事物的细节。


比如:我们小区很多人养狗,几乎每次带CC下楼玩都能碰到。



最初我们只告诉她,这种动物是狗狗,之后就会通过有意识地描述细节去引导她观察。


这是一只白色的狗,那是一只黑色的狗。

这是一只白色的萨摩耶,这是一只黑色的斗牛犬。

这个白色的比熊穿了一件粉色的衣服。

那两只长的一样的狗是楼上那位爷爷家养的。


所以某天一岁多的CC玩回来,跟我说“妈妈,今天有个很凶的哥哥,就是他有个爱玩滑板车的姐姐,每天有一个特别瘦的妈妈带他们(下楼玩),吓唬我了”时,我立马就锁定了目标,知道了那娃是谁。


哈哈,例子有点跑偏,不过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好啦,今天又啰嗦了一长篇,总之,给孩子的早期教育投入,每个父母都非常舍得金钱和时间,但是忙着推娃向上走的时候,也别忘了回头检查一下,根基是否牢固哦!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