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说,在与宝宝的相处中,最矛盾的就是,我知道自己要冷静和包容,但还是会忍不住发脾气——宝宝总有办法让你失控。


当我们发完脾气,并意识到自己又失控时,就会对自己失望和沮丧。


这种沮丧让我们认为自己又失败了——我做的并不够好,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曾经有段时间,我也陷入了这种恶性循环,


每当CC做了我不想让她做的事情时,我就会莫名产生一种烦躁情绪,感觉整个人都炸毛了,嚷两句已经是很克制了。


但事后理智归位又忍不住后悔,虽然通过种种事后安抚,基本可以确定没给娃留下什么心理阴影,可我还是认为我自己出现了问题。

而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孩子的顽皮,而是我自己的焦虑——是我太想照顾好CC了,导致焦虑在我身体里蔓延。

情绪就是这样,当你认识到它时,离解决它就不远了。

当妈之后,焦虑如影随形,我们要如何缓解?


觉察焦虑


焦虑是从担忧开始的,是对一些不确定的事情,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


尤其是宝宝,他们永远不按常理出牌,经常会做一些令我们难以预测的事情,这种突发的、偏离控制的感觉,更容易使烦躁情绪加重。


好在,情绪这种东西,当你注意到它时,它就已经消失了一半。


跟大家分享一个C妈常用到的小秘诀。


当你觉察到自己情绪不好时,小声对自己说“我正在为宝宝的不听话而担心/生气、我害怕/不希望宝宝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把自己的情绪“翻译”出来。


同时,在描述自己情绪的时候,这其实是对情绪和理智的剥离在用第三视角看待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之后我便时常提醒自己做这个练习,是的,这是需要一种需要刻意自我提醒的练习。


当我催了N遍CC该刷牙睡觉,她依然磨磨蹭蹭要吃口东西、要喝口水、要翻个绘本时,我焦虑的小火苗就会腾腾的燃烧。



换做以前的我,马上就要冲上去爆发:“听得见妈妈说话吗!?你可不可以自觉点!?能快点吗!?”


但这时,我会告诉自己,“我正在为CC的磨蹭而烦躁,我很怕CC变成一个做事拖拉的孩子。”


你猜这时候会发生什么?


我脑袋里,会出现另一个声音“她这个年龄就是这样的啊,书上写着的,宝宝这个岁数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被分散,需要的是给出具体的指令。”


当用这种第三视角描述之后,心里面可能还很烦躁,但是那种焦虑的感觉,其实已经减少了大半。


先照顾好自己


这是一次旅行的感悟。


第一次带CC坐飞机时,我的内心很忐忑,害怕CC在坐飞机的过程中四处乱跑、吵闹,给别乘客造成烦恼。


果然,CC从进入机场就很好奇,在机场里面到处跑,一会问问这,一会问问那。



在飞机起飞前,空乘人员在机舱前面做安全演示,CC看的很入神。


空乘人员讲完后,走了过来和我说“如果遇到危险,在帮助孩子前,自己要先戴好氧气面罩,因为如果你不这样做,就无法帮助到她。”


我想是触电一样明白了什么。


为什么出现危险时,要先自己带好氧气面罩?难道不应该先保护自己的孩子么?


这是因为,人在缺氧的状态下,只能维持15~30秒的意识,之后就会昏厥。


所以,在自己带好氧气面罩后,绝对可以帮助他人带好。


而儿童或者没有能力自己带氧气面罩的人,即使昏厥几十秒也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如果先给其他人带好的话,不能保证自己昏厥后,对方有能力帮你带好。


在和CC的相处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的确很让人焦虑。


但是焦虑让我忽略了自己,以为只要全心全意的照顾好CC,她就能明白,能听话,能照顾好自己,我就可以轻松点了。


看似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可是并没有效果。



我要做的恰恰是先要照顾好自己,带好自己的氧气面罩,才会有余下的精力,能够更好的照顾好CC。


如果一味的强行拖着疲惫的身体,去照顾CC,只会把自己的能量耗尽,自己能量都亮红灯的人,怎么可能照顾好别人?只会让事情越弄越糟。


如果没有足够的睡眠、规律的饮食、独处的时间、没有自己的情绪支持系统和找不到倾诉对象,这些都会加重自己焦虑的情绪。


这时,及早寻找家人的支持是必要的。


娃他爹此时不用留着过年吗?


就说晚上哄娃这件事,很多妈妈为了让爸爸睡好,高尚的让孩子爸爸去另一屋睡,但理解不一定能换回“被理解”,反而是并肩作战才能换会“真理解”。


再带娃这件事上,你真的不必那么懂事!这是每个老父亲应该做的!


他是会累,但是,累不也就这1、2年?


身体累了,但两颗心会近,身体轻松了,两颗心就远了。


在我之前和CC的相处中,太想照顾好CC了,在自己的大脑中设立了一个完美的想象。而当这个想象,和现实中有落差时,就会不可避免的有些失望。


尤其是书里面的好妈妈,首先性格要温柔,有一个好脾气;其次,面对孩子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定的意志。



可是反观自己,学了那么多的育儿知识,握着那么多的育儿道理,背过那么多的沟通技巧,情绪上来时,还是会炸毛。


而书里面的好宝宝,几个月就有规律作息,从不挑食,有矛盾也很善于沟通。


再反观CC,1岁多还睡眠成渣,吃饭常常让人头大,让我觉得这孩子是不是全凭一口仙气儿吊着,有时候发起脾气来也会拒绝沟通。


这些对自己和孩子的失望积累久了,就会变成焦虑。


后来,我也想开了。我虽然脾气暴躁,总会说CC,但是说完后总会给CC道歉。


CC虽然吃饭困难,但是她也喜欢读绘本啊,还喜欢英语课。


如果把关注点,放在自己和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上,就会从焦虑变成自豪。


其实,教科书般的完美教育是不存在的。


想象中的“完美育儿”只是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无法达到的标准。


而完美小孩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适当的降低自己的目标,宝宝在我们的眼中,就变成了天使。



接受并承认自己的错误


承认并接受自己的错误,就像上面说的,完美育儿是不存在的。


错误是谁都会有的,不要害怕犯错误,也不要认为向自己的孩子承认错误是很丢人的事情。


我是一个经常会道歉的妈妈,很多人觉得大人跟孩子道歉抹不开面儿,其实如果你冷静下来想想,大多数时候,不一定是孩子无理取闹,而是恰好赶上了我们情绪不好。


在与CC的的数次对决中我总结,硬碰硬,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明智之举,这只会把自己跟孩子逼进死胡同,反而退一步,才会海阔天空,你承认了自己的不足,才能跟孩子平等的交流,孩子也才会愿意配合你的预期。


错误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给我们提供一些快速成长的机会,我们只有承认自己犯了错,才会有改正的机会。


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脆弱,给娃道个歉,不丢人!


学会自我同情


妈妈们对自己要学会同情,承认自己真的很累。


很多妈妈在照顾孩子前,都把自己想象成女超人,想要自己无所不能。



可我们毕竟不是真的超人。


当事情进展顺利时,我们符合了自己脑中的形象,更容易善待自己;可当事情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自责。


每当我真的觉得很不顺、很累的时候,我就会“怨天忧人”一番:生娃之前我也是个小公举啊,凭什么生个孩子我就要十项全能了?整宿整宿睡不好觉的是我,身材走样的是我,负责孩子吃喝拉撒的是我,负责孩子教育启蒙的是我,我都做这么多了,凭什么我还要懂事的理解老公,我还要包容婆婆?


老娘太惨了,老娘不干了!


然后撂挑子出去跟闺蜜哭诉一番、然后胡吃海喝一番、再接着买买买一番。


神奇的是,这样一番“可怜悲惨的自己”操作下来,就又满血复活了,回家又是一条任劳任怨的女汉子。


可见,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点自我同情,接受自己又惨又可怜,也不丢人。


C妈说:


很多爸爸妈妈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都想给他创造一个完美的环境。


可是育儿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我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健康的成人。


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当下都完美,保持长远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