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是基本上孩子们都会出现的问题,可能让家长们有些担心。看完本文后,您一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下面是正文: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会不由自主地摸一下颈部,如果有小朋友在身边,也会帮他去摸一下,一摸不要紧,可能不单颈部有,耳后、枕后、腹股沟等可能也有!



上图圆圈中就是肿大的淋巴结


如果有10个人去摸,并且他们摸的对象是5岁以下孩子,那么可能有4.4个人可以摸到真的有;如果这10个孩子碰巧因为各种缘由去看过医生,那么很有可能有6.4个人可以摸到!


这个时候,他们心里会很紧张:哎呀,真的有,还挺多的,那会是什么呢?


如果有医生告诉他们,这个是淋巴结!


他们会继续追问:那这些淋巴结是坏事还是好事呢?其实,每个人都有淋巴结,散在分布浅表部位,如:耳后、颈部、枕部、腋窝、腹股沟,(身体深部也有,只是摸不到),相当一部分人是可以摸到的,并且这个比例很高。



上图提示淋巴结的分布,绿色的像豆子样的都是淋巴结,但是标有颜色的英文提示是表浅处能摸到的。


但是不是说只要摸到淋巴结就认为是有问题的,一般而言,绝大部分淋巴结增大是无意义的,只有当淋巴结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意义。


正常情况下,肱骨内上髁区域(肘窝上一点)的淋巴结是小于0.5cm的,颈部和其他部位淋巴结直径小于1cm,腹股沟淋巴结小于1.5cm,如果大于这些数值提示可能是病理性的增大。但也不要听到病理性就害怕,接着往下看。


淋巴结是人体的免疫器官,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就像警察、士兵,用来维持人体内部平衡和安全!


这种免疫反应的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杀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体之类的)的,当有病原体进入宝宝体内,经过淋巴结时,被淋巴结识破是坏人,要抓住他。


而有时候坏人太多,一部分淋巴结抓不完,因此他自己需要增生,长大,充实自己的数量和力量,这样子,他就有足够的能力来抓坏人,因此经常在一场感冒、发烧之后,宝宝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耳后及颈部。



淋巴结肿大是宝宝抵抗力正常的一个表现,你想一下,如果宝宝体内没有这些淋巴结,那就少了抓住这些病原体的能力,那孩子就经常容易生病,并且一旦生病就难以控制。就像我们社会,没有足够的警察抓坏人,那这个社会该多乱!


这些在临床上往往是良性增生,只要原发病一控制,慢慢的淋巴结也就消下去了。(提示,有些孩子的淋巴结会消的非常慢,半年、一年后都还会有)



警察可以抓坏人,也会抓恐怖分子。在我们身体里确实有些恐怖分子,就像那些癌症,有时候也容易被淋巴结抓住,在这个时候淋巴结肿大就非常明显。


但是在我们生活里,坏人有,但真正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还是很少的,如果真是出现了恐怖分子,往往伴有其他表现!比如:长期发烧,多个区域的淋巴结进行性增大,直径大于2cm,质地硬,摸着不活动。


同时,我们有个成语叫:监守自盗,有时候即使是警察本身,可能难以抵御各种名、利因素的诱惑,蜕变成一个小偷,比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时候甚至会蜕变成恐怖分子,比如:淋巴瘤。



上图是霍奇金淋巴瘤的表现


淋巴结肿大有那么多原因,到底怎么来判断,肿大的淋巴结是良性的,还是非良性呢?


一般而言,如果一般情况可,睡眠、饮食均无异常,无其他症状,那这些多是良性的,啥都不用处理。


如果孩子有明显的感染症状,比如发热,流涕,咳嗽等,颈部出现淋巴结肿大,那提示是在抓坏蛋,也不用担心,等病好了,自然就会缩小。


如果是恶性的,会伴有其他表现,如:长期发热,进行性消瘦、乏力,脸色苍白等不适,同时淋巴结本身可能也会进行性增大,和周围组织粘连,多处淋巴结直径大于2cm,查血常规会显示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等血液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这是真瘦



如果连树枝都举不起来,那是虚弱


有时候还可以通过淋巴结本身大小来初步判断是良性还是非良性,一般良性的淋巴结的L/S(为淋巴结长短经之比)比值会比较大,如果L/S>2,那么是良性的可能性大,敏感性达到94%,特异性达到91%。


也就是说,如果淋巴结越接近方形或者圆形,那非良性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是长条形或者椭圆形的淋巴结,那良性的可能性越大!同时大家要记住哦,这是通过超声检查评测的,自己用手摸不准,就不要自己吓自己啦。


对于那些不小心可以扪及到淋巴结的小朋友而言,如果是第一次,非良性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即使在那些专门看淋巴结肿大的专科门诊中,非良性的比例大概是13-27%左右,它经常伴有:消瘦,血常规异常,长期发热,淋巴结进行性增大等特点,这样子会建议做系统的检查,必要时行淋巴结活检。


因此,对于那些刚刚触及淋巴结的人无需太担心,因为还没有确定他是否有临床意义,即使有临床意义,还有看有无其他表现,没必要一个劲往坏处想,就像你哪天咳嗽一声,就把它想象为肺癌,发热一次就想象成白血病,如此的话,那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惶恐之中,岂不是太可悲,无趣?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