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又发烧了,大年三十,CC给我们来了一个跨年烧。


恰逢春节,家里亲戚也多,被问最多的一个问题居然是:不是说发烧不能捂吗?你怎么还给盖那么多,不应该温水擦拭晾着降温么?


纳尼?孩子明明手脚冰凉,不捂怎么办?



这几年基础医学知识越来越被普及,对广大医护人员来讲,却不见得都是好事,因为常常会有一知半解的病人拿着片面的言论,来质疑医护人员的专业判断。


就比如随着捂热综合症的被普及,很多妈妈知道了发烧不能随便捂。


否则不仅烧退不下去,还容易出现捂热综合症——宝宝会因为高温、缺氧、脱水等造成严重的后果(包括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癫痫等),致残、致死,尤其高发于1岁以内的宝宝。


几乎所有看过捂热综合症相关报道的家长,遇见宝宝发烧就再也不敢捂,只敢晾着了。


但是,很多宣传因为侧重点的不同,常常过于片面或是矫枉过正。


殊不知,一知半解有时候比无知更可怕。


刚好用CC跨年烧的亲身护理经历告诉大家,发烧到底该捂还是该晾。




大年三十的中午CC嚷嚷着要睡觉,要知道这可是位平时跟睡觉有仇的主儿,这么反常,肯定是有情况。


哄睡之后摸着后背预测体温有38度+,手脚冰凉,我知道,温度还会升高,于是赶紧比平时又加盖了一层小毯子,也就是很多人质疑的“捂上了”。


为什么这个时候需要捂?先来科普一下发烧的原理。


发烧作用机理一:


发烧的定义为身体内部的中心体温≥38℃。


人体的体温是通过体温中枢控制的。


正常情况下体温设定在37度左右,人体生病时,体温中枢会将设定温度提高。


一旦体温设定点被提高,身体接收大脑的信号会主动升高体温,通过神经、激素和肌肉的调节,让身体通过寒战来产热,同时通过收缩皮肤血管来减少散热。


所以在开始发烧的时候会寒战,会手脚冰凉。这就是发烧的第一个阶段——温度上升期。


这个时候帮宝宝穿盖多一些,可以帮助体温尽快达到被升高后的体温设定点。


反之,如果这个时候晾着,宝宝就需要更多的寒战来产生热量,这会消耗他更多的体力,也会让他感到更不舒服。


所以,在这个阶段千万不能晾着和物理降温。




CC睡熟之后,测了一个体温是38.9℃。


这个时候在摸,手脚都温热了,预计已经进入到稳定期,体温不会继续上升,所以没有服用退烧药,但是减去了加盖的毯子。


(注:现在主流的观点是38.5℃以上可以服用退烧药,老朋友知道我们平时用药很谨慎,在孩子能坚持的情况下还是愿意让她扛一扛,但这点并不值得效仿,关键还是看孩子的状态,如果特别没精神和不舒服也不要拘泥于温度值。用药的目的是减轻孩子的不适。)


发烧作用机理二:


一旦体温升高到设定点,寒战会减少,皮肤血管也不会继续收缩,四肢会变成温热,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


这时产热和散热就会维持一个平衡。这就是发烧的第二个阶段——平稳期。


这个时候就不要再通过加多穿盖来帮助升温了,可以适当减去一些衣物。




2小时午睡醒后,CC的状态还不错。


喜欢继续玩,因为不配合量体温,就没有再量,但是看状态应该在38℃左右,玩的时候说热,摸手脚确实已经开始发热,所以给她减了衣物。


发烧作用机理三:


当烧过一段时间,病情被控制或服用退烧药之后,体温设定点会重新被调低。


当实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身体又会接收大脑的信号主动散热,启动出汗这些散热方式,以减少产热,增加散热。


这是发烧的第三个阶段——温度下降期。


当孩子觉得热的时候,说明体温中枢已经下调了设定温度,就应该减衣减被,增加散热,帮助他降温。


如果此时还捂,热量散发不出去,体温就难以恢复正常。


很多人都在说,确实是捂出一身汗后就感觉好了啊,但其实是因为下调了设定的温度,才启动了出汗等退热机制,所以不是因为出汗才退热了,而是因为需要退热了才会出汗。





但是,一次生病的过程通常不只有一个发热周期。


所以此时的孩子很可能依然没有恢复成正常体温,而且下一个周期可能很快会到来。


比如说此时的CC,虽然精神好一些,但是目测体温依然37.5℃以上,到晚饭的时候她就又要求睡觉了,那时候春晚大概刚刚快开始,等她再次醒来已经半夜11点了,这次最高温度大概38.5℃,又经历了一个上升期-平稳期-下降期的轮回。


醒来之后精神还算好,因为全家都在守岁,也就由着她醒了,凌晨大概一点的时候她又睡下了,体温38.8℃,而且手脚冰凉,温度肯定还要升,为了让她睡的好一些,大人也能休息一会儿,塞了一枚退热栓,睡了一整夜。


大年初一一白天又醒醒睡睡、反反复复的烧了几轮,晚上睡的时候摸着还是有些热,偶尔配合测体温最高大概38.5℃,也就没在用药。


后半夜再摸就正常了,初二就痊愈了。


正常当病情被控制或服用退烧药之后,体温定位点会重新被调降至37℃左右,身体会启动出汗等散热机制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