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出一个带娃最糟心的事情,恐怕非带娃逛街莫属了。


小家伙们,一到商场(或超市)那好奇的小眼睛就开始叽哩咕噜地满世界转,这个我要,那个我也要,见啥都要要要。


你说给他买吧,怕娃养成娇惯的性格;不给他买吧,娃就各种鬼哭狼嚎地和你杠。


过后想想,孩子这么喜欢,就算给他买了,又怎么了?老母亲又开始陷入无限自责中。


所以,娃要东西给不给买这件事情上,好像怎么做都不对,永远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



也正因为这样的恐怖场景,很多宝妈选择在家网购,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但这其实丧失了一个很好的与孩子亲子互动的机会。


孩子不会一夜长大,所有的经历都是成长的砝码,逃避绝对不是上策!



在娃见啥都要的情况下,这两种行为千万不要做:


1.一味地满足


现在生活条件变好,很多家长不管怎么不情愿,在孩子哭了之后都会大方付款,这种情况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身上更为明显。


之前我举过CC的例子,如果确实是重复的、类似的东西,我一般不会买。


我不想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让我因为心疼她,然后给她想要的一切。


没错,几个玩具而已,我们能给孩子买很多,但是等他离开了家,别人会因为他哭就对他百依百顺吗?


等他发现哭在别人面前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他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



2.粗暴地拒绝


对于脾气可能没那么好的妈妈来说,带娃逛街,就完全另一种画风了。


在超市,就经常见到脾气火爆的妈妈:


“说了不能买就是不行!”


“这么贵,买不起!”


“买了也没用,买他干嘛?”


除了上述直接拒绝,有的可能还带有批判性言语:


“家里有那么多了还要买,你这孩子咋这么不懂事!”


“别人有你就要,小小年纪就这么虚荣!”


我们可以拒绝孩子的要求,但一定不要带有批判性语言,将想要东西等同于贪心、虚荣、不懂事。


否则容易让孩子认为我“想要拥有某些东西”是不对的、羞耻的,从而不断压抑自己的需求,形成自卑、懦弱的性格。



如果你为孩子哭闹着乱要东西而大发雷霆,那么亲爱的,我必须很直接的说,这是你的错,是你站在成人视角,对一个2、3岁的孩子寄予了不切实际的期望:


期望他有成人一样的自制力,能依靠分析客观条件(吃甜会不会牙坏?家里类似的玩具有几个?财政情况能否担负这种级别的消费),从而克制自己的欲望。


但我们忘了,他只是个孩子啊。他只是想让自己开心,这有错吗?


在孩子还没有自控能力之前,追求“让自己快乐的物质”的欲望,本身是没有任何错误的,而且,那些美好的东西,孩子是值得拥用的。


只是,亲爱的小孩,你不能什么都要。



那么对于见啥要啥的娃,家长该如何做,才能既不忽视孩子的需求,又不会因满足而娇惯了孩子呢?


我大致总结了几种常见情况,欢迎妈妈们补充。


01.见到啥“好吃的”都想买


其实CC对零食是没有什么欲望的,可能跟我们平时的生活习惯有关,垃圾食品基本不吃,唯一喜欢的就是糖跟冰淇淋,以及某几样零食。


但后来我发现,她并不是不喜欢其他零食,而是剩下的这几款,是她自行筛选后的一种理性选择。



从她小时候逛超市,我们就约定,零食类的只能买2-3样儿,同一类(比如糖类)每次只能选一样。


2-3样,我认为是一个能够满足欲望,又不过度满足的数量。


如果选超了,那么宝贝抱歉,你必须从你现有的种类里拿出去一样。


一进超市的小娃什么都想尝尝:想要一个奇趣蛋、想要一袋果冻、又想要一袋海苔...我会默默提示,三个喽!


她本也是满足而开心的, 可转身下一排货架,又看见了新上市的薯片,包装看上去好好吃的样子,诱惑就是出现的如此猝不及防:


“妈妈,这个我也好想要啊!”


“如果想要尝试新品,就要从三个里面拿出来一样哦。”


“不要妈妈,不要,这些我都好想要。”


“是呢,妈妈也觉得这个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但是我们是不是说好了,每次只选3样?


这次奇趣蛋、果冻、海苔你是想放弃哪一样换薯片?


如果这三个你都不想放下,也可以等下次来再选薯片,它就在那里等你,不会跑,妈妈会帮你记着,下次一进超市就提醒你先拿薯片好不好?”。



再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她真的学会了很多,最后甚至自己总结出,不能被包装迷惑,看上去诱人的不一定好吃,慢慢的也有了自己的偏好和判断。


有了判断之后,就更容易了,一般不会轻易被其他“妖艳品种”迷惑轻易放弃所爱,只有吃腻之后,再继续下一轮选择。



所以,在孩子欲望强烈,或者说好奇心强烈的早期,允许她尝试是必要的(见啥都想尝尝的好奇心可以满足,但不是一次性满足,每次满足几个);允许她试错是必要的(有些明知道不好吃的,我们会规劝,但如果她坚持,我们也不强求)


否则,未经考验的克制,最终只是顺从权威,而不会从心底里生出属于自己的自控力和判断力。


02.类似的玩具每次都要


喜欢玩具,也是每个宝宝的天性。


如果孩子见啥玩具都要,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有引导宝宝对自己的玩具爱惜和尊重吗?


我们知道孩子都是直线思维的,你讲道理“咱家玩具太多啦,类似的汽车已经有3辆啦,你的玩具箱都要爆啦”,这些太抽象,其实他是没概念的。


在很喜欢某个玩具车的当下,他不会去想,家里有没有类似的,能否放得下,他不会觉得自己欲望过剩了!


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孩子看得懂、听得懂的方式,帮孩子看到自己的欲望边界。


对于玩具,最直观的一个方式是利用空间。



CC作为一个女孩子,超喜欢毛绒玩具,作为一个还保留着少女心的老妈子,我也同样超喜欢毛绒玩具。


每次带她逛街,娘俩看到毛绒玩具都是一拍即合:买买买!


终于买到一个收纳箱满了,又一个收纳箱满了。


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同样的感触,有娃之后,公共空间被娃侵蚀的越来越小了,房子明显不够用了?


后来C爸一语惊醒梦中人:再大的房子也装不下无尽的欲望。


我也才醒悟,当时喜欢到挪都挪不动的玩具,其实回到家玩不了几次,就被草草塞进了收纳箱,被挤得皱巴巴的不成样子,而且,CC真的一点都不珍惜。


在这之后,我们在全部毛绒玩具中挑出了她最喜欢的几个,让它们舒舒服服的住在有限的空间里。



每次想找谁都能毫不费力的找到,剩下的都是她的“好朋友”,每一个都如数家珍,再也没有了“被遗忘的压箱底玩具”。


如果有新的进来,旧的就要搬出去。


开始CC也是没概念的,看见了还是会买,但买回去之后,发现,没地儿住!


必须淘汰掉一个玩具时,她真的会心疼,会取舍,下次再买买买之前,她就学会了去权衡、会自控。



这不就是最重要的吗,让孩子知道,有欲望并不罪恶,你可以尽情的选择和取舍,但是欲望是要有边界的,你的空间就是你的边界。


这是我觉得让幼小的孩子认识欲望、学习控制欲望最直观的一个方式。


03.别人有的,我也要


不光是在逛商场时娃会被吸引,哪怕是下楼遛个弯,娃都可能被其他孩子手上的玩具吸引,然后嚷嚷着自己也要。


上了幼儿园,同学们有的,回家就要父母去买。


谁谁有一个会发光的奥特曼,我也要!


谁谁有一个会开门的玩具车,我也要!


谁谁今天穿了一件漂亮的粉色纱裙,我也要!


千万不要将这个时候孩子的“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等同大人的“攀比心理”,孩子只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想要拥有;或者想要拥有同样的东西,融入人群。


如果确实不想或者不能买给他,我们需要做的依然是——“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可能不能同意你的要求,因为……”



常见情景举例 ↓


偏要和楼下其他小朋友一模一样的玩具:


“妈妈知道你很喜欢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玩具,看上去很好玩。但是,每个小朋友都有属于自己的玩具,你看你有的玩具别的小朋友也没有,是不是?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玩具带回家,如果你真的特别想玩,我们可以试着加入他们一起玩耍,或者你可以尝试和别人交换自己的玩具?


举一个CC的实例 ↓


某天放学幼儿园门口有卖玩具小鸟的,很多小朋友都央求着要,CC也不例外。但是我问她:“类似的一个会飞的马,我们是不是买过一个?昨天你还给它戴上了一顶王冠呢。如果你要把小鸟带回家,马就要送人。”


“而且你想要小鸟是不是因为大家都有,你也想要跟大家一起玩?但并不是有小鸟才能一起玩,就算你没有,你的朋友还是会跟你一起玩。


最后她纠结了一会儿说:”那好吧,不要小鸟了。”


但是她也并没有因此沮丧,转身捡了一把树叶,跟买了小鸟的同学玩起了喂鸟的游戏,假装树叶是食物,所有买了小鸟的小朋友,都来她这“觅食”。


一个玩具,10块钱,并不贵,甚至玩一下转手扔掉都不会太心疼。


毕竟比起让老母亲眼睁睁目睹娃的失落,10块钱不算什么。


但还是那句话,不能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让大人因为心疼他,然后给他想要的一切。


他也需要知道,他表面上拥有的,并不代表他真正能得到的:不是有了新玩具就能得到友情;不是有了跟别人一模一样的,就代表融入了小集体;不是有了别人买不起的,就能得到尊重。


所以,当下次孩子哭着闹着要一模一样的玩具,你权衡之后真的觉得没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拒绝他:


“妈妈知道你很喜欢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玩具,看上去很好玩。但是,每个小朋友都有属于自己的玩具,你看你有的玩具别的小朋友也没有,是不是?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玩具带回家,如果你真的特别想玩,我们可以试着加入他们一起玩耍,或者你可以尝试和别人交换自己的玩具?


帮宝宝认知和控制欲望是个大话题,既不能太严苛,什么都不满足,也不能太随心,啥都满足,个中抉择还是要具体分析。


今天这些小方法,都是我推荐给身边很多妈妈亲测实用的,妈妈们也一起操练起来吧!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