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小A一见到我就开始大吐苦水:


『哎呦,C妈你快救救我,我简直要被我家那小祖宗给气死了。


也不知道我家娃咋啦,最近脾气大得简直了,让他干嘛他就偏不,特较劲,就好像和我杠上了。


他提一个要求,你逆着他不行,最后顺了他还不行。比如他吃饼干,我怕他吃多了,就给他拿走了,结果孩子大哭,我赶紧把饼干放回娃手里,结果娃啪叽一下,扔地上了。


出门玩更是吓人,以前他超大方的,谁玩他的玩具都允许,现在不仅自私得不让人家玩,还到处抢别人的玩具!


嘿,我这火爆脾气,真的好想暴揍一顿了事啊!』


听完小A的抱怨,我下意识地回想了一下孩子的年龄,十之八九是到了自我意识敏感期!



小家伙开始正视“自我”的存在,他通过说“不”,或者其它看似执拗的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同,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第一个自主宣言是“我的”,第二个自主宣言就是“不”。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书中提到,自我意识敏感期是孩子未来构建人格最早期的映射,因为孩子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未来的内心是不是强大,都源于自我意识敏感期。


这个时期对孩子非常重要,此时家长如果硬要“做规矩”,与孩子拧着来,家里可能常常都是“冲突与战场”的场面,最终不是家长把孩子拧歪了,就是孩子把家长气歪了。


如何顺利度过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帮妈妈们“脱险”的小锦囊拿走不谢!



针对第一个宣言:“我的”

具体表现:极具占有欲,什么都是我的。


娃到了两岁左右占有欲往往就特别强。


就像小A的孩子那般,对自己的东西很在意,别人碰一下,拿一下都不行,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自己的东西霸占着不说,还总是抢别人的,看到别人手上的玩具好玩就要抢过来,关键是还倍儿理直气壮:我的!俨然是一个小霸主。图片



孩子的这种行为通常会使家长们感到尴尬,担心别人认为自己教子无方。


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大道理也讲了一遍又一遍,嘴皮子都磨破了,娃就是不改。


其实不是娃不改,是他压根就听不懂。


这个时期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清晰的物权意识和道德观。


面对“啥都要据为己有”的娃,比讲道理更有用的,是这些方法!


01

不要过度以孩子为中心


老话都说隔代亲,这话用在朋友小B家庭上是真真儿的贴切,小B和先生因为工作忙,所以平常爷爷奶奶带孩子带得比较多。


孩子爷爷奶奶经常是孩子要啥给啥,只要孩子爱吃的,老人绝不动嘴,从不存在谁吃谁不吃的情况,而且平时的口头禅就是“我不吃,给宝宝”、“宝宝喜欢,都是宝宝的”、“宝宝想去哪,我们就去哪玩”……


其实我们都明白这是老人家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但长此以往,孩子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按着我的心意,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长此以往,那就真的是“自私霸道”了。


因此,在家庭中,最正确的养育,就是照顾到家庭每一个人的意愿。



02

“占有”谁不会呢?

  --明确“你的”物品所有权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区分哪些是他的东西,是他可以做主的;哪些是别人的东西,他是不能做主的。


只有当孩子清晰“我的”和“你的”之间的界限时,他才会尊重别人,不会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去抢夺别人的东西。


处于“什么都是我的”敏感期的孩子,其实只是想装满自己的袋子(欲望),我们只需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袋子,都装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的东西就不能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当我靠在CC的小枕头上时,CC看到后都会把小枕头抢走并说“CC的”,这个时候我也拿起我的大靠枕,一脸傲娇得说“妈妈的”,CC也会跟着我说“妈妈的”。


对了,这是你的,这是我的,再以后当别人靠到我的大靠枕时,CC便会说“妈妈的”。


后来,我和CC还玩起了物品分配游戏,哪些东西是她的,哪些是我的,哪些是C爸的。使用别人物品前要先询问。


03

鼓励交换和分享


物权敏感期的娃表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觉得什么都是我的;


第二个阶段是,明白了“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我不拿你的,你也甭想拿我的!


第三个阶段是明白了,东西可以交换,交换玩耍之后,我的还是我的,你的还是你的。


所以,当孩子明确了所有权的意识之后,下一步,就是鼓励交换和分享了。



如果孩子做到了,别吝惜你的赞美,每当CC主动把零食分给小表弟,或允许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时,我都会立即提出表扬。


当CC拒绝交换玩具时,我不会过分说服,也不会过多关注,这样她的不良行为就不会得到强化。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讲道理,我们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比如我会刻意和C爸说,我的橘子很甜,你要不要吃,我可以分给你一半。


这时C爸便立刻从我的眼神中明白我的意图,他说,我的也很甜,也给你尝尝。


整个过程中CC都歪着小脑袋盯着我俩,后来主动过来也加入到我们的分享活动中。


第二个宣言:“不要!”

具体表现:经常说不,拒绝爸妈的一切安排,并对大人的干预非常敏感和抵触。


想必对这个阶段,老母亲们更不陌生了。当孩子学会了“不”这个字之后,感觉带娃之路就变成了灰色基调的有木有。



   吃饭了,娃说不!


   洗澡了,娃说不!


   睡觉了,娃说不!


   回家了,娃说不!


除了嘴上说的不要,往往还配合着行动上的鲤鱼打挺、鬼哭狼嚎。


这样的娃,你家有没有同款?


首先你要明白通常孩子说不、不要,并不是为了故意和你唱反调,而只是意识上与他人分离,来表明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种种权利。


面对阴晴不定的娃,这些方法可以助你消灭肝火:


01

“随”他去

     --适当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利


当孩子拒绝我们的安排时,不要试图使用强制手段让孩子顺从自己。在不涉及到安全和原则的事情上,可以给孩子一些自主权,让小家伙可以按着自己的想法做事。


想要自己穿衣服,好,我们便在一旁默默关注着(千万不要插手管),保证孩子不受伤就好。


吃饭前不想洗手,那就等会(洗完手)再吃饭。



但是,家长也应表明自己的立场和界限,不含诱惑的深情和没有敌意的坚决


02

采用封闭式提问的方法


在孩子看来,此时的自己已经是一个叱咤风云,响当当的一个大人物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妈妈们有一点小心机,曲线救国。


什么是封闭式提问,比如:周末准备去公园玩,但早晨天气凉,于是准备给CC穿件外套。


要是搁CC小的时候我肯定二话不说拿起外套就给娃套上,但现在不行,我不想把娃惹毛了,影响到周末的好心情。


于是我问CC,你是选择穿粉色外套还是白色外套?


粉的~


玩的过程中也是,CC你是吃面包,还是三明治?


我次饼干~


即使娃不选我们给出的问题,她也会自己选一样。管她吃啥,总归是吃了,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既达到了我们的目的,也让孩子满足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



03

用理由和怎么做代替“不”


这就需要家长先控制自己不说“不”。


比如,出门前,你告诉正在搭积木的孩子:


别玩了,我们要出发了。(这个时候你先说出了一个“不”)


不要!(瞧,孩子也开始了)


别玩了,赶紧走,再不走我们就不等你了。


接下来我不说大家也能猜想到又将是一场战争的来临。


其实,在这个事件中,真正不讲理的是谁呢,是孩子吗?


我们总是以决定者的姿态去命令孩子,从没有想过孩子是否愿意。正在沉迷于积木乐趣中的孩子,凭什么你一句该走了,就要放弃?



当你换位思考,并以平等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时,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宝宝,我们要出发了。


不,我还没有搭好积木


哦,搭的那么认真,妈妈可以再等你两分钟,然后出门哦,好多叔叔阿姨都在等我们,去晚了他们会伤心的。回家后,妈妈再陪你一起玩积木,好吗?


很多孩子的需求被理解和认同、情绪上有了缓和的余地之后,好好合作是没有问题的。


下次再命令娃不行、 不许、不能时,不妨用“理由和怎么做”代替吧。


C妈说


我想,当了妈妈之后最大的困扰就是,我知道自己的处理方式不对,但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了解敏感期行为背后的原因,学会正确的应对方法,真的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太多的弯路。


瞬间你就明白了那个把你气到暴走的孩子,其实根本不是故意的,反倒是我们的不理解,让人家觉得世事艰难。这真是天大的误会。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