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一个变着花样讨价还价的娃?


因为刷牙:


(早上)“妈妈,我今天可不可以不刷牙?”

“不行,每天都得刷。”

(晚上)“我今天早上已经刷过牙了,可以不用刷了。”


因为睡觉:


“妈妈,我可以再看一集动画片再去睡觉吗?”

(一集看完后)“我再看最后一集!”


最后复最后,最后何其多?


分分钟让人窜火的节奏~



也难怪后台总有妈妈问:有什么好法子治治这得寸进尺的娃,真的要被TA烦透了。


停!孩子讨价还价,并不是什么坏事!为啥要治他?


讨价还价意味着啥?


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里》儿童行为研究专家,把孩子的自我意识比喻成洋葱。


伴随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心里想要什么,就会想办法去争取,自己不想做什么就会想办法逃避。




那个时时刻刻在挨打边缘试探的娃,其实内心是在设法争取自己的“利益”,会跟你讨价还价,这是孩子思维开始逐步成熟的标志。


通常如果孩子不满足于大人的安排,那么他会有两种解决办法:


一是被不满的情绪击中,嚎啕大哭,不停地发脾气;


一是讨价还价达到满意。


当他开始讨价还价时,说明他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诉求,还要费尽心机地通过耐心沟通,说服别人,从而达到“共赢”。


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比「直来直去、不满足就哭」更高级的社交方式。




两个“讨价还价”原则


我们怎么才能将计就计,让孩子的“讨价还价”为己所用呢?


原则一、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讨价还价


孩子讨价还价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讨价还价,所以要有一些明确的底线。


底线就是死规定,就是无条件必须做的事情,没商量,不乐意也得这样。


一般来说,安全和道德都是底线。


比如:玩危险的东西、不坐安全座椅、打人、对人没礼貌、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等等……还有一些个人在意的死规定,比如吃饭前洗手、早晚刷牙、控制屏幕时间等等,具体就因父母而异了。


死规定就需要父母坚定温和地不妥协,可能每一场都可能是拉锯战,执行起来需要一定力度和耐心。


你不可能有精力把每一项都跟娃死磕到底,如果事事都那么较真,会累死,所以制定时要慎重,看自己是否每次都有精力坚持到底。


虽然最初会很艰难,但是挑战失败次数多了,娃最终相信,在这件事上,你就是一堵坚不可催的南墙,他自然就放弃抵抗了。



原则二、在可议的事情上给孩子议价空间  


经典育儿书《游戏力》认为,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掌控感,有助于他们变得更自信。


底线是要有,也不要把孩子框得太死。


其实每个人都会为了争取自身权益讨价还价。比如买东西我们会砍价,成功后内心会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对于孩子而言,与父母谈判的过程中,就是孩子寻找和肯定自己掌控感的过程。


所以,不涉及原则和底线的问题,在我能接受的范围内,我会允许CC议价。


比如最近吃雪糕:“妈妈,迷你的可爱多太小了,两个等于一个大的,我可不可以吃两个?”(之前是说每次只能吃一个)——有道理,可以!


“妈妈,我今天不看汪汪队了,看小猪佩奇,可小猪佩奇一集太短了,我可不可以看5集?”——有道理,可以!



与父母交涉并取得成功的经验,会给予孩子很大的自信,让孩子更有底气,长大之后,也更懂得规则之内尽量争取自己的权益。


相反,如果从没在父母这里交涉成功过,慢慢的孩子就不敢交涉了。


当与别人冲突时,更倾向直接放弃争取,选择屈从。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就是相互试探底线,任何关系都是如此,所谓人善被人欺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非原则问题,不妨拿来给孩子做适度的掌控感练习。


其实这两点原则并不新鲜,C妈拿出来说,是想让爸爸妈妈们学会拎得清,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一见娃讨价还价就气急败坏,并不能十分理智地去分析当下的情况。


与其暴跳如雷,不如从最开始就迅速做出判断——这件事到底是可议还是不可议。


不可议——一开始就表示出坚定的态度。


可议——想办法将结果控制在自己能接受范围内,让娃做谈判练习。


无论哪种,当你拎清了,你就不会轻易动怒了。

谈判技巧也很重要


一个能坚持自己的想法、会跟你讨价还价的孩子,会比一个你说啥是啥、逆来顺受的娃,更有主见。


但很多人可能也会担心,擅长讨价还价的孩子,会不会没完没了?


今天多玩10分钟,明天非要多玩半小时,长此以往,那怎么得了。


谈来谈去,最后还不是搞得心力交瘁。


猴精的孩子当然会得寸进尺,但是他能怎么得?怎么进?不是咱说了算的吗?



我们来看看教育专家温迪·罗素(Wendy Russell)和谈判专家迈克尔·惠勒(Michael Wheeler)给的建议。


⑴可以从最终结果把控


谈判专家惠勒提出,谈判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让对方觉得自己有一定的主动权


你要让宝宝认为,他们做决定时,并不是出于爸爸妈妈的命令,而是出于自愿的选择。


这个方法的要点在于无论是宝宝选哪种,这件事的结果都已经定了,不能选择,但是在过程中,你可以为宝宝增加选项。


就比如:


CC不想刷牙,可以说:“今天必须要刷牙,你是想自己刷,还是妈妈帮你刷?”


CC下楼玩不肯回家,可以说:“我们回家的时候,你是想骑着滑板车回去,还是路上玩数大步的游戏?”


这样,孩子的关注点就不是想不想刷牙、要不要再玩一会儿回家,而是,谁刷?骑滑板车or数大步?


⑵讨价还价的程度取决于你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守住底线的问题。


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讨价还价也是有底线的。


当然这个“度”也是在无数试炼中磨合而来的。



比如CC看动画片,我事先跟CC说好了,因为上网课,所以每天只能看30分钟动画片。


大部分时候她是可以遵守的,但有些时候可能就是瘾大,便会开始议价:


“妈妈一集汪汪队看不够,我还想再看一集。”

“今天用眼太多了,你要再看一集时间太长了。”

“那我看一集短的可以吗?一集小猪佩奇。”

“好吧,那最多再一集小猪佩奇(加起来30分钟多一点),再讨价下次小猪佩奇也不能加了。”


CC一般就会接受这个结果,看完就主动关掉了。因为她已经了解了我最大接受这“多一点点”地调整余地,如果还想讨价还价,那以后连这“一点点”也没得谈了。


咱们要记住的是,孩子讨价还价到什么程度,最后是你掌控的,而不取决于孩子的闹腾程度。


对于猴精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较量多了,就会意识到有些是没得商量的,有些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他会努力争取,但不会得寸进尺。


⑶进入僵局后,让娃参与寻求“共赢方案”


讨价还价说明有冲突,一味地镇压必然引来反抗,如果跟娃的谈判进入了僵持阶段,那不如把问题抛给孩子。


最近闷在家里长出犄角的CC,每晚都琢磨着怎么能下楼多玩一会儿。


赶上我着急回家哄睡DD,便忍不住催她,而她就各种再过10分钟、5分钟……


如果我轻易下最后通牒:“最后再问一次,你到底回不回家?”


那么她很大概率会说,“我就是不回”。


这不就谈崩了吗?


一旦崩了,局面就不好收场了。


要么,你妥协,娃以后把你拿捏的死死的;


要么,娃妥协,你利用大人的威严强制执行。


把问题丢给孩子的一个作用是转移焦点,不在形成僵局的地方继续僵持下去。


所以,当我的提议不被接受时,我把问题丢给CC:


“我必须回家是因为要给DD洗澡、喂奶、哄睡,等他睡下我还要给你洗漱、讲故事,这样才能争取9点前都睡下,再晚就来不及了。你有比立马回家更好的办法么?”


“你让我多玩10分钟,我回去自己洗漱、自己用点读笔听故事,你不用管我,只用管弟弟,这样就都能按时睡觉了。”



如此,自然甚好啊。


她得到了她想要的,我也没失去我要坚持的。


谈判的过程中,参与决策可以帮助孩子变得独立,而不仅仅是听话。


C妈说:


有时候看着CC费尽心机地讨价还价,一副绝不干赔本买卖的样子,真是好气又好笑。


温暖和谐的亲子关系中不应该只有管教。


智慧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的讨价还价加上有色眼镜,面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反而是我们有效的教育契机。


你有没有好的应对方法呢?一起来唠唠!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