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C爸,今天这篇是我写的。


因为疫情,全国的学生宅在家里上网课,看完别人家孩子的表现,老父亲、老母亲们又无法淡定了。


自己家的孩子:老师刚教的东西,他们怎么就记不住?


别人家的孩子:老师考查寒假前的内容,他们怎么还能脱口而出?


别人家的孩子怎么记忆力那么好?我家孩子怎么就学不会,是我的孩子笨嘛?


一定不是,因为你会发现他学习记不住,但动画片情节可记得贼清楚。


所谓的差生,绝对不是笨,而是差在了记忆方式不得法。


没有形成有效的记忆习惯,只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有记忆倾向,对其他部分兴趣不大,对枯燥的学习甚至自动忽略,可不就“学不会”了!


所以记忆方式和记忆习惯,要从小就开始启蒙锻炼,否则等上了学,一切都晚啦!


我们大脑的记忆,是由三部分组成,编码、存储、提取。


记忆三部曲


 首先是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大脑开始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


 然后是存储,大脑把编码好的信息存进大脑里,也就是“记”的过程。


• 最后是提取,在需要调用信息的时候,把信息说出来,也就是“忆”的过程。


今天,C爸就根据记忆的三部分,给大家分享下,如何帮孩子梳理出更高效的记忆方式。


undefined

记忆之源,信息的编码


编码这词儿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就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


比如我们听到的歌声、闻到的花香,都会经过编码进入到我们的大脑里。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调动的感官体验越多,思考越多,他的编码就越高效。


举个例子:


CC小时候带她去植物园,有一年进门第一个展厅里全是蝴蝶兰,CC环视一圈后,我让她闭上眼,问她,你刚刚看到了什么呀?


她只说了一个字:花。



如果你也试图看眼前的景物,然后闭上眼,你会发现之前生动的图像会很快消失,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回忆。


我让CC继续睁开眼看这片花田,但是问了几个问题:


都有什么颜色?紫色、粉色、黄色……


闻闻是什么味道呀?


花朵是什么形状?是不是想小蝴蝶一样,所以它叫蝴蝶兰。


再让CC闭上眼时,她就能更详细地说出:一大片五颜六色的蝴蝶兰,还有两只白色的蝴蝶在里面飞。


这个过程中,她调动的所有感知方式(视觉、触觉、味觉、听觉)思考方式(有哪些颜色,像什么形状),就是编码的过程。


在日常的养育中,我们就可以帮孩子在“记忆编码”上下下功夫。


好的编码方式,可以让孩子无障碍的记住任何想要记住的东西。


不需要很刻意、很复杂,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引导孩子多观察、多体验。


观察越仔细、体验越丰富,就越容易记住。(有些孩子本身就喜欢这样做,那就不需要画蛇添足打断他啦。)


undefined

存储,“记”比“忆”更重要


一说到某个孩子记忆力好,大都是夸他能一下回忆起很多、很久之前的事情。


但比“忆”更重要的,是“记”!


高效的编码完成后,如何引导孩子更高效的记住呢?


a 多联结


大脑的记忆方式不是像抽屉,记住一个东西就放到抽屉里,等用的时候再拿出来。


我们的记忆,是一个网状的结构


大脑会把新看到的信息,归到相同的类别中,和其他相关信息放在一起。


新的东西,与已有认知,联结得越多记得越牢、越容易。


前段时间我带CC看《环球少年地理杂志》时,看到了红眼树蛙。



这种生物对咱们来说太陌生了,所以,如果直接跟CC讲红眼树蛙,全部都是陌生的知识,跟已有认知没有任何联结,她就不太感兴趣。


但咱们有青蛙啊!


结合着与青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去讲这本书,就很容易记住。


再比如,前段时间带CC玩人体探索实验玩具时,我惊叹过现在几岁孩子的生物知识储备:


她们可以轻松get到人有多少根骨头、肺是怎么工作、心脏的作用原理。


最重要的是,完全没有我们上学时那种枯燥和死记硬背。


她很小的时候读过《我们的身体》,大概知道了身体的各个结构。


(肺)


(血液循环)


后来玩人体玩具模型,结合之前的知识储备,上起手来就丝毫不陌生,而且很快明白了每个部位在身体的具体位置。



(肺)



再大一些开始玩人体探索实验,在之前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了更深层次的作用原理。



(肺)


(血液循环)


相比我们、上初中才接触、上来就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绘本上认识—玩具中摸索—实验中了解” 一步步关联的记忆方式,似乎让学知识简单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比尔盖茨曾有一个关于记忆的演讲,就是关于利用信息相互联结的方式实现超强的记忆。



所以初期搭建知识框架的这个过程,父母的角色很重要。


当孩子小脑袋瓜里积累的知识太少,还没有足够旧有知识时,父母就要担任孩子的“外脑”角色,帮助他多建立各种联结。


b 多重复


记忆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重复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记得就越牢。


念完一本书,合上之后也可以一起跟孩子再说说这个故事,引导孩子梳理故事的发展脉络,帮助孩子补充细节。


昨天给CC讲了一本《种金子》,讲完之后带她去取快递,路上我便提议,我们再讲一遍种金子的故事吧。


去的路上先捋了一遍故事情节,回来的路上又补充了一些细节,回到家,她就直接能给C妈大致讲出来了。


平时读绘本不必追求多,要求精。


日常的生活,也可以多帮助孩子事后回顾。


CC很小开始,每晚睡前,躺在床上,我们就会带她回忆今天做了什么,像讲故事一样。开始是我们说她听,后来她参与的越来越多,现在基本都是她在说。


所以有的时候,我真的很惊叹CC的记忆力,很多几年前的某件小事,她都能场景还原随口就说出来。


undefined

提取,回忆路上的绊脚石


我常常见到,CC想说一个东西,却怎么也描述不出来,急得团团转。


其实她记住了,但是怎么也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也很混乱,让人听不明白。


这都是信息的提取,也就是“忆”这个过程,出了问题。

这一步怎么帮助孩子呢?


a 信息分块


孩子还太小,记不住太多、太复杂的东西。


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分块记忆。我们常常说的睡前程序,其实就属于信息分块。



b 描述精准


CC2岁多的时候,偶然带她在外面吃过一次皮蛋瘦肉粥,她很喜欢,我跟她说这叫皮蛋瘦肉粥。


不管是第一步的编码,还是第二步的记,对于一个小吃货来说绝对妥妥滴~


她立马就记住了这个粥,但这个专有名词复杂且陌生,她没记住。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她经常管我要:爸爸,我要喝那个有蛋、有肉的粥。


老父亲自然是秒懂,要就买给她。


至此,有蛋、有肉的那个粥,在我家就等于了皮蛋瘦肉粥。


后来有次去姥姥家,她跟姥姥说:我想喝一个粥,要放肉和蛋哦。


姥姥真是亲姥姥,也不考虑下这个要求的合理性,居然真的给她做了一碗粥,里面卧了一个鸡蛋,放了一些午餐肉丁……


也就是那次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启蒙的盲区:我们总是仗着自己能听懂,便习惯性放水,不去要求孩子“表述的精准性”。


所以类似表述成了常态:


二姥爷家=有滑梯的那个姥爷家



红眼树蛙=很像青蛙,但眼睛和四条腿是红色那个蛙


这样做的后果,初期可能只是孩子提取信息低效、慢


但等真正需要记知识时,就很容易马虎、丢三落四。


CC刚学英语时,one duck ,two ducks,这种“两个词”组在一起的表述对她来说都是难点,自然更记不住复数这种细节,所以two duck总是落下“s”。


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放在心上,心想着先熟悉了词组,再去强调复数。


但老师一直强调一步到位,要求说错一次就纠正一次,直到one *** ,two ***s成为固定记忆,脱口而出不需要思考。


后来特别感谢老师的这个要求,因为如果按我们之前的路子来,不精准的记忆(two duck),再提取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到底该不该加s),就很容易遗漏和出错。


早期教育,记忆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孩子消除这些模糊地带,不要模棱两可, 不要似是而非。


已学会的东西,你要求她描述越精准,她后期越省事。


我们总是欣喜于孩子迈出的每一小步,但其实,他们真的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记慢一点没关系,记准更重要。


好啦,说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是要大家带着功利心去养孩子,而是在日常的养育中,也许你只需要多花一点点心思,孩子就会有很大的改变,日后就能省很大的力气!


你家有什么好办法,也一起来分享吧!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