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个简单的话题,好多妈妈们在咨询,孩子便秘甚至肛裂后,发现孩子肛门处有凸起,这是痔疮吗?比如下图所示:


提醒:今天的图片,有些重口,但是比之前各种皮疹的可能会好些,不知道大家看着是什么感觉啊?


哈哈,先提个醒吧,如果没有孩子,或者这些图片看的少的,那要小心点



这个不是痔疮,对于小朋友而言,痔疮很少见,在便秘或者肛裂后的肛门处凸起,绝大多数都是皮赘,称为婴儿肛周锥型凸起(Infantile perianal pyramidal protrusion,IPPP),今天就简单给大家说说怎么区别。


痔疮的本质是血管丛,不管是内痔(肛门齿状线上)还是外痔(齿状线下),都是血管的扩张,外面包裹着皮肤。



所以,你看到孩子肛门处有凸起时,如果能看到蓝色、紫色(血液的颜色),那基本就是痔疮了,如下图箭头处所示,如果磨破了,有出血,那更是痔疮了。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那家长问,有没有看不到血管颜色的呢?有啊,如下图左侧,皮肤比较厚可能就看不到血管颜色,但是这种一看也是鼓起来的,不是皮赘的样子。


图片来自: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那大部分时候,家长们看到的就是咱们第一幅图所示的那样的皮赘的表现,不是痔疮。


那这种皮赘是啥呢?需要治疗吗?


皮赘的形态比较多,比如三角形、花生形、山丘形、尾巴形等等,最常见的是三角形的,也就是锥型或者金字塔形,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www.visualdx.com

这种肉赘一看就是一块小肉凸出来,不是血管丛的样子,颜色也大多是肉色的 。


那怎么来的这种皮赘呢?目前有三种理论说法,和孩子们皮赘的三种表现相对应:


1.先天性的。


这个和遗传相关,比如孩子的兄弟姐妹也会出现,以女孩为主,可能和胚胎发育过程中,尿生殖隔膜的残留有关。


最多见的出现在仰卧位时,肛门的上方12点方向。这种问题在生后不久就能发现,有的在1月左右消退,有的会持续时间比较久,但是只要不大,对孩子没啥影响,就不用管。


2.和便秘、肛裂相关的。


长期便秘、肛裂后,会出现这种问题,考虑和排便用力时,会阴区压力增大,而该区又是先天性肌肉薄弱有关,肛裂后,长期的机械刺激也是一个原因,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Zitelli and Ds Atlas of Pediatric


这个问题出现后,也是处理便秘和肛裂的问题就行了,和先天性的一样,如果变得比较大,或者家长看着就是个心病,可以切除,如下图这样的。


图片来自: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3.和硬化性苔藓( lichen sclerosus)相关。


硬化性苔藓是一种良性的皮肤进行性病变,女性多见,多发生在肛门生殖器区域,最常见的是皮肤多变薄,发白、萎缩,因为是炎症,再加上刺激,会伴有瘙痒和疼痛表现,可能出现排尿困难。


如果是孩子既有皮赘,又有这个表现,那建议就医治疗,比如下图这样的,箭头处皮肤变白变薄:



这个不太典型,如果是典型的硬化性苔藓,在婴幼儿期有这样的表现,如果这个样子的,孩子会不舒服,可能影响小便,需要看医生治疗:


图片来自:Lichen sclerosus in Infant/Neonate.www.visualdx.com


所以,看完,大家不要担心啦。


除非很大或者出现最后这个图的表现,其他的都不用处理,等其自己恢复吧,当然便秘和肛裂要处理哦,处理好了,这个皮赘有些会慢慢消退的,哈哈,即使不消退,也没啥。


参考资料:

[1].Veronica F. Sullins.Anal Skin Tags, Hemorrhoids, Polyps, and Other Perianal Vascular Lesions.Acquired Anorectal Disorders.Holcomb and Ashcraft's Pediatric Surgery, 37, 613-620

[2].Abier Abdelnaby.Diseases of the Anorectum.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Chapter 129, 2316-2336.e3

[3].Alexis Scaparotti.It Is Not Just a Skin Tag: Infantile Perianal Pyramidal Protrusion.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Volume 181, 321 - 321.e1

[4].Manuel J. Cruces.Infantile Pyramidal Protrusion as a Manifestation of Lichen Sclerosus et Atrophicus.Arch Dermatol. 1998;134(9):1118-1120. doi:10.1001/archderm.134.9.1118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