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这个疾病,也就是接吻病的一些问题,因为现在好多家长听到这个疾病还是很害怕的。


咱们今天讲清楚了,知道怎么办了,就不紧张了。


你想问的,应该都有!


文章都是重点,看题目,找自己喜欢的吧,没有简单粗暴版啦。


目 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亲吻病)是什么?


EB病毒是什么病毒,严重吗?


这么多孩子感染EB病毒,哪些孩子容易出现症状呢?


亲吻病是怎么传染的?


那是不是尽早让孩子感染上该病好呢?


什么症状考虑这个疾病?


怎么确诊该疾病呢?


一般无需进行的检查


怎么治疗这个疾病?


脾肿大会导致脾破裂吗?怎么避免?


诊断后,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吗?


什么样的表现提示危险,一定要重视呢?


孩子出现这个疾病,是不是出现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几率也高呢?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亲吻病)是什么?


亲吻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的俗称,是感染了EB病毒后,出现以发热、扁桃体咽炎及淋巴结肿大三联征为特征的疾病。该病之前被称为腺热,因为既有淋巴腺的肿大,又有发热。



该病以EB病毒感染为主,其他比如巨细胞病毒、腺病毒等也能引起,只是比较少。


EB病毒是什么病毒,严重吗?


EB病毒(EBV)的全称是Epstein-Barr virus,这是一种疱疹病毒,被编号为人类疱疹病毒4型。该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导致幼儿急疹的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都是一家子。


上图三个EB病毒,就是那3个圈圈。


这样一说是不是顿时感觉亲切多了?


和其他疱疹病毒的德性一样,这个病毒的传染能力很牛,全世界大约90%-95%的人都感染该病毒,并且终身携带,时不时的排泄一下[1]。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害怕?这倒不必,因为绝大部分都是和人和平共处,不表现出临床症状的。这也是病毒能不断繁殖生存的一种方式—猥琐发育,如果太厉害,上来就把人干掉,那之后去哪里找宿主繁殖呢?


另外,表现出临床症状的,大部分也是让你觉得疲劳、发热、嗓子痛,也就是咱们说的亲吻病,过段时间就自己好了。



极少数会导致其他问题,比如出现该病的严重并发症:脾破裂或者出现溶血尿毒综合征。还有些会导致恶性肿瘤,比如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


这么多孩子感染EB病毒,哪些孩子容易出现症状呢?


在发展中国家,4岁前大约100%的孩子都感染过该病毒,咱们国家在80年代发现,3-5岁时,80.7%-100%的孩子感染了该病毒,10岁时,100%的孩子感染了该病毒。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卫生条件越来越好,感染年龄有增大的趋势,但是基本上,终究会被感染。


并且,小朋友感染了该病毒,多不发病,仅10%出现症状,就是一直带着病毒,成年了也没问题。如果到了青少年才感染,出现症状的几率会增加,比如如果到大学时才感染该病毒,那70-75%会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2],症状也可能会加重。


根据美国的研究发现,该病每年的发病数在500/10万人[3],到了成年期,因为一般在之前都感染过该病毒了,发病率又会降低。


那小朋友里面,哪些孩子容易出现症状?是免疫力低下的孩子吗?



上图是免疫缺陷疾病的表现。


目前认为,发病和免疫力弱无关,而是和感染的病毒量大小,病毒量大,超过免疫系统处理强度,或着和免疫应答强度有关,意思是说,如果免疫系统在打击病毒时,反应太强,不注意把身体也损害了,出现了发热、嗓子疼等症状。


另外,重症的可能和免疫缺陷有关系[1],比如出现严重原发性EB病毒感染,或出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伴淋巴瘤和一些基因缺陷有关,但是这个不是咱们现在说的免疫缺陷病。


所以,临床意义上的哪些孩子感染后出现症状,现在还不知道,大家也不用去特殊预防了。


亲吻病是怎么传染的?


目前认为,该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发病后,在6月内唾液中病毒含量最高,并且会终身携带,通过唾液间断排出大约数十年,这可能是为什么全球这么多人感染的原因。


但是该病不是说接触了唾液就会患病,研究发现,正常接触患有该类患者的人群,发病率不是明显升高。


因为该病在青少年时出现症状的多并且比较典型,同时这个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并且研究还发现,青少年们通过深吻传播病毒[4],所以就称为亲吻病了。



那小时后的病毒是怎么传播的呢?目前还不清楚,但肯定和接触到带有病毒的唾液有关,至于是亲吻还是通过共用的餐具上有唾液等不明,有研究发现,通过咀嚼喂食可以传递病毒给儿童[5]。


那是不是尽早让孩子感染上该病好呢?


有读者会问,不是说小时候不发病或者发病比较轻吗?那我尽早亲孩子,让孩子感染上这个病,以后就不发病了,不是很好吗?


如果有疫苗(当然现在没有),通过疫苗的方式是最好,因为只产生抗体,能对抗病毒感染,而不会导致孩子发病。但是如果您用亲吻的方式,谁能保证不发病呢?


另外,亲吻孩子,不仅传播这一种疾病啊,还有单纯疱疹等很多疾病呢,这些也得防啊。



再者,谁知道您什么时候唾液里会分泌这个病毒啊,有可能怎么亲也都不会感染这个病毒,反而感染其他病毒呢。


所以,不要主动让孩子患上这种病。


什么症状考虑这个疾病?


如果青少年发病,症状会比较典型,但是对于婴幼儿,会不典型。


对于青少年,如果出现典型的3联征:发热、扁桃体咽炎及淋巴结肿大,并且出现疲劳表现,需要考虑该疾病。


发热: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发热,多在39摄氏度上下波动,持续1周左右。发热虽然温度高、持续时间久,但是不像细菌感染那样出现的中毒症状重(也会有)。所谓中毒症状重,就是出现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问题。


淋巴结肿大: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在发热后数天-1周出现。淋巴结更多在颈后出现,也就是胸锁乳突肌后面,呈对称分布。淋巴结不粘连,就是能活动,按压会有些痛的感觉。



颈后淋巴结肿大也是比较典型的特征,在链球菌感染导致的咽炎时,更多是颈前淋巴结肿大压痛,也可以简单区分下。


淋巴结肿大在1周左右最大,之后会逐渐减小,可能数周才会消退。


咽扁桃体炎:80%以上患者出现该问题,表现咽部疼痛、扁桃体肿大和渗出,和细菌性感染的扁桃体炎挺像的,如下图所示。还有的渗出为黄绿色。



在出现扁桃体肿大前或同时,可能在上颚能看到出血点,如下图黑圈内所示,持续数天消失。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6]


为啥上面扁桃体也大,淋巴结也大呢?因为该病毒就是先在咽部淋巴结的B淋巴细胞里面复制,之后通过淋巴网络,传染到全身的。


扁桃体和淋巴结里面充满淋巴细胞,病毒就会进攻这里,表现出症状啊。


疲劳:78%的患者有疲劳表现,疲劳乏力持续时间可能比较长,维持1月到数月时间不等。


如果青少年出现以上表现,基本提示该病,但也要与链球菌感染导致的咽扁桃体炎相鉴别。


除了以上问题外,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还可能出现脾肿大和脾区压痛(左上腹),如果用超声检查的话,基本都有脾大的表现,临床腹部触诊提示脾大的约在8%-65%。



那为啥会出现脾大呢?因为脾脏是个重要的淋巴器官啊。该病小于1%-1‰的患者会出现脾破裂,导致严重后果,这是让家长们担心的地方。


皮疹:一些患者会出现皮疹表现。因为该病早期可能会诊断成细菌感染,比如链球菌感染,会给与抗生素治疗,比如阿莫西林等,之后会出现皮疹,如下图所示。



所以,之前认为是药物相关皮疹,但现在认为这个不是药物过敏表现,因为出现皮疹患儿中,近一半没有使用过抗生素[7],孩子出现皮疹后,以后使用阿莫西林之类的抗生素也没问题。


皮疹可能就是病毒疹表现,同时,这种皮疹变化多样,比如荨麻疹、多形红斑之类的,什么样的都有,数天后自行消退,没啥诊断价值。


对于婴幼儿,表现可能不会那么典型,比如仅出现低热,不怎么出现疲劳表现,但一般淋巴结肿大和咽扁桃体炎也会出现。


怎么确诊该疾病呢?


该病是临床表现结合化验结果诊断。


血常规检查


如果孩子有以上表现,可以进行血常规检查,在发病后的1-4周内,出现白细胞数量正常或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大于50%,数量大于4.5X10^9/L,同时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大于10%(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6]


上图中,上面紫色的就是异型淋巴细胞,下面的是正常的淋巴细胞。这种异形的淋巴细胞主要是活化的杀手T淋巴细胞,用来消灭病毒。


如果满足以上特点,同时有临床表现,那可以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了,但是不能区分是EB病毒引起的,还是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了。


那怎么区分呢?通过下面讲的嗜异性抗体和EB病毒特异性抗体,一会就说。


异型淋巴细胞在青少年中可达到30-40%,但是在6岁前儿童,可能有一半在10%以下,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一点。


另外,不是一发热就出现这样的血常规结果,所以,不要孩子一生病,就立即来个血常规,可能会误导哦。


嗜异性抗体


病毒进入体内后,身体会产生一种抗体,但是这种抗体对病毒没啥反应,却对绵羊红细胞、马红细胞等有反应,导致其凝集。


所以这种抗体称为嗜异性抗体,这个抗体仅仅在EB病毒感染时产生,所以,如果阳性,同时有该病症状,既能诊断该疾病,又可以排除是巨细胞导致的,不用查别的了。


但是这个抗体有个问题,在发病第一周,阳性率为75%,之后逐渐升高,所以,开始阴性不能排除这个疾病。


另外,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结果常常是阴性,越小的孩子,阴性率越高,所以不要进行该检查。


EBV特异性抗体


就是EB病毒感染后,身体产生的,就针对这个病毒的抗原产生的抗体,如果查到这些抗体,一定说明感染了,或者之前感染过。


但是特异性抗体比较多,需要慢慢分析。



抗体中,出现症状时,衣壳抗原(VCA)的IgM抗体和IgG抗体就出现,在病毒进入人体,潜伏期时就开始出现,在有症状时,更会出现。


之后,早期抗原(EA)的IgG抗体也会出现,最后到症状出现后的6-12周,核抗原(EBNA)的IgG抗体才出现,这时已经基本没有症状了,病毒又进入了潜伏期了。


所以,当衣壳抗原(VCA)的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同时核抗原(EBNA)的IgG抗体阴性时,提示EB病毒急性感染,这个最为明确。


一般无需进行的检查


出现该疾病后,多会出现肝酶升高和脾脏增大,所以可能想进行肝酶检查和肝脾超声检查。


其实,如果孩子没有特殊表现,可以不进行这些检查,因为肝酶升高能自行恢复,你发现升高一些,也不用治疗。


脾脏增大,由于能自行恢复,避免剧烈活动和碰撞就行,同时因为个体差异大,超声检查出来对比标准值,也不能给出准确判断,就不建议查了[8]。


怎么治疗这个疾病?


出现这个疾病,主要治疗就是对症治疗,第二要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脾破裂,别的没了。所以,回家治疗并观察就行。当然,如果出现严重并发症,得住院治疗。


该病是自限性疾病,就是自己能好的。所以,孩子出现发热不舒服时,使用退热药就行了,这个怎么使用讲了好多遍了,不赘述了。


孩子嗓子疼时,吃些温凉的食物,让孩子嗓子舒服点就行了,一般不建议使用局麻药的糖浆止痛。



孩子出现疲劳、乏力,不愿意吃东西,这时就让孩子好好休息,然后少量多次的让孩子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至少保证液体量足够,别脱水就行,至于瘦几斤,那就瘦几斤吧。


哦,对了,出现该疾病后,大部分孩子也会出现肝酶升高等问题,


怎么避免脾破裂呢?看下一条吧。


脾肿大会导致脾破裂吗?怎么避免?


上面咱们说了,该病患儿几乎都会出现脾肿大表现,而导致脾破裂的几率在1%-1‰,还多在青少年或者运动员,过早进行运动时发生。


所以,对于小朋友们,家长们基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脾破裂多发生在疾病的前2周,这时注意多让孩子休息,不必一直卧床,避免那些激烈的,碰撞的,出汗多的活动就行了,在家里走走没啥问题的。



就这么,保持个2-3周,基本就没啥问题了。有些研究发现,发病后,通过定期检查脾脏超声,当其脾脏恢复正常大小时[9],就能恢复运动了,但是感觉在孩子里面,没有太多必要。


十一

诊断后,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吗?


该病是病毒感染,又是从喉咙开始的,那使用些喷喉咙的抗病毒喷剂是不是非常有效呢?比如开喉剑、干扰素之类的?


不需要,没有研究发现这些药物对治疗该病毒有效。


那喷剂不行,静脉使用的呢,比如阿昔洛韦之类的?


答案是不行,这个有研究证明,虽然是病毒感染,但是使用这类抗病毒药物,对缓解该疾病没有好处。


研究发现[10],使用抗病毒药物,比如阿昔洛韦,在用药阶段,能减少患者唾液排出病毒,但是不能减轻和治愈症状,当停药后,抑制排毒功能也没有了。


有些小型的随机试验发现[11],使用伐昔洛韦,可能会减轻其症状,但是目前还没有上升到临床使用的程度。


所以,诊断后,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了,口服的抗病毒药物、喷喉咙的都不要用了。


十二

什么样的表现提示危险,一定要重视呢?


脾破裂:一般表现为腹痛明显,有些会出现左肩疼表现,这是因为脾破裂,血液流出刺激膈肌导致的,还有些会很快出现晕厥或休克。


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皮肤有出血点,血常规出现贫血(血红蛋白小于90g/L)、血小板降低(小于100X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1X10^9/L,遇到这种情况,要考虑到该病,及时处理。


溶血尿毒综合征:出现上面疾病提到的贫血、血小板降低表现,同时有少尿、血尿等表现,要考虑该疾病,立即明确病处理。



十三

孩子出现这个疾病,是不是出现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几率也高呢?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是个严重疾病,之前写过,得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救活,还不知道能存活多久,具体看文章:亲吻导致孩子病重,需要骨髓移植是真的吗?


那是不是孩子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就容易出现这个疾病呢?


答案为不是,有些孩子一发病就是这个严重问题了,目前也没搞清楚为啥会发生这种严重问题,也不知道哪些孩子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所以,不要瞎想吓自己,不要看得文章越多越害怕,应该是越学习,越有底才行。


- 参考文献 -


[1].Mark D Aronson.Infectious mononucleosis.UPTODATE.2019.


[2].Balfour HH Jr. Behavioral, virologic, and immunolog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quisition and severity of primary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 J Infect Dis. 2013;207(1):80-88. doi:10.1093/infdis/jis646


[3].Luzuriaga K.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 Engl J Med.N Engl J Med. 2010;362(21):1993-2000. doi:10.1056/NEJMcp1001116


[4].Balfour HH Jr.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lin Transl Immunology. 2015;4(2):e33. Published 2015 Feb 27. doi:10.1038/cti.2015.1


[5].Lang DJ. Early acquisition of cytomegalovirus and Epstein-Barr virus antibody in several isolated Melanesian populations. Am J Epidemiol. 1977;105:480–487.


[6].Alaina S. Ritter.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dynamed.2020.


[7].Chovel-Sella A. Incidence of rash after amoxicillin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Pediatrics. 2013;131(5):e1424-e1427. doi:10.1542/peds.2012-1575


[8].American Medical Society for Sports Medicine.Five Things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Should Question.2019.https://www.choosingwisely.org/societies/american-medical-society-for-sports-medicine/


[9].O'Connor TE. Return to contact sports following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the role of serial ultrasonography. Ear Nose Throat J. 2011;90(8):E21-E24. doi:10.1177/014556131109000819


[10].De Paor M. Antiviral agents for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glandular fever).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6;12(12):CD011487. Published 2016 Dec 8. doi:10.1002/14651858.CD011487.pub2


[11].Balfour HH Jr. A virologic pilot study of valacyclovir in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J Clin Virol. 2007;39(1):16-21. doi:10.1016/j.jcv.2007.02.002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