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宝还小,就是吃吃睡睡长身体,不需要运动


宝宝运动的发育从胎儿期就已经开始了,运动本身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肌肉、骨骼、甚至脑神经细胞的生长。通过不断的运动,宝宝在获得健康体魄的同时,不断学习掌握新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的各个部分得到整合,神经系统各部分功能不断强化,使宝宝的大脑潜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对促进身体协调,学习能力、智力发育,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宝宝现在还小,运动是大孩子的事,等长大再运动吧


早期大脑功能的开发,是人一生潜能发挥的基础。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体格和大脑发育的最关键时期,年龄越小,发育越快。出生时的婴儿大脑处于极度未充分发育状态,有亿万个脑细胞或神经元,却没有联接成为具有复杂功能的神经网络。



尤其是在生命早期一千天(从受精卵形成开始,到宝宝出生后2岁),任何对于宝宝积极正向的刺激,包括:运动、语言、视、听、感知等,都会对宝宝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旦错过,则终身无法弥补。


英国一项对大鼠的研究表明,如果出生后只是单调的生活,它们的大脑皮层会萎缩;而给予丰富的运动、视听刺激的大鼠截然不同。


抓住宝宝发育黄金期,早期运动能力的开发,从新生儿期即可进行


三、心疼宝宝,怕宝宝累着,能抱着就不放下


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和许多因素有关,除了宝宝自身的健康,环境和养育方式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宽敞、安全、明亮舒适的环境,更能激发起孩子运动探索的兴趣。



很多家长疼爱宝宝,大部分时间抱在怀里,或放在婴儿车里,宝宝失去了运动锻炼的机会;有的时候会担心宝宝在运动玩耍的时候跌倒碰伤,对宝宝过度保护,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自由;或是因为家长的疲劳,忙碌,忽视了对宝宝的引导互动,让宝宝大部分时间都自己待着,生活较为单调。这都有可能造宝宝运动发育落后,错过了宝宝最佳黄金发育期。


四、宝宝一趴就哭,可别再让他趴了


很多宝宝一练习俯卧抬头,趴一两分钟就开始哭,把家长心疼坏了:唉,不练了不练了。


这样可不对哦。



宝宝大运动发育中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肌肉的力量。儿童保健门诊上,我们见到很多孩子存在着肌肉力量偏弱造成的运动发育落后,很多孩子是由于缺乏日常的运动锻炼造成的。      


宝宝运动发育遵循着由上到下,由中心向外周的规律,看似不相关的运动能力,其实是一环扣一环。宝宝头颈部肌肉的控制力量最先发育,因此先能够控制头颈;继而颈腰背力量增强,能够翻身,坐起;最后四肢力量增强,可以爬行,站立,行走。


如果宝宝早期,缺少了俯卧抬头的练习,颈背部肌肉力量弱,很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翻身、独坐、爬行等一系列运动的发展。如果父母长期不重视,那么宝宝可能会出现运动发育落后,体质下降,运动能力差等多种不良结果。


那么,宝宝一趴就哭怎么办呢?我们要让宝宝喜欢趴,就要让他感受到乐趣,我们要在宝宝视线范围内陪伴他,呼唤他,用鲜艳的玩具引导他,并且逐渐抬高玩具,引导宝宝抬头抬胸。如果小月龄宝宝俯卧有一定困难,初期也可以先适当用手,或小毛巾卷给与支撑。


五、超前训练,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


有些家长对于宝宝的成长寄予厚望,希望宝宝的各方面都过人一等。因此过早的对他进行力所不能及的训练。比如,让5-6个月的宝宝爬行;让7-8个月的宝宝站立。这其实是拔苗助长,并不能达到优化成长的效果,反而会对宝宝造成一定的伤害。


宝宝大运动发育和整体发育水平密切相关,且符合一定的规律,不是人为能够完全控制的。超过年龄特点的强行训练,很可能会造成肌肉、骨骼、关节的不可逆损伤,比如过早的负重行走,可能会造成双腿骨骼变形(常见的XO型腿),力线改变,影响终身的体态及运动能力。并且增加宝宝的压力及挫败感,让宝宝失去和家长互动,以及运动锻炼的兴趣。


六、他家宝宝也是一岁,已经会走了,可我们还不会,好焦虑!


宝宝生长发育的各种指标,遵循一定的规律,但也存在个体的差异。同样一种运动技能的掌握,不同孩子可能相差数个月。比如有的宝宝一岁就会走了,但是有宝宝到一岁1个月才能够独站,到一岁三个月才能够独走。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他较某一个孩子发育稍晚些,就判断为发育落后。



作为家长,我们要定期带宝宝做儿保,持续的动态监测宝宝的发育水平,如果孩子发育一切正常,那么我们要接受宝宝的差异性,不要总是和身边的某个个例比较,而是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孩子。


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用高效的亲子互动陪伴,引导孩子;用适合孩子发育水平的运动训练锻炼孩子;给孩子提供充分的运动和探索的机会,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