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时,我们经常可以碰到一岁多的宝宝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这时我们通常会建议进家长一步检查。


或许此时家长们还在心里嘀咕:

我家宝宝这么乖,不就内向了一点,不大爱说话吗,怎么就是语言发育迟缓了呢?


通常来说,新生儿期的宝宝就已经会哭叫,到了3~4个月就会咿呀发音;在6~7月龄时就能听懂自己的名字。


宝宝1岁时能说简单的单词,例如“再见”“没了”。1.5岁时能说15~20个字,指认并说出家庭主要成员的称谓;2岁时能指出简单的人、物名和图片,而到3岁时能指认许多物品名,并说由2~3个字组成的短句。


到了宝宝4岁左右,就能和家长讲述简单的故事情节。


当然,并非每个宝宝语言都是按上述时间点发育的。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相对于正常同龄儿童,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理解能力明显落后。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见文末),作为我国基层儿科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早期筛查工具。


各位家长可以作为参考,对宝宝进行观察并且检查有无相应月龄的预警症状,如果在相对应的年龄段发现任何一条预警征象阳性,都提示有发育异常的可能,建议立即到医院就诊。



到了医院后,医生除了询问病史,还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千万不要觉得这些检查是不必要的。因为像听力障碍、发音器官的器质性损害、精神发育迟滞、脑性瘫痪及其他神经系统障碍、孤独症等,都会有“说话晚”、“不说话”的情况出现。


在确定原因后,要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和针对性的训练。除了专业语言治疗师的训练治疗外,父母和其他主要抚养者(如爷爷奶奶)在治疗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长们应该多鼓励孩子、陪伴孩子,与宝宝多交流、多沟通、多互动,学会做一个“话痨”的父母,千万不要羞于表达。


与宝宝交流时,家长说话要尽量简单清晰,不要使用太花哨的修辞和太复杂的句子结构,使用的词汇也尽量要以宝宝熟悉的、围绕身边事物的内容为主;说话时要放慢说话速度,多重复词汇或句子。


在节假日时,多陪孩子多到不同的场所活动,如亲戚朋友家或者公园、游乐场、超市等,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生活环境,积累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获得更多的言语交往的机会。



平时多读绘本或讲故事,即使此时的宝宝还不能完全理解你说的话。当然,在阅读时各位家长不能干巴巴地念书上的内容,要多与孩子互动,鼓励孩子说出图画上的内容。


另外,切记不要把教养宝宝的任务全权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尽量减少孩子与电子产品的接触,如手机、电视、IPAD等。


参考文献

1. 《儿科学》(第9版)

2. 《儿童语言发育早期干预图解》

3. 中国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编制及释义.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 26(1): 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