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疱疹性咽峡炎及手足口频发,让很多家长经历了孩子高热不退、口腔长疱疹的恐怖场景。但在实际生活中,宝宝口腔起疱,并非都是手足口或疱疹性咽峡炎。老人家常说,孩子嘴巴起疱,是因为吃了“上火”的东西或缺维生素,可往往并非如此,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导致宝宝口腔疱疹的一些疾病以及处理方法


疱疹性口腔炎


疱疹性口腔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所致,好发于颊粘膜、齿龈、舌、唇内、唇红部及邻近口周皮肤,感染后,往往起病突然,就像家长常说的,早上还好好的,下午就开始长疱了。起病时,体温可升至40℃,1~2天后上述各部位口腔黏膜可出现单个或成簇样小疱疹,直径约2mm,周有红晕,破溃后可形成溃疡。因疼痛剧烈,可出现拒食、流涎、烦躁,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脱水。体温一般在3~5天恢复正常,病程约1~2周,不会留下瘢痕。


治疗上,要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以微温或凉的流食为宜,避免刺激性食物。局部可用西瓜霜或锡类散等。疼痛严重、严重影响进食,需至医院就医,控制疼痛或脱水。发热时对症处理,不建议使用抗生素,仅用于继发细菌感染者。


疱疹病毒具有传染性,多为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传播,长疱疹的大人不要亲吻小朋友啦,建议分餐;如果宝宝们感染了,就不建议去幼儿园了,待结痂后再去。



疱疹性咽峡炎


说完疱疹性口腔炎,就不得不提疱疹性咽峡炎,二者极易混淆,下面我们来看看区别在哪?


两者病原体不同,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多为一种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组,疱疹性口腔炎病原体为单纯疱疹病毒。疱疹性咽峡炎起病较口腔炎急骤,常骤起发热、咽痛,病初咽部充血,有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2~3天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形成黄色溃疡。需要注意的是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有时见于舌,但不累及齿龈及颊粘膜,此点与疱疹性口腔炎不同。



治疗上,与疱疹性口腔炎类似,主要以缓解不适,预防由于咽痛、进食减少造成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同样,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及抗菌药物,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抗病毒药物对肠道病毒感染有效,使用抗菌药物并不能缩短病程,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区别在于手足口病除了口腔病变外,手、足、臀部及四肢也有皮疹,但很多宝宝病初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随着病程进展又被诊断为手足口病,这是因为有一种病毒是导致这两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就是上文提到的柯萨奇病毒,也有一些手足口病就是病初口腔疱疹,随后出现手足少量皮疹,所以病初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一点都不奇怪。



手足口病,绝大多数(98%以上)都是普通型,为自限性疾病,一般建议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 43(7): 47.

[2]Uptodate:Soft tissue lesions of the oral cavity in children

[3]UptoDat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herpangina.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中华儿科杂志, 2019,57(3) : 177-180.

[5]《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编写专家委员会.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8, 36(5): 257-263.

[6]白晓峰. 唾液腺疾病[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9):575-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