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是出了名的说话迟,这一光荣历史到现在还经常被长辈们戏谑。


得知怀孕时,我决定一雪前耻,积极地向妈妈们讨教孩子早说话的秘诀,且得到了一致的回答——多和孩子说话。


于是,孕后期的我便每晚指挥宝爸念古诗胎教,因为男中音更易被胎儿接收。至于产后嘛,那必须是唐僧附身了,轻松开启话痨模式。


你以为我只会胡搅蛮缠,乱说一气,毕生所得的词汇语句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吗?


那当然不是了,毕竟我是一个有技(tao)巧(lu),讲效(jie)率(cao)的新时代辣妈。

 抓住一切可以说话的机会


最简单的就是把正在做的事情、看到的事物描述出来,比如“妈妈在给你换纸尿裤”,“这是一个红色的苹果”。



 结合孩子的注意力


顺势引导,让他把语言和眼前的事物联系起来。千万不要为了增加语言输入,而盲目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会儿让他拿玩偶,一会儿让他玩积木。



 简单简洁,多用短句


你当然可以告诉他“妈妈手上拿着一个红色的苹果”,但可能“苹果,这是苹果”更适合小月龄的宝宝。



 花式重复关键词


比起单调地重复“苹果”三次,可以随着月龄增加,逐渐丰富,比如“这是苹果,一个苹果,红色的苹果,你拿苹果”。



 适当放慢语速


语速太快只会让孩子蒙圈。



 回应孩子的咿咿呀呀


通过辨别,将其与生活的相似的发音联系起来,比如孩子发出da,可以回应他“你是想说大象吗?”



 多外出,多接触自然


宝宝看到更多东西,妈妈才能找到更多话来说嘛。



 不要捉弄孩子


宝宝一开始学说话,家长不要故意说错,前后颠倒,容易使宝宝摸不到头脑。


坚决贯彻以上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日常唠磕程序。


出门溜娃一趟,上到天上的白云飘啊飘,下到好多汽车在路上,更不用说超市提供的食物素材和小区大妈的八卦语料。这语言输入量妥妥的,起码跑赢50%的小婴儿好吗?



你以为这就是我做的所有努力吗?才不是!听说学说话,儿歌和绘本更配哦!


产后的我躺在医院的床上,张口就来儿歌串烧,十几首不带重复的那种,更不要说早教机天天播花式儿歌了;


宝宝才学会坐,便对婴儿绘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我也顺势将没几个字的绘本扩讲得绘声绘色。


在我的悉心栽培和耐心引导下,宝宝不到4个月就能发出ba和ma的音了,老母亲简直感动得眼泪都要流出来。陆陆续续地,他也有一些无语义的牙牙学语,被我乐观地强行理解为各种含义。


然而直到过了1岁,就再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了。


别的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他只会咿咿呀呀的几个音;


别的孩子会说简单的词了,他还是只会咿咿呀呀的几个音;


别的孩子甚至会唱歌了,他仍然只会咿咿呀呀的几个音。


虽然日常跟他说普通话和方言,他都能听懂,虽然体检医生说没有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可要说我不焦虑、不担心,那都是假的。于是,我开始了新一轮的信息大搜罗。

 积极回应,装傻充楞


如果孩子一个眼神,你就知道他要干嘛,立即满足的话,他就会懒得说话。比如孩子指着桌子上的奶瓶,不要直接拿给他,但要积极回应,可以假装不明白“你是要这个碗吗?”鼓励孩子说出奶瓶。如果他实在不肯说,也不要勉强,可以告诉他“下次可以说奶瓶,妈妈就知道了”。



 多用疑问句,引导双向交流


比如“你想玩什么呢?汽车还是小熊?”,“你想穿哪件衣服呢?蓝色还是黄色?”如果宝宝还不懂得回答,你可以帮他说出来,慢慢地引导。



 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比如不要频繁纠正错误,而要强化正确的发音;不要坚持得到孩子的模仿和回应,也不要说“你怎么不说呢”;不要在别人面前表露失望和焦虑,与其抱怨“他还不会说话呢”,不如相信“他很快就会说了”。



 可用夸张的嘴型


正面交流时,让孩子注意到你的嘴型。



 多接触较大的孩子


他们说的话可能更易引起孩子的兴趣。


我按照日常的言行举止一一对应,恨不得“一日三省吾身”,确定自己没做错呀,怎么就15个月还不说话呢?



因为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我开始灰心丧气。当别人再来指导我“怎么教孩子说话”时,我甚至有些抗拒。


后来,我买了本动物有声书,按键就会发音的那种,结果孩子学会了猫、马、鸡等动物名和嘎、咩、哞、汪、呱等拟声词,硬是凭着这些“混”过了18个月体检。医生听说孩子不会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只偶尔随意地发出ba,ma的音,一脸淡定地宽慰我“男孩子会比较慢的”。


之后,我也不纠结了,毕竟孩子的听力理解和认知能力都很好,说话嘛,爱咋咋地,而我妈也说了“你小时候说话最迟了,你看你现在不也好好的吗?”。


然而,体检两个月后,奇迹渐渐地发生了,不止是家人的称谓,还有各种动物、他喜欢的各种车……那些日常生活和亲子阅读中积累的好多词汇,他突然都会说,都肯说了。现在刚满2岁,儿歌都会唱了,还会自己念童谣“小小鸡,叽叽叽,一条虫,两只鸡,你争我夺不客气”。


后来,我看到美国发展心理学博士陈忻的文章,她提出学习语言分两个过程,理解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比如你对宝宝说“把玩具挖土机拿给我”,你使用的是表达性语言;而宝宝拿给你玩具挖土机,说明他/她完全理解了你的话,这过程是理解性语言。


我们常常会忽视了理解性语言的发展,而焦急孩子不会说话,认定其语言发展迟缓,其实足够多的输入才会促进输出,如果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没问题,可能再积累一段时间,孩子就开口了,父母多半不用担心。



如果你也曾经像我一样着急孩子不会说话,那么建议你:

1. 排除生理和心理原因,比如听力障碍、舌系带过短、唇裂、腭裂、智力低下、孤独症等,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2. 参考文中的语言启蒙姿势,增加语言输入,重视理解能力;

3. 耐心淡定,静待花开,因为孩子的个体差异真的非常大。


编辑 | 洽洽妈妈            设计 | 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