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妈妈的印象里,自家的小宝贝总是软萌可爱的,但不曾想有一天,因为抢玩具就把别家的小朋友打了。批评了他几句,居然还拿小拳头拍妈妈的脸!


我的天,这还得了?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倾向啊,爸爸妈妈们应该如何引导呢?



“打人”是孩子的正常表达方式


孩子到了1岁左右,手部运动能力有了很大发展,他能支配手腕到上臂的力量,做出“打”这个动作,就像我们学会了某种技能一样,会开心地不断试验。这是很正常的行为,而不是成年人心目中的“暴力”,更不能以此来预测孩子未来的行为。


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因为一个玩具拳脚相向,是很正常的。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凡事都以“我”为先,别人抢“我”的东西“我”自然不肯让对方得到,此时“打”就是一种拒绝他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孩子眼里,这只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表示关心,效果反而会更好,因为父母的能给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



正确引导,不要以暴制暴


小朋友的想法就跟小动物一样,他并不知道什么是恰当的行为,需要家长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教会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应该怎样表达。当孩子打妈妈的脸时,妈妈要平静而严肃地告诉他:“这样会打痛妈妈,会让妈妈不开心。”同时,妈妈要握住他的手,让孩子感受到轻轻的抚摸,他才会安静下来。这样的引导,可能需要做很多次,孩子才能真正理解。


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妈妈要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只是喜欢那个东西,那个小朋友也喜欢,不想分享,所以你生气了,但我们不能打人哦。”讲道理要简短明确,但不能批评、指责。


记住,千万不要用武力,如果你打了孩子,就是亲身示范了“可以打人”,孩子正值模仿能力强的时期,他会模仿你的行为,导致这种行为被强化。


孩子偶尔打人,可能问题出在家长身上,看看自己是否有坏表现影响了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