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带宝宝回老家时,你家是不是也出现过这样的场景:爷爷郑重地拿出《唐诗三百首》:“看看电视上那些小神童,正背《三字经》、倒背《百家姓》的。咱家也得抓抓紧,先背几首唐诗打打基础。”奶奶却不以为然:“别听他的!这么点大孩子,一天到晚学这个、背那个的。就算会背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啥用?”

爷爷奶奶的话,好像都很有道理……


古诗要不要背?

其实不止爷爷奶奶,就算是育儿专家们,对这件事也有不小的分歧——


 支持派:背诵古诗,有利发展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用亲身经历告诉广大妈妈:“应该让幼儿背古诗”。在她看来,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反对派:违反天性,弊大于利

而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则立场鲜明地反对“让3岁孩子背古诗”。她认为:四岁的孩子,大脑发育不够完善,还不具备长期记忆的能力,不可能对古诗词有足够的理解。尽管古诗词很优美,但孩子只能通过大量背诵留下短期记忆。

并且,如果进行强制灌输式的训练,还会让孩子思维僵化,影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记忆力培养是关键

仔细推敲一下,其实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都认可古诗优美、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真正的争议点,在于什么时候开始、用什么方式进行。

其实对于学龄前3~6岁的孩子,需要一个“进阶版”的记忆训练,背古诗就是很好的一个记忆力训练。


记忆可不只是“记住”那么简单


3岁前,孩子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不带有目的,也无需努力)为主,记忆内容多是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比如妈妈的声音、桌上的玩具。

3~6岁,随着孩子认知和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记忆呈现以下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孩子感兴趣的、有目的去记忆的,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记忆效果会比较好。所以,如果孩子对古诗感兴趣,自己也愿意背诵,那么3岁孩子背古诗也无妨。

机械记忆占优势,理解记忆逐渐发展

幼儿对可理解的材料要比无意义或不理解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熟悉的事物比陌生的事物更容易记忆,机械记忆发达,可适当利用,为知识储备打下基础。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记忆直观形象的事物,同时加强对语词的解释说明,使形象和词在孩子记忆中相互作用,共同提高记忆效果。

发展学龄前记忆的方法

记忆力是能在学习上帮助我们事半功倍的能力,但“记忆”可不只是“记住”那么简单。在学龄前儿童的记忆力发展上,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妈妈,再给我读一遍!”——重复记忆

让孩子一遍一遍反复地听和读,让要记的事物在孩子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简单却有效的记忆方法,也是孩子使用最频繁的记忆策略。

比如:在一段时间内,反复给孩子读同一本他喜欢的绘本、背同一首古诗、念一个他感兴趣的单词,让孩子多读多听几遍。

“宝贝,昨天在动物园看到哪些动物啊?”——语言互动

通过语言交流,如提问,帮助孩子回忆过去的事情,还可以翻看以前的照片或视频,让他们讲给你听。还有,在语言的互动中,让孩子理解要记的事物也很重要哦。

比如:和孩子讲讲去动物园的经历,妈妈可以提问或提示,还可以拿出和小动物合影的照片,慢慢地让他把事情讲述出来。

“小猫、小狗、小鸡,都是动物。”——组织分类

引导孩子对所要记的事物进行分类。给孩子几张不同类别物体的图片,如“动物”、“水果”、“家具”,让他看几分钟,拿走图片后,要求说出图片内容,在游戏中引导孩子先分类再进行记忆。除了游戏,还可以把小训练融入日常生活中。

比如:整理衣柜的时候,让宝贝学会把袜子和帽子分类摆放,然后记忆数量和颜色,会让记忆更简单,效果也更好哦。

“边听边说还看图”——多感官参与

要记的事物,通过不同形式刺激孩子的多个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能够使事物在孩子头脑中留下更全面、更清晰的印象,有助于记忆保持更持久。

比如:教孩子背《咏鹅》,除了你读他听,还可以结合生动的图画、作者的故事,如果还能和大白鹅有点小互动,效果就更好啦。

“记一下家里有几部玩具小车,明天告诉爷爷”——明确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可以有意识的让孩子知道记忆的目的,能够提高孩子记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当孩子成功做到的时候,记得给予鼓励哦。

比如:提前一天告诉他,记住家里玩具小车的数量,他就会主动参与到数数、记忆的过程中,也就更容易达到记忆的目的啦。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精粹。背古诗能够陶冶情操、体验美感、了解我们传统文化!只要顺应孩子的成长,有目的、有方式的进行引导,不是为了“表演、炫技”让孩子死记硬背,还是有好处的。

一方面得到了情操的陶冶、另一方面又让记忆能力得到了提升,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