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安安稀奇古怪的问题越来越多。


有天安安问她奶奶:“奶奶你有妈妈吗?你妈妈呢?”奶奶说:“有啊。”


安安又问:“那你妈妈呢?”奶奶:“没了……”


安安:“去哪了?”奶奶:“死了……”


安安:“为什么会死啊?”奶奶:“人老了啊,老了就会死。”


安安不明白了,指着在家养病的太爷爷问:“那你爸爸怎么没死啊?” 


一家人顿时满头黑线。


奶奶:“因为还不够老……”


安安不肯放弃:“那奶奶你会死吗?”奶奶已经快崩溃了:“会啊……”


安安继续刨根问底:“我们全家会死光光吗?”


安安妈妈终于忍不住了:“宝贝,每个人都会死的……”


“那死是什么啊?”妈妈回答:“就是人没有了,再也看不到妈妈了。”


安安“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我不要你们死……我不想死……我不要死啊……啊啊啊啊……”


听到安安妈妈的讲述,我们一群人笑不可抑,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如何和孩子解释死亡,这的确是个问题


 



不到4岁的孩子多是从绘本、故事里懵懂的接触到“生死”这个词语,对于他们来说,小人鱼失去歌喉和化作泡沫并没有什么区别。4岁之后他们开始思考:人“为什么”会死,死了之后“怎么办”。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之所以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大部分时候是由于更具象的原因——比如安安所恐惧的“死了”,更多的是和家人的分离、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她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解决,却知道这件事肯定会发生,这对于她来说真是糟糕透顶。


从孩子的角度明白了他们的想法,向他们解释死亡就没那么难以开口了。



要理解死亡,爸爸妈妈首先要让孩子懂得一些关于生命的基本概念: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每个人都会长大、随着长大会发生一些新的事情,就像个子会长高、乳牙会掉落,这是很正常的。


对于死亡的三个特点:


永久性,一旦一个生命死亡了,它就不能再生;


普遍性,所有生物都会死亡;


功能消失,思想、感觉、运动都会随死亡停止。


孩子往往最先理解并接受的是“永久性”。


当孩子能够初步明白并接受死亡的存在,平静温和的引导,让他们了解关于生命的自然过程,触发对生活的热爱与珍


这才是我们要对死亡这个话题背后,真正要触及的生命话题。


爸爸妈妈不妨借助一些优质的绘本,比如:《一片叶子落下来》通过一片叶子如何从春天发芽到冬天凋落,在这个过程中彰显生命的价值和快乐;《獾的礼物》教会孩子感恩和怀念朋友的温暖;《爷爷变成了幽灵》告诉孩子亲人的爱永远不会离他而去……


一个个故事会用温暖美好的方式告诉孩子,无论经过多少风霜,都不能凋敝爱和怀念


生命的美好和爱的勇气会帮助孩子消除对未知的、不确定的恐惧;并且告诉他们因为生命的宝贵,我们要远离那些危险的事情、好好保护自己。 


再大一点的孩子开始会为宠物死去、长辈去世,甚至电视上关于灾难报道的画面感到哀伤和悲痛。这时教会他如何疏导自己的情绪,就是死亡教育的第二课——


听听孩子的想法和讲述,理解他的难过并给他拥抱安慰。爸爸妈妈需要告诉他:感到悲伤和想要哭泣都是正常的、爱的体现,别离这件事充满遗憾,更值得我们珍惜拥有时的美好。


情绪的共情与疏导能够帮助孩子初步从失落悲伤中学会感恩、从沮丧中汲取勇气,为未来对抗人生的困惑与悲观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


每个生命都向死而生,作为人生硬币的另一面,我们不该对这堂意义非凡的课程讳莫如深。爸爸妈妈首先能用正确态度去客观的看待死亡是非常重要的。


长辈们惯用的闭口不谈、呵斥阻止固不可取,但是也别用一些美好飘渺的形容去糊弄孩子。有的妈妈会给孩子描绘一个美好的“天堂”回避死亡的阴影,却让孩子在虚幻的保护与越来越多的现实矛盾中难以面对真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