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楼下看到这样一件事:


一个小女孩想加入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但三个人玩了一会,那两个孩子就离开了。


小女孩很难过,就去找奶奶,结果奶奶训斥她:


“人家不跟你玩,你也别跟人家玩,跟我回家。”


小女孩讪讪地跟在奶奶后面,刚走一会,祖孙俩又停了下来。


大概拗不过孙女吧,小女孩的奶奶又带着她回来了,还给她找了另一个小伙伴,让小女孩和这个孩子一起玩。


这时候,原先那两个小朋友又来找这个小女孩玩,但是因为奶奶不允许,这个小女孩也就没有和她们一起玩。


作为一个妈妈,我很能理解这个孩子奶奶的做法。毕竟,任哪个家长,一定都舍不得看见自家孩子受委屈。


但有些路,是一定要孩子自己去走一遍的。只有自己去经历了,才能真正得到收获。


大人过度介入孩子的人际交往,看起来是帮孩子出了一口恶气,却会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失利,越来越不知所措。


就像那个小女孩,奶奶给找的小伙伴玩不到一块。那两个小朋友又不能玩,最终,小女孩只得自己孤零零一个人。



不要对孩子说:

“别人不跟你玩,你也别跟他玩”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敏感期,人际交往也一样会有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说:


要让儿童把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发展好,就要让他自己完成这样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中,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直到孩子需要,成人才介入。


但介入的时候并不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要倾听孩子,让孩子说出他们的纠纷,让他们自己找出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有一天,妍妍也遇到了和小女孩相同的境遇:


她和幼儿园的一个同学正一起玩,她同学的好朋友就来了,然后三个小姑娘就商量着玩躲猫猫。


玩着玩着,妍妍就落单了。


但她还在草丛里傻乎乎地等着呢,我就走过去,假装找她 ,把她从草丛里叫了出来。


正好这时候,那两个孩子也过来了,妍妍马上跑过去和她们说话,但是那两个孩子似乎忘记了妍妍的存在,没有回答她,就自顾自玩去了。



妍妍就站在那里,入神地盯着两个小姑娘的背影。


看着妍妍落寞的样子,我很心疼,很想和她说:你同学不想和你玩,我们去找别人玩,不和她玩了。


但我还是没说出来,因为我明白:


孩子应该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设计出解决方案的自由,如果我剥夺了她这样一种自由,就会让她失去这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


于是,我就陪在她身后,等待着她最后的选择。


没多久,妍妍就跑开,去找新的小伙伴了。


这件事也没有影响到妍妍和她同学的关系,每次看到她,妍妍还是会热情地和她打招呼,并且说她们俩是朋友。


妍妍还告诉我,她的同学和她的好朋友总是形影不离,而她,也有自己的好朋友。


妍妍这样说,我真的挺开心。


就像有人说的,孩子就得自己交往,自己积累,自己整合,这样他们才能真真切切地构建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


孩子的人际交往

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很多人觉得,孩子只要生活在幼儿园、学校这样的集体环境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但事实真的没这么简单。


实际上,孩子人际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前一阶段的坚实基础,后一阶段就很难得到良好发展。



孩子人际交往的发展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3-4岁


此时,孩子们往往是通过分享食物和玩具来跟对方建立关系。


这一阶段,也是孩子物权意识的发展时期,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物品,并且不希望受到别人的侵犯。


他们对于随意拿自己东西的孩子,会有着本能的排斥,反之,两个孩子常常能友善相处。


所以,教会孩子尊重对方,就会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为父母,在这一阶段也可以根据孩子的交际特点,为孩子准备一些食物和玩具,引导他们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让他们体会一起玩耍的愉快,但一定是要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



第二阶段:4-5岁


此时,孩子会发现,即使没有了食物和玩具,有些朋友之间还是会保持着很好的关系,而他和这些朋友之间往往拥有一些相同的东西,比如共同的爱好或者彼此喜欢。


他们慢慢就会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彼此关爱、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但此时,他们还不能很好的把控这样的关系,常常会出现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纠纷,导致游戏时不欢而散。


这时候,如果大人能把自由还给孩子,不参与进他们的纷争,他们逐渐就会开始建立规则,开始进入一种更加和谐的交往状态。


第三阶段:5-6岁


此时,孩子们会更乐于在规则中活动,而这,是孩子自发的行为。

 

至此,孩子便成功地度过了人际交往敏感期,结束了一对一的交往,进入了三四人一组的交往中,并且在选择朋友上有了明显的精神倾向。

 

这一阶段的顺利度过,会为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奠定重要的基础。





孩子愿意“亲密”

才能拥有一个更幸运的童年


我们虽然生活在各种关系中,但关系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在跟某个人产生连接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个孩子,他最初与某个人产生连接是从家庭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社会化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亲密接触者。


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事方式。


也就是说,早期的亲子关系会对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也有一项研究发现:


和父母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的孩子,成年后也很难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


我有一个朋友,她从小就被寄养在奶奶家,一直到上学的时候才被父母接回家中,父母对她也很关心,但他们之间始终亲密不起来。


有一次,她看到弟弟从身后揽着妈妈说话,她很震惊,她说自己这一辈子恐怕也做不到。


她的朋友很少,倒不是她不懂得与人沟通,相反,只要她愿意,很快就能跟人熟络起来,但事后,她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


对于人际关系,她的看法也非常负面,觉得人与人之间很难有真正的情谊,所以,她很排斥去交朋友。


她说,有时候看到别人有一大堆朋友,也很羡慕,但还是情愿呆在自己的世界里,冷眼旁观。


阿德勒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经历的关系,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为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基础,也会给孩子的一生抹上最温暖的底色。


也许,身为父母,我们和我们的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并不那么好,但我们可以,也应该努力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好的开端。


托尔斯泰说:母亲!在你们的手中有拯救世界的力量。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