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日起了一个大早,应该说是疫情开始后我的第一次早起了,而且还特地提前和先生打好招呼,自己定了闹钟。


就是为了观看中国福利会信息与研究中心(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后文简称“中福会研究中心”)发起的中国家庭互动成长计划的直播。


看完直播非常有收获,想着也许你们不一定看了,就第一时间整理一下我的观看心得,分享给你们。


至少一个人


“高质量陪伴”,这句话已经被说烂了。


但就像很多朋友给我留言说的,大J,你说了那么多,没用啊。愿意看你文章的人肯定明白,但我们家队友不看,老人家不学习,我一个人拽全家,太累了。


这次直播中,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李钧雷教授提出了一个概念,“至少一个人”


长久以来,我们总觉得,“需要一个村才能养好一个娃”,但其实孩子需要的没有那么多,长期的儿童研究发现,至少有一个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就可以了。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父亲的位置就可以隐身,而是可以让我们很多母亲先调整心态。


带娃,本身就不容易;而更耗神的就是,尝试改变他人却无果的沮丧。


不知道大家记得吗,我经常说,不要尝试去改变家里其他人,而是让自己成为这个家庭最有影响力的那个人。


其实这和“至少一个人”概念是不谋而合的。


让“一个人”变成“一股合力”


当我们明白了“至少一个人”后,我们内心就会更加踏实,因为我们会坚信,自己现在所学所做,是值得的,我可以成为孩子的“那个人”。


不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指责和抱怨后,我们其实就有了更多的力量去把家庭形成“合力”。


这次直播中,宁夏老师就提到了,在育儿这件事上,提高孩子互动积极性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提高其他家庭成员的积极性。


来源:微博@宁夏是老师 @i小宁工作室


这句话大家肯定“道理都懂”,但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会说,太难了,难得让老公看看娃,老公就在旁边看手机;将孩子交给父母,老人家也不太懂早教,只能给孩子看电视。


这就回归到了第一点,首先我们自己把“至少一个人”的位置坐稳,然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家庭小游戏,让每个人都能用舒适的方式结合。

于是,宁夏老师在直播的时候分享了几个家庭小游戏,我觉得就很巧妙。

第一个,小动物穿越呼啦圈,这是很好地带动父亲参与育儿的方式。


首先,操作很简单,爸爸只需要把呼啦圈扔给妈妈,妈妈接住再扔给爸爸。期间,孩子在中间找机会让毛绒娃娃可以穿过呼啦圈。




第二个,围裙接球,这是全家可以总动员。大家都穿上围裙,找一些家里的球,你扔给我,我用围裙接住;我扔给你,你用围裙接住。



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两个游戏什么感觉?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家都很开心。

育儿这条路上,我们每个家庭成员进步的节奏就是不同的,而你我这样先行动起来的父母,容易进入“知识的魔咒”


就是说,我们已经学了很多认知科学、脑科学,以至于在和家里人沟通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一无所知的状态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曾经和先生沟通,带娃理念,陪娃理论,他就立马说肚子痛,要上厕所。到后来索性就和我说,你行就你来吧,我反正不懂那么多。


后来我的改变是什么?我不和先生说理论,而是想一些像这样的亲子游戏。买一些“老男孩”也会喜欢的玩具,让先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而且可以自得其乐。




这样,我把“命令要求”变成了无形的“邀请”。


而和孩子的互动和陪伴,最关键的就是情绪的流淌,我们开不开心,享受不享受,这些骗不了人,也是最有感染力的。


我很喜欢宁夏老师在直播里提到的,激发家长自我效能感。


当家长在陪娃过程中,享受了、感到舒适了,觉得自己做的还可以了,那么主动发起的一方,就可以慢慢放手,这位“被动”的家长,也就会变“主动”。


这就是从“一个人”变成“一股合力”的智慧所在。


先生和小D互相锻炼的画风是这样的,和我很不同,但也挺不错啊,不是吗?




我们不需要“完美”才能陪伴


六年前我有了小D,当时总觉得自己啥都不行,于是看很多育儿书,关注了无数育儿专家。


每次带着小D时,心里就没底气,她一哭一闹,我并不是第一时间去想,她怎么了?而是脑海里闪现很多育儿理论,去套模版,我该怎么做?


李教授直播时就笑着说,我不知道为啥现在很多家长都把育儿信心放在育儿专家身上。互动的信心不就该来自于我们了解这个孩子吗?


真的太有共鸣了。


我当年第一时间总是想不起来育儿理论,于是我就近乎“偏执”地以为,是自己学的还不够多,所以我要看更多育儿书,向更多育儿专家学习。


直到后来走了很多弯路,我才明白,我们不需要变成育儿专家,才能“成为”父母。“成为”父母就是从每一次,我们用心回应孩子的需求开始。


是的,一开始我总是错,但没关系啊,错了,女儿小D会给我反馈,那我接收到了这个反馈,我就及时调整,继续回应。


什么是关系?这就是关系,看到儿童发展需要,承认给予相符合的回应。




可见,育儿,从来不是等到“完美”了才开始,而是恰恰从每一次的“不完美”中去发现它的美丽。


中福会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广大家庭互动,不仅仅关注城市家庭也关注很多农村家庭留守儿童。


在直播中,宁夏老师分享了一位外出打工爸爸,因为疫情这段时间在家陪娃的视频,我看完就很感动,也很感触。


爸爸陪着孩子做陀螺


就像宁夏老师在直播里说的,这位爸爸,肯定没有学过儿童早期教育,但是在这个互动中,我们却能看到很多教育的知识点。

我曾经和大家分享过,孩子可以自发变好,有很强大的自驱力来自于三方面:亲密感、掌控感、力量感。


对照这位爸爸的陪玩,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完全符合这三点。


父亲花时间陪着孩子从无到有做出陀螺,并且一起玩,这就是亲密感。


孩子有了一个自己的点子,父亲没有打压,没有评判,而是立马支持,而且不仅仅口头说说,而是提供了实现的机会。


这就能给予孩子很强的掌控感,他可以体会到,自己的想法是会被看到,会被尊重的。

与此同时,大家可以看到,视频里孩子直接用的就是大人的工具,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大人,而我们生活中总以“不可以,不能,不行”来无形中削弱孩子的力量感。


你看,并不是需要成为“完美专家”才能育儿,我们也不需要成为“完美”父母。


每个有心用心的父母都能做到,这是我们的本能。



这次直播看完,我自己又梳理了一遍。再一次认识到,互动的重要性。


我当妈六年了,做这个公号五年了,学习早期儿童教育三年了,出了六本育儿畅销书,一直行走在学习育儿的路上。

但的确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回头看看自己的来时之路,提醒自己,也提醒我们每个人,互动,来自生活细节;高质量育儿关系,在自然平凡的互动中建立。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之间,我们和孩子共同拥有的只是940个周末。那以后,你再盼着孩子缠着你、再盼着孩子和你说话也许机会都会很少了。


所以啊,请珍惜现在每一天,每一个周末,和孩子创造欢笑的回忆,而不仅仅只是给孩子花钱!


育儿,每个人都可以;这才是真正的育儿大智慧!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