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们应该记得我曾经和大家分享过的一个故事,小D 3岁半的时候,刚刚才能说一些整句和对话。


有一天我们去隔壁中国邻居家玩,他们的儿子比小D还小,但已经早早开始每天认字,而且真的效果显著,已经可以认识好几百的字了。

那天晚上回家,我先生就陷入了沉思,然后冒出了这么一句,育儿博主,你和别人家孩子比,你不焦虑吗?


那时真不焦虑,如今再看仍然不焦虑,但因为自己知识累积足够了,可以系统和大家讲讲认字这件事。


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认字?


我想打开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最关心的就是,需要什么时候教孩子认字?


早期儿童启蒙有一个核心是一直不变的,提供环境,顺其自然。



提供环境,是为了帮助我们捕捉到孩子“准备好”的信号,顺其自然就是尊重孩子表现出兴趣的节奏,每个孩子会不同。


那先来说说提供环境:

1、重视亲子阅读,打好听说基础,为读写作准备;


2、尤其从2岁开始,更有意识地引入带有字/词的玩具;


这两点不仅仅为了认字,也是有益于孩子早期认知启蒙的。


再来说说,怎么判断孩子“准备好”了:


1、对印刷品感兴趣


你会发现孩子开始对各种各样的印刷品感兴趣,不仅仅是绘本,宣传单、菜单、杂志都会很感兴趣,甚至假模假样地模仿我们大人读的样子。

2、知道怎么阅读


可以分清楚封面和封皮,可以知道不拿反,也能明白读书都是从左往右的

3、对字符敏感


读绘本或者出门,看到字就会问,妈妈,这是什么?




那很多人就会问了,为啥要这么麻烦呢?早晚都要认字,我提前教不可以吗?


那我先非常简单粗暴地给出结论,在孩子还没表现出“准备好”信号提前教认字,


短期看,父母非常长脸;中期看,孩子十分亏本。


提前训练认字有什么危害?


1、破坏想象力,影响形象思维形成


在孩子2岁开始一直到6岁之间,有一段想象力爆棚的发展阶段,他们会自编自导、天马行空、每一句话、每一张画都是艺术品。


过早认字,让孩子跳过了图画阅读的阶段,那么就很容易陷入“标准答案”(文本内容),而抑制想象力、批判力的发展。


2、输出型语言需要一定的输入量


语言归根到底就是工具,脱离使用语境的学习认字,其实都是无效的。


所谓的语境,就是生活中接触过或者绘本里听到过。


任何语言启蒙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听说读写,如果没有一定量的听说作为基础,那么孩子认识的那个“字”,只是那个“字”,是无法和使用语境联系起来的。




这一点想想我们曾经的英语学习经历,就很好理解了。当年背过很多GRE单词,最终出口说的仍然是自己最常用的词组,这就是脱离语境的认字学习。


3、大脑黄金期的机会成本

看到这,估计还会有一部分朋友会说,至少没有太大坏处吧?的确,没有太大坏处,但却有机会成本。


我在2017年推出的《打造儿童超级大脑》课程(现在也有书了,可以去当当网搜这个书名),里面就提出了18个大脑发展的核心能力。

引导孩子认字是需要花时间的,那么自问一下,我们还有其他时间分配给开发大脑其他的能力吗?


美国曾经在90年代大型推广过闪卡认字,因为据说效果很好,于是很多幼儿园和家庭都拿来提前教孩子,后来被大范围取消了。


原因是,他们专门做了一个跟踪调查,最后发现,那些在学龄前通过训练方式而认识更多字的所谓神童,大部分在小学三年级这些优势就没了,还有一部分出现了认知倒退和阅读障碍。


认字是技能,不是能力,如果这项技能,不管多早开始,最终会被追平,我们为啥不把时间放在更加宝贵的其他大脑核心能力的启蒙呢?


如何引导认字


因此,没必要太早教孩子认字,但也不能忽略孩子的认字信号。如果孩子已经展现出了对认字的浓厚兴趣,那我们就需要因势利导。


小D对中文的兴趣出现的比英文晚,大概接近4岁多才开始的,我是这样三步走。


1、教词组,不教单独的字


关于认字,我始终一个观点,不能脱离语境。

我没有教小D认单独的字,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太博大精深了,同一个字组成不同的词组,意思就是不同的。

去年我在准备《中文分级阅读》课程时,和国内不少专家探讨过。


曾参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王林老师就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认字中语境的重要性。


同样认识一个“旷”字,一年级孩子最容易记住的词组是“旷课”,两年级是“旷野”,三年级以上是“心旷神怡”。脱离语境学习字,学到的都是“死”字。



我们就是从语境进行认字的,做这个的前提就是,我们过去那么多年坚持的亲子阅读。


这也是我推出《中文分级阅读》课程的一点私心。就是替大家选择好了每个年龄适合阅读/听的绘本,帮助孩子先提前积累了一定量的输入型词汇。


我是从她展现了认字信号后开始,和她互动的时候,只要有条件,就会把我们对话中出现的一两个词组写下来。


后来偷懒了一点点也会买一些字卡,把这两个字找出来。但我还是鼓励大家写下来,这也就是非常自然的写字启蒙的铺垫了。


一开始不求多,从经常用的词汇开始(有点类似英语学习的高频词)。




2、“阶梯阅读”


之前和大家提过,小D展现出认字信号后,我会分开买中文和英文绘本。因此现在每次回国都是人肉很多中文绘本带到纽约。


比较可惜的是,中国还没有特别好的阶梯阅读(或许我还没找到)。


理论上来说,孩子认识了一定词组后,最好可以配合阅读一段大部分由这些词组组成的段落。

那我现在做的,就是继续和她进行亲子阅读,但会把一些常读的旧绘本变成“寻字游戏”,她会自发地指着上面的字/词说,“我认识这个,这是XX”。


这就是认字中很关键的正向反馈,一是让她发现,自己学到的对自己有用;第二就是通过语境来复习所认识的文字。




那这里就要说一下,大家很关心的指读了。

当孩子满足了认字信号后,可以指读的。但指读的时候,还是以正常语速读,手指快速划过,而不是一字一顿。

这是为什么呢?又回到了我一再强调的,语境了。只有在正常语境下,接收到的文字,孩子才能知道怎么运用,不然文字仍然还是文字。


3、理解阅读和自主阅读肩并肩


当孩子可以自己独立阅读一些简单的绘本了,也不要完全放弃亲子阅读,自主阅读和理解阅读仍然需要肩并肩。


学龄前后的孩子掌握的词汇量还是有限,如果只是一味让她进行自主阅读,那么她的输入型语言就不会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不会提高。


最初的自主阅读阶段,反而更需要加强亲子阅读,这样孩子的后劲才会更足。

这也是我去年做《分级阅读》课程的另一个原因,可以筛选一批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认知、脑科学和语言发展规律的绘本,作为“理解阅读”的素材。



孩子是个多面体


其实,怎么教孩子认字各种流派也很多,我今天分享的是我结合了一部分儿童语言启蒙规律,我和女儿实践的思路。


大家不需要完全“抄作业”,毕竟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不同。


但有一点,我是希望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选择做这件事或者不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这六年来,我见过可以闭着眼睛数到1000,却无法进行最简单的10个物体的数数;


我见过背诵了几百首古诗,但无法逻辑清晰地讲述一个昨天发生的故事;


我也见过认识了几千个词汇,但竟然说我发音有口音而不敢开口说的孩子。

这些孩子不仅仅是我身边的,也许你我都能看到曾经自己小时候。


这是我在养育小D时一直在提醒自己避免的,数数不等于数学思维;背诵不等于表达;词汇记忆不等于口语输出。


包括今天的,认字多少不等于阅读理解。我身边真实见过,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打开书,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理解在讲什么。



我知道,说到这些总有人可以举出反例,并不是啊,我同事家孩子2岁就开始认字,现在阅读理解能力也很好啊。


看“别人家孩子”的例子时,记得提醒自己,每个孩子都是综合体,你只看到了他认字这一面,你也许没有看到他们家花费在阅读、讨论、讲故事这些方面的努力。


我从小D出生后第一年就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楚的自我认知,我绝对不会是鸡血妈妈。


正因为我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我只选择我能力范围内最值得做的,对长期最有效的。


所以孩子,我们一起慢慢来。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