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被大家点播很高的一个话题,很多父母非常焦虑,因为总是时不时有一些文章提到,什么“XX岁再不分房就晚了”,甚至还有关于不分房孩子性早熟等等的影响。


如果你不想继续看下面的长文,那文章开头我就非常直接地说一句,这样的标题都是骇人听闻的。


目前根本没有任何研究结论可以得出,长期和父母同床同屋,会对孩子安全感、独立性、身体发育有影响。


如何解读建议


当然,这些文章的内容也并不是“空穴来风”,《美国儿科协会》的确建议过,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和父母同屋不同床,从3、4岁开始可以考虑分房。


那如果看那些“吓唬”的文章,其实整个逻辑就很值得玩味了。


拿出某个建议的反面,结合一个案例甚至孩子某个单一表现,然后推出如果不遵守这个建议之后的影响就是那样的。



拿这样的反面例子特地多说几句,是因为这样的思维模式其实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


因为没做到某个育儿标准,内心愧疚,这时恰好看到孩子某种表现,于是特别肯定地觉得,就是因为自己没做,导致了孩子这样子。

我当年也有的,时时刻刻很紧张很焦虑,觉得育儿越学越累。但我后来释怀了。


反过来想想,我希望孩子好的那些地方,我反复正面强化引导不下一千次的新技能,小D也不一定立马掌握,怎么可能负面的影响每次都是一击即中呢?(危及生命的事情除外哈)


说这个倒不是鼓励大家不负责不上心,而是希望大家给自己松绑。学习育儿知识不是为了让自己深陷“内疚懊悔”的泥坑里,而是可以给我们前进的底气。


“即使现在我的孩子有一些问题,我也不慌,因为我有信心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只不过我和孩子都需要一点时间,慢慢来”。

这也是我后来反复和大家强调的,父母心态稳,孩子都会越来越好的,他们现在所谓的“问题”,只是暂时的。


分房睡的前提


做完“心理按摩”,我再来和大家说说分房睡这件事具体怎么做。美国儿科协会的确有这样一条建议,但是大家要注意,老外用词很严谨的。


当他们说“建议”时,意思就是提供你参考;他们有时会用“必须”(比如安全座椅),那么就是需要强制执行。这当中的差异大家要留意。


分房睡这件事的确不需要根据年龄“一刀切”,但如果你有心想要分房睡,那么也是需要积极作为,帮助你和孩子都准备好。


1、分房先分床

有不少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同床睡,那么谈分房之前必须先同屋不同床。


孩子入睡有个很关键的概念叫做“睡眠联想”,就是他睡觉的周围环境都会影响到他入睡的效率和质量。


这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因此父母不要想当然地觉得我把孩子的小房间弄的和我们的屋子一样就好了。


如果是和父母同床的孩子,嗅觉(妈妈的味道)、听觉(父母的呼吸声)、触觉(摸着妈妈衣服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的。


所以这一步千万不要轻易跳,先从分床开始过渡。


我知道如果一开始就是和孩子一起睡的,要分床其实有点难的。


2、独立成长的欣喜

不要带着“害怕”育儿,这一点在分房问题上尤为突出。仔细问问自己,抛开那些育儿专家建议,到底为什么而分房?


不少父母都是因为害怕,担心孩子过于依赖,没有安全感等等,唯独很少会提到,因为我的孩子长大了啊,大人都需要自我独立空间。



我现在非常强调父母的动机,因为我走过的这五年,非常清楚地明白,即使我们“模仿”的行为一样,因为我们的动机不同,传递的态度和情绪就会不同,这样效果就是千差万别。


扪心自问,如果你此刻只是因为害怕,不妨再等等,因为我开头就说了,没有任何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果你是因为欣喜,那么在准备分床/分房之前,可以多和孩子讨论“长大”这个话题,


宝宝XX岁,XX岁就是大人了。大人可以做什么呢?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哇,还有一个自己的房间,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多酷啊!


分房睡这件事的确是意味着孩子走向独立,但是独立的力量必须要是从内心滋养出来。


父母为孩子的独立而欣喜,孩子也对自己可以独立而自豪。而绝对不是父母逼迫孩子独立,孩子抗拒这份成长。


分房睡的临门一脚


如果以上两个前提条件都满足了,那么就可以进行分房睡了。在准备实施的过程中,记得下面这三个重点。


1、让孩子参与布置


从选择家具,床品,甚至装修的过程中,多邀请孩子参与。过程中多去强化这是“你的”房间的概念。

没有孩子不渴望长大的。但他们需要被赋予“长大”的权利。

把孩子的房间的决定权适度还给孩子,他们才会更加期待分房这件事。



2、成长独立仪式


我个人是很强调仪式感的,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这倒不是说孩子喜欢“形式主义”,他们喜欢的是我们透露出来的“郑重其事”。


小D的很多“第一次”,我都会举办一个小小的仪式。分房那一刻也完全可以,也是非常值得这么做的,这真的是孩子生命中很关键的一刻呢。

全家一起,给孩子颁个小小奖状,我还会对小D最喜欢的毛绒说,


小羊Mia你知道吗,从今以后,小D就是大人了,她有了自己的小房间,你会去住,她会更好地照顾你。


去做孩子的欣赏者,抓住生活中这些细小的成长点滴,通过仪式去放大它,这就是给孩子赋能。



3、给予确定的回应机制


最后,要调整好心态,孩子是会有反复的。有的孩子半夜会哭了,有的半夜又爬到了大人的床上,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孩子的成长就是前进三步,倒退一步,这样螺旋上升的。

从分房的第一天开始,就要非常明确地告诉孩子,她不是被“抛弃”了,如果需要,爸爸妈妈的回馈永远都在。


你看,床这边有个按钮,如果你晚上醒来需要妈妈了,可以按一下,妈妈就会过来


这样的形式不强求统一,关键需要给予孩子一个“求助”方式。


我个人比较推荐的是遥控按钮或者小铃铛,因为这是是我们跑过去,而不是孩子跑过来。


这就好比是一个暂停键,哪怕孩子只可以等待几秒钟,那么也说明了他们的成长。


当然,这个设置一开始我们父母会辛苦一点,真的需要第一时间不断地回应。而且孩子一开始也许想要寻求确定,说不定还会反复使用。


分房睡的反复,也是说明孩子在迈向独立的过程中,对自己是否有这份力量表示不确定。


这时,父母给予孩子最强的力量支持就是,第一时间地回应,无条件地接纳,同时又无比坚定地相信孩子的力量。



我算是个“学习型”妈妈了,从女儿出生一直到现在都在不断学习各种育儿知识。这五年来,也经历过各种焦虑崩溃紧张的心路历程。


孩子越大,育儿知识真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教育的流派都是百花齐放的。就像分房这件事,如果你看了越多越焦虑,不知道怎么办。


那么我分享给大家一个我自己一直在用的方法,


问问自己,这是我想做的吗?是我出于“爱”而不是“害怕”想做的吗?


看看孩子,从母亲的直觉判断,她真的准备好了吗?我可以做点什么帮助她准备好呢?


希望今天这篇长文,也能帮助你们理清,我是怎么运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

成为父母并不容易,那至少希望我走过的“煎熬”,可以让你们接下来的路更舒心一点。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