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留言说搞不定娃情绪的有一大批,除了前几天咱们写过的“只在妈妈面前哭闹”这种之外,还有随时随地、一言不合就歇斯底里的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以及之后的每一天。


先来谈一下T2反叛期这个老概念。


宝宝2岁会有一个反抗期,对父母的一切要求都说“不”,经常任性、哭闹、难以调教。英语中有一个词来形容这个阶段,叫做The 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其实不仅局限于2岁,从1岁半到3岁,孩子情绪的阶段性剧烈变化每半年就发生一次。


有妈妈留言说,最近两岁半的孩子让她很崩溃:


拼图拼不好她哭;你帮她,她嫌帮了,哭;你不帮她,她嫌你不帮,哭;你走了哭,你来了她还哭。


吃饭时,吃到身上了,嫌脏,哭;你帮她擦,嫌擦了,哭。


衣服穿不上,气哭;你帮她,嫌你帮了,哭;你给她脱下来,又嫌脱了,更使劲哭……


总之就是你干什么都不对,你怎么着我都得哭。


这让我想起来CC当年的T2阶段,真的是稍有不顺她意,就开始暴走。


是不是觉得娃没事找事,存心整娘?是不是觉得很心累、很崩溃?这到底是为什么又如何解决?别着急,先和C妈一起来看下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中的故事。


暴走中的娃,心率秒升180


我们成年人的正常心率在60~100次/分,但在运动、紧张、气愤等情况下,会明显上升,但一般不会超过180,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呼吸急促,严重时甚至会感觉窒息。


而暴走中的娃的心率却分分钟飙升180次/分,是不是很难以置信。



新生儿的心率平均在120~140次/分,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率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会逐渐减慢。


1岁以内的宝宝平均心率是110~130次/分;


2~3岁的宝宝平均心率为100~120次/分。


儿科专家格迪·辛格博士,邀请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200多位婴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BBC将这些研究影像拍成了纪录片,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北鼻异想世界》


其中一个小女孩叫阿玛亚,研究人员给阿玛亚贴上传感器后,她的心率变化以及出汗情况等都将通过无线传输出来,研究人员通过记录,进而关注她情绪发生变化时身体的变化。



前边我们看到的那个180次/分的心率图便是这个小女孩的。


通过传感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阿玛亚此时的心率平均值是130次/分左右。



起初,阿玛亚和妈妈像平常一样玩耍,她的状态是平静的,玩得也非常专注,心率也很平稳。



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


阿玛亚在玩积木盒子配对儿时遇到了困难,她想把圆柱体放到盒子里,却怎么也放不进去。



随着几次尝试失败后,她开始感到沮丧和生气。


心率很快就上升到了150次/分钟。



此时的阿玛亚并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她的情绪开始越来越差,急躁!崩溃!心率迅速飙升到了180次/分。



下一秒不用看你也知道该是什么场面了,没错,打滚、大哭正式启动……



这情景相信大家都没少经历吧?开头的那位妈妈一天经历N次,CC小时候也是分分钟!


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Terrible Two,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每天都与180的心率相伴,其实这种感觉并不好受。180次/分什么概念,就像是剧烈运动时,心脏快速跳动带来的那种压迫感,非常不舒服。


所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哭闹真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他们遇到了麻烦:独立意识发展与自我能力有限发生了冲突。并他自己也会很不舒服。



就像阿玛亚一样,她因想放进去积木而不能后生气,她越生气,大脑释放的皮质醇就越多,压力也就越大,心率上升后带来的不适会让她感觉压力更大,加之行为受限,很快就会进入沮丧、崩溃的状态。


这个过程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看护人不及时干预的话,孩子会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在这个循环里无法摆脱。


所以,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尽管很辛苦,还是要尽量去安抚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尽快走出Terrible Two。


我们看看《北鼻异想世界》中是怎么做的。


如何从180降到130?


为了能够找到让孩子迅速缓解情绪的方法,实验人员又特意设置了一些宝宝日常可能发脾气的场景,比如将巧克力放在能看到却拿不到的透明盒子里。


小朋友布莱克在参加这一实验时,很快就着急、不高兴哭闹起来。


心率同样很迅速地从120次/分上升到180次/分钟。



实验人员让妈妈尝试不同的方法来安抚宝宝。


小布莱克的妈妈先是选择了抱起来哄,这也是我们常用的手段,抱起来溜达溜达、拍一拍、说说哄娃的话。


但实验表明,这样做几乎是无效的。



小布莱克的心跳依然很快,没有任何下降的迹象。研究人员解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独立,哭闹时的拥抱有时候会让他们的心情变得更糟,因为他们觉得你在「约束他」。


这也就解答了开头为什么怎么着都不行,怎样都得哭的那个问题,因为太多时候我们的好意,在娃看来是对他的一种约束,甚至是不认可、不信任。


所以这种情况下,抱哄并不是安抚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那怎样才有效呢?


紧接着实验人员建议妈妈用转移注意力来代替抱哄。


“看!你看那只小狗,它在叫诶!”



想必答案你也猜到了!布莱克迅速恢复了平静。心率很快就从180降到了130,仿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不得不承认“转移注意力”的神奇功效。



相信这个甜头我们当妈的也都尝过,可以说位居“哄娃榜”榜首。


这个试验也得出结论:转移注意力,是让发脾气的幼儿平静下来最有效的策略。



一招见效的情绪调节:转移注意力!


这时可能有妈妈要说了,之前咱们不是专门写过一篇,说不能滥用“转移注意力”这一招吗?


没错,转移注意力一时有效,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不可能一直被哄骗而放弃他们想做的事。


远了不说,起码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当他想看手机的时候,你说,“咦,这有个摇铃”,就已经不奏效了。



3岁之前,是立规矩并且执行规矩最好的时期,孩子也需要大人来告诉并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规则,从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最终将我们传递的期望和价值观内化为他自己的准则。


不过C妈今天想说的是,此转移注意力非彼转移注意力,虽然在表现形式上看上去一样,但本质却不同。


之前我们说的是完全用转移注意力来哄孩子,不采用其他手段,比如立规矩、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等等。


而今天说的转移注意力,重点是指避开高峰、极端情绪,是调节情绪一招见效且效果非常好的方法,任何年龄段都适用,包括成年人,它的作用是尽快让情绪平静下来,让大脑恢复理智,从而避免做出过激行为。


冲动是魔鬼,相信我们很多大人都亲自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我们再回到实验中。


后面参加实验的还有22个月大的索菲。


面对看得见拿不出来的巧克力,索菲同样很急躁、沮丧,情绪游走在崩溃的边缘。



心率也从一开始的120次/分直线上升至180次/分。


不过,在到达发脾气的临界点之前,她从妈妈那里得到了一点安慰。



之后做了一件令人非常惊奇的事。


她竟然自己远离了那个让她痛苦的源头 —— 拿不出来的巧克力,然后自己趴到一边去释放情绪了。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情绪逐渐平稳,之后又重新回到巧克力那里去想办法。



没错,苏菲用的就是转移注意力,这是她情绪自我干预的手段之一。


这个试验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的干预,孩子是可以获得自我调节情绪和自我安抚的能力的,哪怕是22个月的小孩子。


而且很容易操作,没有太多要求,目的就是让孩子先平静下来。


一周岁前可以直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解决。


因为他们对规则的概念很模糊,而且很多行为不涉及到规则,只是发育过程中的某个正常阶段。


1、2岁之后,转移注意力的作用就主要集中在调节情绪上,和我们自己一样,优先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方式来缓解。


等心率降下来之后再去谈原因、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那些管理情绪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比如当下共情、事后复盘:认识情绪-看清事实-接受结果-总结经验;再比如分析原因、立规矩以及相应的管教等。


这就像我们不带着情绪去解决事情一样,会更高效,也更准确。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