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因为去上班还是送孩子去幼儿园,当父母的都有需要与孩子分离的那一天。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的过程。很多孩子会在分离的时候大哭大闹,或者会提出各种要求来延迟分离。


可是,自己再不走就可能来不及了,这可怎么办呢?我是不是应该趁孩子没注意的时候溜走呢?


悄悄溜走,并不会让孩子更好受


其实,宝宝们自从能够理解即使东西看不见,也可能继续存在的道理后(也就是所谓的「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就会开始表现出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了。


这种分离焦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常的。毕竟,孩子并不懂得当父母走开后还能回来的道理,孩子最害怕的就是与最亲密的照顾者分离了。


这时候,孩子最需要学到的就是,当父母说再见的时候,下次真的就能「再次见到」了。孩子需要知道爸爸妈妈走了之后还会回来。


因此,如果父母悄悄地溜走了,对孩子来说很显然是一种很大的伤害。试想一下,如果你本来正在跟自己的孩子面对面地说着话,结果你一个来回转头的时间就发现孩子突然不见了,你会有什么感受?



是害怕吗?是恐惧吗?会不会在重新找到孩子之后再也不敢与孩子分开?悄悄地溜走只会让孩子更加困惑与害怕,孩子会像你一样更不愿意与父母分开。


那我要任由孩子哭吗?我该怎么与孩子分开呢?


虽然孩子的分离焦虑多数都是正常的,但是实际上父母是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来减少孩子的哭闹的。在这里,我列出了分离前和分离时应该做的几个步骤。


首先,如果父母双方都要与孩子离开,比方说双方都要去工作,或者孩子要去上幼儿园,那就应该提前一段时间让孩子认识新的照顾者。


这意味着,如果父母打算以后由长辈来照顾孩子的话,父母可以从孩子 6 个月开始就让孩子多与长辈相处,以此建立彼此的情感联结。


或者说,如果父母打算让保姆来帮忙照顾孩子的话,也应该在真正需要分离前就跟孩子一起认识保姆,一起相处一段时间。


同样的,如果孩子准备要上幼儿园了,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提前让孩子与老师多接触。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父母还可以待在幼儿园一段时间来帮助孩子适应与过渡。


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得到足够的安全感,还能让孩子习惯与不同的人接触,以此减少未来与父母分离时的焦虑。


做好这一点后,父母还可以额外地给孩子准备一些可以让孩子联想到父母的东西,比如一块安抚巾或者玩具。这在准备带孩子去其他地方(比方说,幼儿园)住宿的时候尤其有效。



在即将分离前,父母应该提前告诉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比方说,我在每个工作日都会提前告诉我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后,老师会给你量体温、检查喉咙,然后在你的手上『挤泡泡』让你搓手消毒,然后老师就会带你去教室,爸爸就要跟你道别说再见了。」


有一些父母也许会觉得孩子还小,可能还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所以没有必要这么做。其实,这不单单是为了让孩子提前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好心理准备,这也是道别前的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可以让孩子得到安全感,减少道别时的焦虑。


在真正分离前,我建议父母们可以通过一个大大的拥抱来再一次地给孩子「蓄满」爱意。一个真诚的、不是为了赶孩子走的拥抱可以让孩子得到心灵上的安全和满足,让孩子能够很自然地接受分离。



然后,父母就应该跟孩子做一个短暂的道别,并告诉孩子自己什么时候会回来。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拖拖拉拉的,说完再见之后就要快速地走开。


走开后,如果前面的工作都做好了,很多孩子都会很好地接受新的情况,通常都不会怎么哭闹。可是万一孩子大哭、伸手找你了,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其他的照顾者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如果孩子开始大哭,照顾孩子的那一方就应该尝试安抚孩子,或者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



在这个点上,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哭声就回到孩子身边。如果你离开后再回来,只会让孩子知道哭声是可以留住你的,只会让孩子在下一次分离时哭得更大声、更长时间。


所以,父母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要被孩子「引诱」回来。毕竟,不屈服于孩子的哭泣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来说是有益的。


总 结


自从孩子知道自己与父母是分开的个体后,孩子就有可能会有分离焦虑了。所以,如果孩子在你准备离开的时候大哭大闹,这种分离焦虑是正常的。


有一些父母会因为担心孩子哭闹,所以认为偷偷溜走是更好的办法。恰恰相反,这样做对孩子的分离焦虑不减反增。


正确的做法是:


1.提前一段时间让孩子认识新的照顾者。

2.给孩子准备可以联想到父母的东西,比如安抚巾、玩具。

3.提前告诉孩子即将发生的事情,给孩子建立心理准备和仪式感。

4.给一个拥抱,然后短暂的道别。

5.让其他照顾者安抚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千万不要被「引诱」回来。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