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本来应该很开心的家庭旅行中,没有什么会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晕车、晕船、晕飞机而拼命地呕吐更令家长难受的事了。



在医学上,这些情况导致的各种不适被统称为「晕动症」。


可是,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及时发现?能干预预防吗?在这篇文章中,你会学到最新最专业的知识来帮助减缓你的孩子的不适。


目 录


1.首先,什么孩子容易有晕动症?


2.那到底是什么机制导致的呢?


3.那孩子会有什么症状呢?


4.那我该怎么及时干预呢?


5.那有没有方法预防呢?


首先,什么孩子容易有晕动症?


其实,不单单是孩子,所有人都会多多少少有晕动症的不适。只是因为个体差异,有一些人只需要颠簸一下就不舒服了,而另外一些人却需要更大强度的刺激才开始有点感觉。


这跟遗传很有关系。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一方容易有晕动症,那自己的孩子就会有 50% 的几率也同样容易不适。



有团队甚至对双胞胎做了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双胞胎的其中一方有晕动症,另外一方在同样的刺激强度下也会不适。


用统计数据来说,2 岁之前的孩子很少会因此感觉不适,但是具体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个谜。


从 2 岁开始,孩子的症状就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女孩子,可能会随着孩子接近 11 岁的过程中逐渐变得严重,而男孩子通常会在 21 岁时才达到顶峰。



到达顶峰后,不管是男孩女孩都会随着成长和适应而逐渐好转,程度可以低到顶峰的 20%。这时候,性别差异就变得很小了。


除了年龄和性别差异之外,并且排除因为其他疾病导致的问题后,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心理因素。



虽然孩子还不能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症状,但是如果孩子曾经在交通工具上有不适,不管这些不适是不是因为乘坐交通工具引起的,那以后在需要使用这些交通工具之前,孩子就可能会开始有反应了。


反之亦然,很久以前就有研究发现,如果会晕船的人们被告知他们不再容易晕船,那这些人就会比没有告知的人更耐受。


那到底是什么机制导致的呢?


我们的大脑中有很多关于身体,尤其是我们的头部的位置的回路。这些回路会从耳前庭、躯体的感知神经和视觉神经得到位置的信息并加以处理。


这在我们运动的时候特别有用。比方说,如果我们决定跳跃,在大脑发出跳跃的命令给腿部的肌肉后,前面说到的感知系统就会把感知信息反馈到大脑中,让大脑知道大脑自己在哪个位置并且预计会怎么摆动。



正常情况下,这三个系统提供的信息是一致、叠合的。但是,当自己并没有在动,但是大脑接收到了头部在动的反馈,也就是说,当传到大脑的信息并不对称的时候,大脑就可能会这样想:


哎?信息不对称!我是不是出现幻觉了?难道我吃下毒药了?快把毒药吐出来!



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在以下三种形式下出现:


1.动作能被感知到,但是眼睛看不到。



这就是晕车、晕船、晕飞机的典型冲突: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交通工具的内部并不在动,但是内耳迷路能感知到我们在移动,这时候,信息就不对称了。


有一些研究还发现,有时候如果内耳迷路的信息不对称,在没有视觉信息的情况下也会导致晕动症。这些研究发现,如果内耳迷路中的半规管的信号过强,或者跟内耳迷路中的耳石信号不对称,也可以导致晕车症。


2.动作能被看到,但是感知不到。



这是在看视频、用显微镜移动地看、玩第一人称 3D 游戏或者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游戏的时候出现反应。


还有一种特别的冲突,虽然以现在的技术和费用,目前跟孩子没有关系,但是为了完整性就在这里提一下:在太空中移动也会导致这种形式的晕动症。


这是因为,在太空几乎零重力的情况下,内耳再也无法提供正常的信号了,但是人却可以在太空中移动,所以信号会不一致,导致航天适应综合症的其中一个症状。


3.看到的和感知到的不一样


这通常是在船上看船边的海浪的时候,或者把虚拟现实头盔戴反了的时候发生反应。


这种冲突在平时并不常见,但是如果孩子患有内耳炎,就会更容易产生症状。


不管是哪一种,内耳迷路提供的信息都是导致晕动症的关键要素。关于这一点,对动物(比如对动过内耳手术的松鼠猴)和有前庭功能丧失的患者的研究都能够很好的说明,因为这些动物和患者会对晕动症「免疫」。


在 1997 年和 2000 年的时候,有一些研究人员就特意地对不同的动作方向导致的晕动症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如果被试验者的头部感知到的是低频率的上下移动或者左右颠簸,就比其他动作更可能会产生反应。



这个结果还能解释为什么在船上或者飞机上躺着会更舒服:躺着的时候,上下的移动就变成了前后的移动,继而减少了半规管所产生的信号。


了解到这些机制后,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有一些病会让晕动症的症状更明显,但是晕动症其实并不是一个病,而是大多数正常人所容易产生的一些症状。


所以,不要因为孩子晕车了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有病或者有生理缺陷,因为这很可能是正常的。


那孩子会有什么症状呢?


很多人都只知道,晕动症会产生腹部不适和恶心想吐的症状。可是在孩子中,恶心并不是晕动症的第一个征兆。


在 2014 年就有一项对 831 个 7 到 12 岁的孩子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孩子在发生晕动症的时候,主要的症状是「晕」,少数会有头痛,而只有 8.2% 才会有恶心的症状。



另外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些研究都表明,12 岁之前的孩子通常会表现为头晕、眩晕,12 岁之后恶心的表现才更明显。


除了头晕、眩晕和恶心的症状之外,家长还可能发现孩子变得好动或者打哈欠、出冷汗、流口水或者面色变的苍白。


由于小于两岁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不适,所以更需要家长注意孩子的这些表现,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反应。对于能表达的孩子,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及时地表达不适。


当孩子越来越不舒服,就会开始对食物不感兴趣,甚至是那些孩子平时最喜欢的零食。这时候如果家长们还没有及时发现并干预,孩子就会吐了!


那我该怎么及时干预呢?


如果孩子是在自己的车上开始出现反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立马停车,让孩子下来缓一下。


可是如果孩子在飞机上,在火车上,在船上,在公交车上怎么办?总不能让飞机停下来吧!


这时候,知识就是力量了。通过前面学到的理论我们知道,既然晕动症是因为不同感官的信息冲突导致的,那我们就应该试图减少这种冲突。


可是在旅途中,多数时候我们是不能直接修改内耳传达的信息的,所以我们就应该修改视觉感知,让视觉信息与内耳信息一致。比方说:


• 如果孩子在坐车,让孩子坐在后座中间的安全椅上,或者让 12 岁以上的孩子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以至于孩子能够有足够的高度和视角来看到前面行驶的道路。



尽量避免孩子去注意侧边过往的车辆和树木。


家长还可以把窗户打开一点点,让孩子能够感知到风,这样同时能帮助减少汽车内熏鼻的气味。


如果孩子的前面有空调,家长们也可以选择把空调口对着孩子,同样可以给孩子感知到风。


• 如果孩子在坐船,尽量让孩子多在甲板上看远方的地平线。


•如果孩子在坐飞机,尽量安排孩子在靠窗的位置,让孩子可以看着窗外的地平线。如果这样做会使孩子的视觉感知到一定的动作,但是也不至于感知到太快(比如看侧边过往的车辆)超出内耳所感知到的速度。


除了降低信息冲突,家长们还可以试试通过干扰大脑处理这些信息的处理来减少不适,比如跟孩子说话、听音乐、唱歌、玩「我看到了什么」的游戏等等。



如果孩子仍然有晕动症的症状,那只能靠药物和按摩穴位来干预了。接下来就是对孩子相对安全并且有效的药物,但是在使用之前最好咨询自己的儿科医生。


抗组胺药


这些药物通常都不需要处方来购买,但是可能导致嗜睡、视力模糊、口干舌燥、胃肠不适、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


•茶苯海明(dimenhydrinate)


• 新生儿:禁用。


• 1 个月到 2 岁:肌肉注射每次 1.25 mg/kg,每天 4 次,每天最高 300 毫克。


• 2 到 5 岁:口服每次 12.5 到 25 毫克,按需每 6 到 8 小时一次,每天最高 75 毫克。肛入一次 12.5 到 25 毫克,只需一次。


• 6 到 11 岁:口服每次 25 到 50 毫克,按需每 6 到 8 小时一次,每天最高 150 毫克。肛入每次 25 到 50 毫克,按需每 8 到 12 小时一次。


• 12 岁以上:口服每次 50 到 100 毫克,按需每 4 到 6 小时一次,每天最高 400 毫克。肛入每次 50 毫克,按需每 8 到 12 小时一次。


• 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 1 个月以上:口服每天 5 mg/kg,分成 3 至 4 次,每天最高 300 毫克;或者每天 12.5 到 25 毫克,分成 3 至 4 次。


抗多巴胺药


这种药也是非处方药,副作用包括镇静、嗜睡和一些锥外效果。


• 异丙嗪(promethazine)


• 2 岁以上:口服或肛入 12.5 到 25 毫克,按需每天两次,尽量空腹。


除了药物之外,有一些研究还发现,用力按住「内关穴(Pericardium 6)」4 至 5 秒,也就是在手腕前的横纹中间往手肘方向大约三个手指宽的地方能够帮助减缓晕动症的症状。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按住这个穴位并没有效果。目前的证据不足以高度推荐穴位按压,但是在没有药物的情况下,家长们可以试试。


其他的止吐药物,比如「昂丹司琼(ondansetron)」,被目前的研究发现减缓效果不明显,所以在这里就不推荐了。


那有没有方法预防呢?


有的!在出发前就做好预防措施,孩子就能很大程度免于不适了。


虽然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食物的种类和食用数量跟晕动症的严重程度有关,但是因为某一些食物容易在其他情况下(比如孕期)引起呕吐,所以避免这些食物可能可以减少症状。


家长可以尝试避免让孩子感觉到饥饿或者太饱。在出发前给孩子吃一些蛋白含量比较高,做法比较简单清淡的食物。尽量避免高脂肪、味道有刺激性、辛辣、酸味或者非常甜的食物


出发前还可以准备一些质地较干的零食,比如坚果、咸饼干、烤面包片、薄荷糖。这可以在路上防止因饥饿引起不适。


如果孩子平时在途中的晕动症比较严重,家长还可以提前 30 分钟让孩子服用上面的治疗药物,或者给孩子使用某些可以压住穴位的手环。


除了药物之外,生姜也是一个很好的食材。虽然目前还不知道生姜的具体机制,但是已经有多项研究发现,在出发前服用 1 到 2 克的生姜(有胶囊,也可以泡茶喝)可以很好的预防晕动症的不适。



如果上述措施仍然不能缓解孩子的不适,最好就是让孩子在出发时就睡着,因为睡着后孩子不容易感知不适了。


不管如何,孩子会在多次地乘坐交通工具而开始适应这些不适,大脑会开始接受这些感知冲突,逐渐地减少晕动症的不适。


总 结


晕动症是个很正常的现象,所有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晕动症。这尤其是在 2 至 12 岁的女孩子中特别常见。


这很有可能是因为视觉、内耳和躯体感知的信息冲突导致的,所以不单单会出现在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也会出现在看视频玩游戏的时候。


12 岁之前的孩子通常会以头晕作为主要表现,而 12 岁之后的主要症状是恶心。


有措施、药物和穴位可以在发作时干预。这些措施也可以在出发前就做好,直接预防晕动症的不适。



- 参考文献 -

Golding JF. Motion sickness susceptibility. Auton Neurosci. 2006;129(1-2):67–76. doi:10.1016/j.autneu.2006.07.019Bos JE, Damala D, Lewis C, Ganguly A, Turan O. Susceptibility to seasickness. Ergonomics. 2007;50(6):890–901. doi:10.1080/00140130701245512Murray JB. Psycho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motion sickness. Percept Mot Skills.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