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一篇文章下面,有一位妈妈留言说因育儿问题想要离婚。嘟妈总结下来,大约有这三条:


另一半总是我和采取截然不同的育儿法,谁对?

沟通后,夫妻两人也不能互相理解,怎么办?

为什么全家只有孩子支持我?


这位妈妈说自己已经被困扰接近一年了,也尝试过沟通,但一切关系都在原地踏步。


嘟妈非常理解这样的心情,嘟妈的队友在育儿上也算得上“不学无术”。嘟妈接受了他不愿主动学习育儿知识的事实,在日常生活,我主动给给他讲述自己学到的育儿理念,然后一起探讨它的正确性。


现在,队友对孩子很有耐心。对于一个奉行传统教育理念的爸爸,能有如此进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嘟妈有几点经验今天分享出来给,希望能帮到上面留言的妈妈和大家。


教育观念要一致吗?这未免太苛刻了


无数文章会用“惯子如杀子”“严格父母会毁了孩子人生”的观点博人眼球。重在强调,如果家庭中有一个人教育观念“偏离正规”,孩子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会毁了他的未来。但教育孩子这件事,真的有标准统一的答案吗?


就拿孩子喜欢玩水这件事来讲,我们提倡尊重孩子天性,不要阻止他玩水,但有人担心孩子浪费水,不想事事都顺从孩子,不想让他玩水,谁说的对?听谁的?



事情的真相就是,教育没有标准答案。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与父母的个性有关。


接纳度高的父母,能接受孩子本来的模样,发自内心尊重孩子的天性。


接纳度低的父母,不愿意接纳孩子部分行为,就算他被迫接纳孩子,也会表现得言不由衷。


我们和另一半在不同的家庭成长,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这些塑造了我们和另一边不同的性格。


据嘟妈所见,很少夫妻性格完全相似,如果一个接纳度高的伴侣,和接纳度低的伴侣组成婚姻,接纳度高的伴侣有一套自己认为完全正确的“标准教育观念”,就会要求接纳度低的伴侣无条件接受,他真的能做到吗?


试着想一下,如果这个接纳度低的伴侣,从小生活在奉行严格教养家庭,童年时,他每次玩水时,他的父母就会拒绝他,你认为他会觉得父母不够宽容,还是觉得父母是爱自己的,一切都为自己好?


一个低接纳度的人,要对孩子具有高度接纳度,就需要突破自我。这个人必须具有高度的自察能力,懂得自己的不足,懂得如何改正自己的不足。



可是,这世界上能有多少人做到自察呢?我们怎么会苛刻地要求每个人可以如此成熟?


你可以不接受他的做法,但你通过发现这些背后的原因,一定能理解他的做法。


当你开始理解他人时,你就会发现,很多你原本讨厌的“习惯”:喜欢给孩子穿太多,吃太多的背后,其实是他们在用仅有的经验和知识,把一切自己认为不错的东西都给孩子。


那个你认为十分严格的另一半,他未必不爱孩子,他只懂得这样爱,他把所懂一切都给了孩子


如何和另一半沟通教育方式?


虽然教育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我们都希望父母都能具有高接纳度。


一个高接纳度的妈妈,怎么说服低接纳度的爸爸接受自己的教育理念呢?


要想让别人接受意见,一定要做到这两点:


①确定自己想要什么结果

②不要站在对方的对立面上


例如,孩子想玩水,我想让他玩,你不想让他玩,这就是对立面,最后往往都会以争吵结束。怎么避免类似情景发生呢?


首先,确定你想要什么结果?是想让对方完全听从自己吗?如果有这样的需求,建议尽早放弃,这世界上最不可控的就是他人的想法和行为。


我们可以把结果制定得更具体,更有可能实现。例如,我们想达到的结果就是让对方同意孩子玩水。


其次,不要站在对方对立面讨论自己的需求,要努力绕到他的背后。


如果对方不想让孩子玩水,我们可以问问他的看法,不想让孩子玩水,是怕浪费水吗?还是担心感冒?


有时候,一个人往往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不断沟通找到对方背后的需求。


如果担心浪费水,可不可以少接点水,让孩子只玩澡盆里的水?这样你不会觉得很浪费吧?如果你担心感冒,可以给他普及下感冒的基本常识,孩子在免疫力降低时,感染病毒细菌才会感冒,洗澡时玩水,只要做好保温措施就不容易感冒。如果对方依然难以接受,可不可以和他商量,我们来设定一个玩耍的时间,到了时间就不让孩子玩水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夫妻也常有需求矛盾的地方,虽然不能完全双方需求,但这些需求值得被看到,被尊重。


如果我们永远渴望改变对方来迎合自己,这也是一种不尊重,因为我们从未看到对方的需求。


正面自己的需求,不要把孩子牵涉进来



当然,在执行沟通时,我们非常可能和伴侣产生争执。在嘟妈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无论讨论还是争执,只要直面自己的需求,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但比这更为恐怖的是,很多夫妻有矛盾,从不讨论,也不争吵,而是把孩子拉进矛盾的中心点来。


比如,我本来对你有意见,认为你不够关心我。但我偏不直接表达,而是把孩子拉扯进来,说你对孩子不够负责,不够关心孩子(有可能对方非常关心孩子)。到最后,我干脆也不和你争论了,我把所有的不满都倾诉给孩子,一切都是伴侣的错。


而一个特别心疼妈妈的孩子就会逐渐成为妈妈的“心理伴侣”,长久下来逐渐形成这个家庭固定的三角关系模式。



这样的三角关系,能暂时稳定家庭,使得家庭矛盾不会直接爆发出来,但却加深了夫妻之间的隔阂,真正的问题从未得到解决。


孩子也会承受非常大的负担,一方面承担妈妈的痛苦,一方面有着无法解决问题的怨恨情绪。当他们未来进入婚姻关系中,很容易继续复制这一套相处法则。


这就是家庭治疗师鲍文的“三角关系理论”。长期采用这样方式解决家庭矛盾的夫妻,以及那些被“三角化”的孩子,都是沉默而不自知的受害者。


因此,嘟妈建议大家,如果你真的对伴侣不满,不要把孩子拉扯进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你不够重视我!你不够信任我!你不够关心我!


无论问题是否解决,至少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诚实对待自己的感受,最后无论有什么样的结局,至少我们表达过,努力过,争取过,而不要为了逃避,懦弱地将所有苦水倾诉给孩子,让他来承担你人生的负荷。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