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1岁之前屎尿屁奶的基础养育,1岁之后,养育CC我最大的困扰之一就是关于“设立规矩”


我不想成为一个天天跟娃搞对立、所有规矩一律强制执行的专制老妈子,但是,我也不希望一味的温和纵容孩子成为一个熊孩子。


“立规矩”“温和有效的执行”这两货,似乎天生水火不容。


每当你真正设定限制的时候,必然伴随而来的一定是哭闹和发脾气,看着娃哭得那么可怜兮兮,你甚至会质疑自己的正确性。毕竟,身旁总会有人提醒你:她只是个孩子~她还小嘛~


如果你既希望立规矩的过程温和,又希望立规矩的结果有效,那今天这篇文章一定能帮到你。



首先需要表明的一个观点是:孩子小,需要立规矩吗?


答案一定是需要的。


国内的父母通常立规矩的时间比较晚,因为总觉得孩子小,说又听不懂,打又打不得。


可是如果小的时候采取放任的态度,等3岁之后,能听懂的时候,很多问题就已根深蒂固,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再想扳回他的不良行为就更难了。


国外非常流行一种“漏斗教育”,认为幼儿早期的规矩应该立得多一些。因为他们还搞不清楚“是”与“非”,需要爸爸妈妈的适当引导才能学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反而孩子越大,他的主观意识和自律性越强之后,妈妈应该放手越多。


所以,1岁之后,必要的规矩就应该立起来了。



有效而温和的立规矩三部曲,走起来!    


评估情况  


1、评估是否必要

当我看到CC做一些看似错误的事情时,我首先会问自己:此时限制是否真的有必要?


这个问题很重要。


因为做为父母,或者说做为一个成年人,面对孩子,我们总希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事实证明,真的不是所有限制都有必要。


比如娃打人,这个必须是要禁止的;


但如果娃拿着可水洗颜料在桌子上涂抹,可能就没必要限制——我大可以在他尽情创作完之后,带他洗手,一起擦桌子。


当然,这一点每个人心中的准则都不同,重点是,如果你的规则太多,娃一整天都生活在各种否定、各种限制中,那么他就更容易情绪崩溃,更容易引发反抗和不服从。


所以,我们仅设限必要的限制。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规矩是关系到CC自身安全和尊重他人的事情。


只要她的行为不打扰其他人,我就会尝试灵活处理。



2、评估你的期望是否符合娃的年龄。


比如,期待1岁多的娃在外出就餐期间,无比配合的坐在宝宝椅里等待漫长的上菜时间,就是不合理的,他们不可能做到。


所以,每次给CC设置限制时,我总是提醒自己这一点:如果规矩不适合孩子的年龄,那么执行起来不仅毫无意义,反而两败俱伤——娃歇斯底里,你也崩溃暴走。

理。


3、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


娃不守规矩,通常有几个方面原因:


● 不理解规矩;(大人很多习以为常的规则,孩子也许是不知道的,比如,不明白排队要轮流,不理解为什么别人正在玩的玩具不能抢,不知道饭桌上敲敲打打不礼貌。)


● 理解规矩,但不想或不能执行;(有些时候哭闹,是因为饥饿或过度劳累;有的时候,调皮捣蛋,是因为被忽视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此时就算明白,也不想或无力遵守)


● 故意挑战底限。


如果你能找出原因(尤其是前两点),并针对性的解决,你会发现,很多负面行为都可以被扼杀在摇篮中不会升级。



 实例演示:


情景:外出就餐,常常看到在大人们在说话时,有娃拿着勺子大声的敲盘子、碗。


1、评估情况是否必要:

这种行为是需要制止的。

因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打扰到他人的行为。


有效的规则是:公共场合、别人谈话的时候不能如此喧哗吵闹。


2、评估期望是否符合娃的年龄

可能会有一部分善解人意的家人会安慰你“孩子还小嘛,皮点也正常的”。

但是1岁之后的孩子,是应当开始立这个规矩的,虽然娃遵守起来会有点难度,但是,绝不应该默许、放任不管。


比较合理的期待是:规矩一定要立、但是不能强求立竿见影的结果。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在这种场合,敲敲打打,打扰别人是不被允许的,如果继续敲,会被没收餐具,会被抱下餐椅。

但,在执行之前,我们不能忘了判断原因。


3、判断原因:

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大人们讲话他也不想干巴巴听着,这太无趣了,他一定要找点乐子。

大部分原因是漫长的等待过于无聊,或者感觉大人都在聊天,自己受到的关注不够。


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一旦解决了原因,当你再次提醒规则时,孩子会自动停止不良行为。


当我陪逛一圈,带CC回到座位,她不无聊之后,再跟她强调:勺子是用来吃饭的,我们轻轻的吃饭,但不敲来敲去,她完全没有反抗的便欣然接受了。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不会,那么就到第二步。



设定限制并接受感受 


这是最困难的一步。


还拿敲打盘子举例,如果排除了不是无聊或求关注,就是想要捣乱、不让大人好好说话,那么这就是必须要制止的行为。


在确定限制是必要的,并且需要强制执行之后,就正式进入“温和而坚定”的节奏了。


我会坚定的告诉她:勺子是用来吃饭的,不可以敲盘子碗,在别人吃饭谈话的时候制造噪音。


最理想的情况是,她稍作反抗就理解并接受了规则,但更多时候她会因为被禁止抗议、哭闹、甚至大发脾气。


这个时候我会把她抱离现场(毕竟公共场合没有办法管教孩子,场上的吃瓜观众也会纷纷劝你息事宁人),但这个关键时刻,是最不能妥协的时候


否则等待你的,将是一个专门在人多场合撒泼耍赖的熊孩子。



温柔的养育并不意味着孩子不必遵守规则或父母不设定限制,唯一的区别是我们设定这些限制的方式。


孩子们抗议我们设定的一些限制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工作是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并坚持规则,并确保他们遵循。


重点是让孩子知道,我们允许她生气甚至发脾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允许他行为不端。


● 妈妈也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亲爱的, 我们真的不能乱扔勺子,谁也不能。如果你可以做到不继续扔和敲,我们回去继续吃饭,如果不能做到,妈妈就陪你直到冷静下来。


在哭泣或发脾气的时候,孩子的情绪脑占主导,他们的大脑无法思考。


“你不能要求孩子们在感觉糟糕的时刻,还能表现的很好”。


所以此时讲道理没有意义,你只需要通过温和但不妥协的安抚,等待艰难的时刻过去,期间可以友情赞助一个抱抱、一个亲亲。


让孩子感受到——即使我不能接受你的行为,但我总是接受你的感受。




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等到孩子冷静下来,下一步,我们就需要通过复盘整个事件,来巩固规则,并商议下次如何做得更好。


这是很“鸡贼”的一步,我们成功制止了不良行为,就算孩子明白规则是对的,自己是错的,也难以消除对执行者(也就是老母亲我们)的仇恨和对立。


很多妈妈都怕给娃立规矩,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就跟孩子生了嫌隙,怕娃开始讨厌自己。


但亲身经历告诉你,做好一个“甩锅侠”也是心机老母亲必备技能之一。


是的,黑锅都让规矩来背,这事儿跟我没关系。



“刷完牙就该睡觉不能再吃东西。今天已经刷过牙了,就不能再吃苹果了,是不是?不如我们想想下次怎么避免呢?


不如下次刷牙之前,你先想一下还有什么想吃的好不好?妈妈也可以提醒你,香蕉、苹果、猕猴桃统统问一遍怎么样?”


通过一起找办法解决问题,无形之中,你就从孩子的对立面,站到了他的同一阵营。


你不是针对他在立规矩,而是,规矩就在那里,你是帮他一起有效的遵守,我们是一国的,同仇敌忾。



C妈说:


既想要温和,又想要立规矩,并非不能兼得。


一开始可能会很难,因为比起揍两巴掌让娃屈服,或者撂下一句“老娘说不行就是不行”让娃哭到妥协,全程温和的坚持需要更多的耐心,但是,这种付出绝对是值得的。


太过强硬换来的只是一时的屈服,但需要你没完没了的监督,而且,敌对关系也不会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如果每次给娃立规矩,都能按这几步操作,过不了多久,就会把它内化成一种习惯,帮助你保持冷静,实现温柔! 试一试吧!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