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娃会经常情绪爆发吗?


彼时,你是可以做到温和地回应,还是比娃还管不住自己,跟TA两败俱伤?


对于幼儿来说,控制情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当情绪爆发时,感受是非常强烈的,往往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面对孩子发脾气,几年前作为新手妈妈的我,真的很头痛。打又打不得,说了又不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面对孩子发脾气,你是以下哪种类型?


转移注意力型


小A玩着玩着摔倒了,然后坐在地上大哭,这时候小A的爸爸妈妈赶紧跑过来,拿出小A最喜欢吃的糖说:“宝宝你看,有糖,吃块糖就不哭了。”


很多大人见娃不高兴或者哭闹时,都会立马拿出糖果或者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重新高兴起来。


这种方式往往立竿见影,孩子几乎瞬间就不怎么哭闹了,这也变成了很多妈妈哄宝宝的秘诀。



惩罚型:


小B的爸爸妈妈是惩罚型的父母,尤其是因为小B是男孩子,所以,如果简单的安慰不被孩子接受,没有止哭,反而会被训斥:“一个男孩子怎么能动不动就哭,真没出息。”


小B哭得更厉害了,却会换来妈妈更严厉的警告:“别再哭了,我这么说是为了你好,你怎么还哭?再哭就不管你了,别跟我回家了!”


这时候,小B不敢大声哭了,只是在一边小声的啜泣。


冷漠型:


小C的爸爸妈妈是冷漠型父母,每当小C开始哭或者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小C的爸爸妈妈不知道怎么安慰他,经常就是手足无措。


到最后,就只能任由小C哭闹也不去管,有时不耐烦了,就会和小C说:“要哭去你自己的屋子哭去,哭够了再出来跟我们谈。”


说教型:


小D才5岁,但是他却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成熟,遇到委屈或者受伤了从来不哭。


并不是小D格外懂事,而是他每一次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都会迎来爸爸妈妈的说教。


小D最不愿意听到爸爸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能自己洗衣服了。”、“跟你说了多少次,你怎么还这样呢?”


久而久之,小D听烦了父母的说教,也就把一切负面情绪都憋在自己的心里了。



正确看待孩子的情绪


很多妈妈都留言说,真的最怕/最烦/最讨厌孩子哭闹。


我们为什么处理不好孩子的情绪,忍不住发脾气?


说到底只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我们从本质上不认可、接纳负面情绪


我们内心觉得,高兴、快乐才是好的情绪,哭闹、悲伤就是不好的情绪。


这就导致孩子爆发负面情绪时,我们第一个想法就是:把这些负面情绪收回去、压下去。


所以,我们会经常性的否定,“你不要哭了,再哭就怎样怎样。”或者“这有什么好伤心的,不就是……么。”


但孩子高兴开心的时候,从来没有人说:“你不要高兴了,再高兴就打你。”,或者“这有什么好高兴的,值得你开心?”


其实,情绪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负面情绪也是人类情绪的一部分。



人类真正的思考和成长往往都来自不愉快的经历和情绪:没失去过怎懂珍惜?没失败过怎明白成功的喜悦?


一个人的情感越丰富,人格就越高贵。


原因二:我们拎不清孩子的情绪和孩子的行为


爆发负面情绪时,我们之所以会很生气,其实是没有把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区分开。


比如:娃抢其他孩子的玩具,你制止了,他不听,不仅开始哭闹甚至还上手抢。


你自然会生气,觉得娃不可理喻——你做得不对你还哭。


其实我们生气的并不是孩子的情绪,而是他的行为。


所以,我们可以拒绝他们不合理的行为(抢玩具),但是,我们应该接纳他们的情绪(他想要,他却得不到,他很难过,他不该哭吗?)


类似的有很多:


不想刷牙的娃,不被批准,闹闹有错吗?


想多买一个玩具/多吃一个糖的娃,不被同意,哭哭不应该吗?


所以,对于孩子发脾气,如果我们能迅速地分辨出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本身,处理起来我们就能平静很多。



那怎么办呢?


针对原因也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父母正视情绪,并帮孩子解释情绪


首先要有一个心理预设:


我的孩子长大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情绪起伏,他的内心即有欢喜的正面情绪,也会有愤怒的负面情绪。


要允许孩子负面情绪的存在,我们才能帮他学习控制情绪


每当孩子情绪爆发时,可以试着帮他说出感受、总结情绪,不必刻意让孩子回避某些负面情绪,而是让他慢慢明白,自己是怎么了:是生气?是沮丧?还是不耐烦?



•  孩子发烧哭闹的时候,可以告诉她因为身体不舒服你很“难受“是么?


  不能继续吃冰淇淋的时候,可以告诉他,妈妈不让你吃冰淇淋,你很“沮丧“是么?


•  看到秋千上有别的小朋友,他又哭又闹,你可以告诉他:“等待的过程让你觉得你很“不耐烦“是么?”


如果孩子不认识情绪,那么所有上述情境造成的“想哭感”只会让他们恐慌,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在某些时候自己那么烦躁想哭。


如果父母再添油加醋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不许哭、真烦人!”


慢慢地孩子就会不敢发泄自己的情绪,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会让她感到自卑,因为“这样的他”妈妈不喜欢。


如果孩子认识了情绪,他就能学会接纳和表达,家长也能做到共情,孩子的情绪可以得到自由地释放。


我原来是因为身体“难受”才烦躁的;


我就是因为等待时间太长觉得“不耐烦”才想跟妈妈发火的。


很多时候哭闹升级的原因,就是因为家长的不理解。


早期帮孩子认识的情绪越多,他的自控能力就会越强。


C妈给大家推荐一部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它把我们常见情绪(快乐、难过、害怕、厌恶和生气),比喻成五个小人。


这五个小人在头脑里打架,谁赢了,人就表现出什么情绪。


CC有的时候生气了,我就会问她:“你是生气了吗?”

CC说:“就是!”


有时候CC特别生气的时候,还会不理人,我就静静地在旁边等着她,等她稍微好点之后,我就会问她:“那现在你脑袋里出现的是哪个小人呢?”她会说:“是怒怒,她在我的脑袋里蹦。”


第二个:理清你不需要负责的部分


大人与孩子之间的纠缠,说到底是情绪上的纠缠不清。


孩子难以管教时,归根到底,你是在气恼自己,潜意识里你会觉得是自己无能:“我没有管教好他”,把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归咎到自己的问题上。


我们生气的根源就是,作为父母,我们觉得要对孩子的一切行为负责;如果孩子没有按照预想的结果发展,那就说明我们不是称职的父母。


想做一个理智的父母,我们首先需要分清,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该负责的部分。


当一个孩子认知上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独立、可以无所不能,但能力上却还有差距时,他一定会有沮丧,一定会发脾气(如果你的宝宝恰巧是个特别有主见的),那他表现的形式就会更加极端。


他想发火、想不听话,都是他自己的事。这个不在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



我们的职责就是保持自身情绪平静的前提下,靠“想办法”,而不是“拼情感”,帮他去解决某个问题或者规范某个行为,帮助他度过“理想和现实还有落差”的这段时期。


我们不需要对孩子的情绪失控负责,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需要负责的是约束/改正孩子的行为,以及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情绪爆发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冷静下来想想,就会觉得没那么严重。


因此,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当发现情绪正在不断累积、快要爆发时,深呼吸,和自己对话:


• “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发火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 


“这个真的很重要吗?”


或是去厕所冷静2分钟,听个音乐,刷个微博,出来之后,也许你就能看你儿如初恋了。


选择对你有用的暂停键,帮你找回身体里“理智”的那个自己,而不是被“情绪”绑架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