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有一些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总是不敢主动去找小朋友玩,遇到问题也总是不敢找人帮忙。


这种「总是不敢」虽然可能是其他的原因导致的,但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心。


问题是,自信心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只要自我感到自己很特别,自己很棒就是自信呢?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信心呢?


其实,自信心虽然跟自己的价值的感受和态度有关,但是并不是父母越吹捧孩子很特别,孩子就会更自信,否则就不会有缺乏自信心的孩子了。


毕竟,自信的人的关注点根本不在自己身上。自信的人关注的是事情本身,因为他们从心底就有一股良好的感觉,他们根本不用问自己「我够不够好?」就可以很轻松愉快地实现要做的事情。



就拿父母们平时的生活来说吧。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都不用想就可以去工作,都不用想就可以去洗碗拖地以及做一些家务。这,都是因为自己足够自信。


但是如果我们对要做的事情不自信,我们这时候才会开始关注自己,开始想「我要是做不好怎么办?」、「我做不好会不会被其他人嫌弃辱骂?」……


所以,要让孩子有自信心,重点并不是怎么去提高自信心,而是让孩子能够忘我地、全神贯注地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只有当我们不关注自己,当我们不做自我判断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自由地尝试、体验、做事和学习。


那怎么才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呢?


实际上,孩子的自信心从小就会开始建立起来了。他们的自信心是通过实现目标并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自己努力后的回报而形成的。这种成功会让孩子感到自我良好,并理解即使做错了也没关系。



根据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阶段会对自信心产生影响。


其中一个就是当孩子处在大约 1 岁半到 3 岁的这个阶段。由于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大动作比之前好很多,而且已经能够到处走动、自由活动了,因此孩子在这个阶段里会大胆地尝试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尝试从父母身边走开一段距离再回来,会尝试自己穿衣吃饭,会尝试做出自己的选择。



所以,根据埃里克森,如果父母在孩子的这个阶段中鼓励并支持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就会更加地自信和安全地面对这个世界。


但是,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中太过于控制孩子的各种行为,不给孩子机会去尝试独立,或者太过于严厉,孩子就会对认为他们处在一个危险的世界。他们就会因此过于依赖其他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还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



这意味着,父母在这个阶段中应该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不要把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包办代替「抢来做」;同时,如果孩子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没有成功,父母也不应该去批评孩子,而是稍微提供一些帮助,鼓励孩子想想还可以怎么去解决。


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当孩子处在大约 5 到 12 岁的时候。孩子通常会在这个阶段中从幼儿园和学校中学会怎么读书写字,学会基本的数学思维,学会怎么照顾自己。


这意味着,在这个阶段中,除了父母之外,老师和孩子的同伴们也对孩子的自信心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根据埃里克森,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够在孩子的这个阶段中多鼓励、多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多认可他们的能力,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能够给这个社会提供贡献的。


相反,如果孩子没有因为自己的主动性而被鼓励,或者他们的能力被父母或者老师给限制了,他们就会感到自卑,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



所以,不论在哪个阶段,当孩子擅长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周围的人的反馈对孩子的自信心的建立非常重要。正面的反馈能让孩子感到良好,继而把重心放在事情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总 结


自信的建立,关键并不在有多吹捧孩子,而是在于父母和老师们切合实际且不过度保护的支持孩子的行为。


所以,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多发掘孩子的长处,多给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并认可孩子的成功。只有当孩子得到认可,才能更多地关注自己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本身。

- 参考文献 -

Erikson EH. Childhood and Society. Norton. 1950. ISBN 9780393310689.

Ryan RM, Deci E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 Psychol. 2000;55(1):68-78. doi:10.1037//0003-066x.55.1.68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