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蛮多留言提问,孩子心思太重怎么办?好怕孩子以后活得太累?具体例子,我选了几个:


很想做一件事情或者很想要一样东西,家长只是皱个眉头话都没说,孩子就马上说“好吧,不做了”。


家长声音稍微大一点或者严肃一点,孩子眼泪就流下来了,或者说妈妈你不要骂我。


孩子想吃一个什么,提一个需求都会小心翼翼的看着你的表情,问你可不可以,是不是我平时对他太严厉了。


这个话题没有绝对答案的,因为不同情景下,就会不一样。


比如,如果你或者家里其他人总是习惯说,“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那么孩子就容易觉得,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就容易形成所谓的“讨好型”人格。

但如果你自认自己给予孩子的爱的环境很好,但孩子仍然是这样,那么很有可能你的孩子是高敏感度(HSP)。



高敏感度的表现


先来说说高敏感会有哪些表现?


一句话总结,“感受很多”,不仅仅是他人敏感,对自己和环境也敏感。


对孩子来说,比如


会因为绘本的故事,花草凋零而掉眼泪;


会非常在意周围环境,观察到我们常人不容易观察到的细节;


会很在意他人情绪,就是我们大人所说的“看眼色”;阶段性变得格外粘人,时不时就有一些所谓“玻璃心”的表现;


等等


对于成人,还会因为他人一句随口的话而陷入到“和我有关,我做错了什么”的过度思考中。


同事去聚会,你事后才知道,就会觉得自己被疏离了;


男朋友今晚没回消息,你就会觉得他不爱你了;


老板今早神色凝重,你就觉得是不是昨天交的报告不够好;


而且之后一整天,甚至更长时间都会在思考,而且总能脑补各种细节和例子,强化自己的这个判断


高敏感人群,听上去很不好,玻璃心、事多、心思重。但其实,如果引导的好,却是一个很宝贵的天赋,甚至可以说是“超能力”。



这类人非常敏锐,他能察觉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节,具有很高的共情能力,只要能找到不让自己过度受累的界限,是非常高情商的人群。


捂着脸说,我就是的,而且也走过了心累阶段,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可以怎么办?


展示你的真实想法


如果你感知到自己孩子有这个倾向,那大概率很有可能你自己本身就是高敏感的人,所以才会如此敏锐感知。


而且我们非常容易代入自己的经历,非常希望孩子不要像我们一样,活得那么累。


那么很有可能,你会特意表现的无所谓,很轻松,希望让孩子看到,他是不需要那么在意你的情绪,不需要根据你的情绪神情来办事。


但高敏感之所以叫“高敏感”,就是我们比一般人对于情绪感知更加敏锐。你以为的“假装”天衣无缝,但是孩子就能非常明显察觉。

这样的“假装”就变成了“房间里的大象”,彼此都觉得那么明显,但没人敢谈及。


高敏感人本来内心戏就足,大家彼此“秘而不宣”,反而强化了“遐想联翩”。



我面对小D的第一个改变,就是直面自己的情绪
小D曾经也会问我,妈妈,你是不开心了吗?我现在的做法就是,实事求是


你是看到妈妈不开心所以不想做这件事吧,妈妈的确不希望你做这件事,因为XXX。但如果你坚持做,妈妈虽然会担心,但我会支持你的。


是啊,被你发现了,妈妈现在有点烦。这是妈妈的问题,和你无关。但我也说不清为什么。有时情绪来了就会乱糟糟,这也是正常的,等我梳理好了就OK了。


把这个问题说破,大家反而会轻松。


慢慢就建立了新规则,明白即使有负面情绪,即使对他人情绪敏感,这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建立情绪界限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高敏感的孩子就是情感过多很脆弱,那么就简单粗暴地多打击,多提供挫折。这是非常错误的。


高敏感的孩子需要情绪引导,相反更要多做,尤其关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情绪界限。


高敏感人群,并不是情绪过多,而是理性不足。我们该做的不是把感性剥夺,而是把理性补上,从而达到内在平衡。



第一步就是课题分离,这个很多心理学书籍都会提及。


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孩子小的时候生气了,脱口而出说的就是,“我讨厌你”。这就是他们的认知,典型的课题不分离,把某个行为变成了对某个人全部的否定。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多这样回应,“妈妈很爱你,但是妈妈不喜欢你这个行为”;“你讨厌他抢你的玩具”。


不断不断地帮助孩子认识到,大部分情绪针对的都是这个当下的事件,而不是整个人。


当孩子开始逐渐清晰自己情绪后,我们就要开始有意识让孩子认识到“情绪负责人”的概念。


最简单的,孩子大哭生气时,不要去说“别哭”,这就是剥夺了责任权;而是尝试说,“你好伤心啊,我在这里陪着你”;或者“你看看我能做什么让你感受好一点”。


提供支持,但不越界,尊重每个人收拾情绪的节奏和个人空间。



很多父母会脱口而出,“都是因为你,妈妈气死了”,或者说,“如果你不在旁边这样大叫,妈妈也不会生气“。


这其实是把自己的情绪责任推给了孩子。


就像昨天先生那篇文章《我老婆有三个“臭毛病”》里举例的,明明想表达的是,”我现在太忙了,无法陪你“,但我们却习惯变成,“ 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大了都不能自己学习了?“。

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大部分人是分不清的。对孩子来说,我们就需要从这些日常小事,不断告诉她。


一个孩子从小在界限明确的环境下长大,他可以更好区分什么是“自己”的情绪需要负责;什么是“别人”的情绪不需要我负责。


想想成人世界里,多少人所谓的“活得累”,就是不自觉地去承担背负很多自己不需要承担的他人的情绪责任。


而这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迫强加了很多别人的情绪负担。



无条件提供能量补给


高敏感人在和人打交道时,会比普通人更加“耗电”,所以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能量补给。


1、注意电量过低警示


我们大部分人是会忽略身体求助信号的,因为求助的信号总是表现为负面情绪,而大部分人都是不喜欢负面情绪的。


高敏感人的能量波动尤其明显,拿我来说,我能量高的时候觉得自己做啥都行,即使去天上摘月亮,我也觉得可以试试,看啥都劲头十足。


但当我能量低的时候,我就看啥都没啥兴趣,提不起精神,而且还容易看谁都不顺眼。


这种很丧、戾气很重的表现其实就是能量低了。

如果你恰好有个高敏感孩子,你也会在她身上发现这样的波动变化。


前几天还愿意挑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最近怎么就变得脆弱无比,一点点小事就哭,啥都不想学,鼓励了也没用,就是说不知道,不要,不做。

低能量时期,如果我们还是一味鼓励、推孩子进步,不但无效而且是有害的。



2、保证充电时间和空间


我的亲身经历,高敏感的人一定要对自己诚实,而且要珍惜自己的能量。


我以前喜欢假装自己开朗开心合群,结果最后就会出现很长一段非常非常丧的时期来复原。

我现在基本上就是及时给自己补充能量,想办法不要让每天的消耗大于赋能,比如遇到不开心了,不要等,尽快找些法子让自己开心起来。


那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没这么强的自我认知和调节能力,就需要我们父母成为他们的外界调节器,多帮助他们补充一点能量。


只要孩子不排斥,多抱抱亲亲,多和孩子做一点肢体亲密接触的游戏。如果孩子有点排斥,那么也不要感到受伤,给予孩子个人空间。



3、降低待机时间段的预期


手机充电的时候,我们就减少使用,这样充电就会更快。充满电了,我们再使劲折腾。这条规则同样适用低能量时期。


孩子低能量期间,这不想那不想,那就可以允许不做。适当放低要求,允许偷懒。


但就像我说的,这类孩子的父母中很有可能有一个人也是高敏感的,就尤为困难。高敏感的人本身是对自己很苛刻,很多负面评价的根源就是对于自己的不满。


那自然就很容易对孩子也是高要求,而且因为高敏感总爱提前脑补很多细节。


于是就会陷入,“我的孩子会一直这么不努力,很叛逆的情况。我现在如果纵容她,那么她就无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各种“可怕“画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自己先要“松”下来,能量低的时候不强迫自己非要完成XXX事情,非要和能量高的人比。等能量回升了,那么再继续。


经历过这样几次,发现“天不会塌下来”,那么我们对于孩子也会有这样的视角了。



父母是容器,先要自己内心丰盈,才能去爱孩子。但其实,很多父母都是“透支”着爱孩子的。


做妈妈六年了,我是越来越发现,很多亲子问题根源都是父母需要先理顺。而父母最需要理顺的就是自己的情绪。


“我们不是追求冷漠,而是追求冷静;不是追求无情绪,而是追求恰如其分的情绪;不是扭曲自己去讨人喜欢,而是因为做自己做得很自在,令身边的人也放松了,而讨人喜欢。”


这段话送给自己,也送给你们。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