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从幼儿园回来后很不开心,耷拉着肩膀,连晚上最喜欢的动画片都提不起洋洋的兴趣。


妈妈察觉到孩子的失落,问洋洋是不是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洋洋委屈地说:“妈妈,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喜欢跟我玩,我喜欢和娃娃一起玩过家家,可是他们说这是女孩子才喜欢的游戏,不跟我一起玩,还说我不是男孩子,男孩子都喜欢小汽车。”


妈妈听了之后,心里也在想,洋洋在家的时候比较安静,喜欢娃娃、积木、拼图这些活动,确实不像同龄的小男孩,喜欢小汽车、滑板车这类活动,妈妈只当洋洋性格如此,并没有去过多干涉,可是洋洋在幼儿园的经历,却让妈妈注意了起来。


孩子的行为举止与性别不符,爸爸妈妈需要纠正吗?


为什么会出现行为举止与性别不符的情况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3岁左右会逐渐开始形成对于性别的认知,会了解男孩子、女孩子的不同之处,孩子会出现行为举止和性别不符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①社会认知的影响


在大众的认知里,男孩子好动,性格坚强,更喜欢球类以及户外运动,认为女孩子心思细腻,更喜欢安静的活动,性格温柔、爱哭。


这些长久以来对于性别认知的印象,会让大众对一些不符合印象的孩子做出不同的评价,例如性格温柔、注重外表的男孩子被认为“娘娘腔”,而女孩子如果顽皮好动、大大咧咧,不在意穿衣打扮,则会被认为是“女汉子”、“假小子”。



②天生气质:孩子生性如此,有些男孩子性格温和、内向,自然行为举止会细心谨慎,而有些女孩子性格活泼、外向,日常生活中也会行动敏捷,好动。


③家庭因素: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某一方长期角色缺失,会影响孩子对于性别的认知,长期缺乏父亲陪伴的孩子,可能会在行为方面偏向于女性化,有些家长因为自己的喜好,把孩子当不同性别的孩子来养育,容易造成孩子的认知偏差。


出现行为举止与性别不符的情况,

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处理


爸爸妈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举止,不要预先给孩子设定很多条条框框,不要强迫孩子按照父母设定的样子成长,给孩子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多陪伴孩子,和孩子进行沟通,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比如说,男孩子喜欢布娃娃,爸爸妈妈可以询问孩子原因,也许孩子只是认为,看到布娃娃会想起妈妈,因为妈妈的卧室里放着布娃娃,要耐心地去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


在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布娃娃的原因和感受之后,可以再适当引导孩子,告诉孩子:“爸爸喜欢小汽车,你要不要和爸爸一起来玩一下。”



用自身的陪伴去引导孩子,而不是粗暴的责骂孩子,强迫孩子接受他不喜欢的事物。孩子如果因为一些行为举止遭到别人的嘲笑,爸爸妈妈应该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不能和别人一样,去嘲笑或指责孩子的行为。


爸爸妈妈应该放松心态,用包容、理解的眼光看待孩子,多多陪伴孩子,用自身的特质和性格去影响孩子,让孩子了解自己身上的优点并学习,相对于言语的斥责于冲突,行为上的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影响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