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就一堆“熊孩子被修理的事情、怎样教育熊孩子”的关键词;节假日前后“防火防盗防熊娃”的标语简直被奉为圣经;连各大商家都懂得用“春运必备,不再担心熊孩子”、“XXX一招,让熊孩子变成乖孩子”做噱头。


当妈的一颗心是惶惶不安啊,生怕一不小心养出个熊孩子。


那到底什么是熊孩子呢?咱们来看看大家吐槽点最集中的几项:公共场合大喊大叫、不经允许拿别人的东西、吃饭在盘子里乱翻乱拣、举止言语粗鲁,不会说你好、再见、谢谢……


种种槽点都集中在不懂得在特定场合遵守相应的礼仪——也就是没有礼貌。

可能有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嘛,难免活泼好动、不懂得控制自己;或者认为,教小孩子守那么多条条框框是“成人世界的虚伪规则”,小孩子天真无邪的本性不该被压抑。


但从小处说,礼貌可以让孩子更受欢迎;大处着眼,情商往往比智商更容易让孩子优秀。教孩子懂礼貌,是给予他一笔不可估量的终身财富。


世界上最朴素的真理往往最艰难,教育孩子也是这样。除了教他说“你好、谢谢、对不起”,更是要从教他发出第一个音符开始、要父母身体力行、从言行举止日积月累中教会孩子的事。

不同年龄阶段 不同重点


1-2岁的礼貌是这样:虽然一岁多的宝宝还很懵懂,但“讲礼貌”对他们来说就并不困难了。一两岁的孩子学着爸爸妈妈说话、模仿着大人的语言,也可以开始尝试考虑他人的感受。


从教他和认识的人打招呼开始说“你好”,早上起来和他说“早上好”,和上班的爸爸妈妈说“再见”;从固定餐椅开始培养餐桌礼仪;告诉他什么时候说“请”和“谢谢”;


3-4岁的礼貌是这样:俗话说“三岁看老”,这个孩子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教他懂礼貌的黄金时间。吃饭时候告诉他擦嘴要用手绢、吃饭时不能说话;孩子忘记说“请”的时候提醒他,告诉他做错事要说“对不起”,教会他说“谢谢”。


学习这些简单的礼貌用语的同时,也同时在启发着他的善良和感恩心。


5-6岁的礼貌是这样:告诉孩子和别人讲话时候要看着对方眼睛,教孩子懂得什么时候需要耐心等待、公共场合不打扰到别人。

这个阶段活泼好动的孩子耐性不超过五分钟,教会他们等待和克制,也就在塑造着教养最初的模样。



教孩子讲礼貌,不是在父母要求下,把他压抑成一个“乖、听话”的毫无个性的小孩。而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养融于灵魂认同、体现于言行举止。




礼貌源于内心对他人的尊重,但很多父母都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还记得一位网友对小时候父母随便把自己玩具送人的不能释怀,这样的“谦让”并不会教会孩子礼貌。


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父母首先要先尊重孩子。说话时候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听他幼稚的言语、珍惜他画的每一张涂鸦、每一件玩具。


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孩子去懂礼貌,而是让他看到我们在做什么。面对陌生人,一句简单的“你好”我们可以轻松说出口;但对于孩子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去适应;更别说做错了事,慌乱之下我们说句“对不起”都略有尴尬。


可我们总是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把孩子推到陌生的叔叔阿姨面前,催着孩子赶紧叫人、问好,还要加一句“这孩子怎么不懂事”;孩子在公共场合喧哗吵闹,父母就开始大声斥责孩子“没规矩”。


在孩子眼里,“不讲理的大人”不由分说给自己定了性,讲礼貌这件事就成了不必做到的沉重负担。


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面对的不再是维生素D什么时候添加、一顿喝多少奶才够这样简单的问题。“讲礼貌”这件生活小事,背后涵盖着孩子的自制力、自省力、社交能力、情商培养许多方面;只看礼仪举止,也会体现在餐桌、学校、家庭不同场合。


除了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让孩子明白不同的环境场合中可以做与不可以做的事情;成为孩子的榜样和给予他们尊重,也是教他懂得“讲礼貌”对他人生的价值。


“礼仪之邦、知书达理、仁义礼智信”,咱们祖祖辈辈受的教诲和文明传承中,良好的礼仪从来都是最重要的一课。


我们都希望孩子受欢迎,不要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熊孩子”。而讲礼貌不仅是让孩子受欢迎的方式,更是一种社交技能,和让未来的人生中能够更加灿烂的人生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