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

完整的个体

有着自己的成长规律和节奏

忽略这一点

强迫孩子成长为“父母期待的样子”

结果可能往往事与愿违

  

比如,以下这5件事



逼孩子分享


分享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没有问过孩子的意见,就盲目地让孩子分享,并不是正确的教导方式。


“你是哥哥,要让给弟弟。”

“没事,拿走吧,反正他也不玩儿。”

“会分享才是好孩子。”


“不!这是我的玩具!”



从孩子开始使用“我的、你的、我们的...”这些词时,说明他们已经有了物权意识。


分享的前提一定是孩子自主自愿,如果孩子被迫分享,长期下去,会影响他的物权观,甚至会导致其缺乏安全感和自信。


培养孩子的物权观念,能够让孩子学会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界限,逐渐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物品。




我们可以怎么做?



1、

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把分享权交给他


2、

物质和精神上的分享都要鼓励


可以教导孩子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增加交流的同时,也增进了情感。


但同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哪些是不能分享的,比如说隐私。


我们要告诉孩子,如果有人借着“分享”的名义,企图冒犯我们的身体,一定要坚定地拒绝。



逼孩子吃饭


父母总担心孩子吃得少会影响生长,实际上,吃饭是人的本能。


宝宝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饿了要吃东西,大约在1岁半左右,宝宝已经具备了自己吃饭的能力,可以自己决定吃什么,吃多少。


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吃饭,也就意味着一个人连自己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要由别人来决定。


长大后很容易失去找到自我、认识自己的机会。


 



我们可以怎么做?




1、

让孩子自己练习吃饭


这个年纪孩子已经具备了自己吃饭的能力,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烂摊子”上就可以了。


2、

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吃多少。



逼孩子坚强


有些时候,我们听不了孩子的哭声,可能是出于心疼,也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坏心情。


尤其对于男孩子,有些家长经常会说:“男子汉要坚强,不许哭。”


哭,对于孩子来说,就像饿了需要吃东西,困了需要睡觉一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味压抑或忽视它,可能会让孩子在未来变得懦弱、自卑。


长大以后,在婚姻家庭中面对妻子和孩子的情绪化,也很难处理好。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


情绪如果没有途径释放,在心里便会憋成内伤。




我们可以怎么做?




1、

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在孩子哭的时候,他们期待的是父母的拥抱和接纳,而不是呵斥。


蹲下来拥抱他,告诉他,你知道他很难受,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并且接纳他难过的心情。



2、

尊重孩子


把他当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逼孩子“懂事”



孩子懂事,是很多家长的期盼。


然而,逼孩子懂事,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另类的残忍...


看到好吃的零食,从不吭声,温顺走开;

看到喜欢的玩具,不敢开口让父母买;

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也必须听父母的话,谦让大度……


后来,孩子确实变得“懂事”了。在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玩具,不再闹着要买,看到各种各样的零食,也不说要吃了。


可走出家门,却成了一个“问题孩子”: 今天抢小朋友的玩具,明天抢小朋友的零食......


懂事的孩子,其实不是他自己。


如果家长过于主观,对孩子需求刻意压制甚至忽视,就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是不是爸爸妈妈不爱他才会这么做。


临床心理学家Dr.Jonice Webb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童年期情感忽视(Childhood Emotion Neglect,CEN)”。


简单来讲,就是父母在子女童年时期没给到足够的情感回应,将会给孩子造成低自尊与自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甚至抑郁等心理创伤,并严重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个人成长与人际交往。


孩子童年的需求不被满足,以后弥补再多也无济于事。孩子将会变成一个内心有“洞”的人。





我们可以怎么做?




1、

让孩子做自己


我们不需要孩子事事都听家长的话,违心地哄着父母。


真正的懂事,一定是在顺应天性的基础上,同时又能够有一些对自身的反思和对他人的理解、包容。这样,他们最终才能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2、

给孩子信任和勇气


不管孩子是挨了批评,还是被人否认。爸爸妈妈一定要站在孩子身边给孩子信任和支持。而不是用强势的语气和态度指责孩子的不足,逼迫孩子去自信勇敢。


让他们在正向的引导和鼓励下,自然而舒展地生长。



逼孩子外向


与胆小一样,人们对内向的孩子也充满了偏见。一个孩子一旦被打上内向的标签,就意味着这孩子木讷、孤僻、难相处。


父母对孩子性格的不接纳,会让孩子常常自我否定,久而久之变得不自信。


性格都是有两面性,外向者有外向者的优势,内向也有内向的力量。


担心孩子内向,无非是担心孩子未来在社交问题上碰壁,然而内向的孩子好好引导,也可以找到适合他自己的节奏与社交模式,未来照样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内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孩子的缺陷。


相反,一直给孩子贴内向的标签,简单粗暴地逼迫他们外向开朗才会真的伤了孩子。





我们可以怎么做?




1、

接纳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从内心里接纳孩子的性格,不说打击孩子的话。


2、

要鼓励,不要逼迫


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跟人打招呼,如果孩子怕生不开口,就不要继续逼迫,给孩子一个台阶,避免让孩子尴尬。


存在即合理。比起外向,我们更希望孩子拥有真正的快乐。





写在最后:


在成长道路上,孩子不需要一个时时推着他们快步前进的父母,而是需要一个能在关键时刻伸手拉一把他们的父母。


逼迫孩子,就是在自己和孩子之间,挖下一道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沟会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深。


我们要做孩子身边那个温暖可信赖的亲人,而不是一个独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