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内向的人,之前和大家分享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方法就是,尽早锻炼表达能力。


今年春节开始,因为关注疫情,我粉上了张文宏医生。我从他每一次发言里,就能学到很多说话之道。


这些表达精髓不仅仅对我们有帮助,孩子也应该学习。


打破“知识魔咒”


我一直觉得语言是工具,表达是为了自己的观点输出,好的表达第一条标准就是,不自嗨,而是能让接收方明白。


但大部分人在表达的时候,容易进入“知识魔咒”,就是忘记了自己曾经一无所知时的状态。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为什么这么简单你就是不明白呢”,就是典型的进入“知识魔咒”的例子。


张医生在这方面就做的特别好,疫情期间很多人都说,就爱听他讲,而且再复杂的情况,听他一讲完就明白了。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发现他经常用的就是类比方法。



比如,谈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的区别,他是这么说的:

流行性感冒跟感冒是一家人吗?那我问你,猫和老虎是一家人吗?但是流行性感冒跟感冒根本不是一家人!


我如果告诉你,流行性感冒是老虎,那感冒是什么呢?感冒连兔子都不是,它可能是小爬虫,是苍蝇,就是差的这么远。


这么一类比是不是就很生动了?


他这方面的类比真的特别多,而且全部都非常巧妙。像大家应该都还记得下面这些:

上海防控是少林派,社区防护强大无比,新加坡是武当派,表面佛系内部紧张。

临床试验结果没出来之前就是你女朋友,等临床试验结果出来,你就知道她是不是你的老婆。



这个做法看似是自然而然,但要做到,需要有下面这两个前提:


第一就是自己真的掌握透彻了;第二,就是可以转换视角,清零自己已有的认知。

这一点其实也是我这几年写公号会刻意练习的。比如我写《换季孩子就感冒发烧不断,一篇文章说透抵抗力这件事》时,我就把抵抗力比喻为身体里的一支部队来帮助大家理解。

另外,我尽管自己学了很多理论,但我和先生讨论育儿从来不掉书袋,而是用大白话和他说。


这也是我一直在尝试的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懂的方法,就是可以说给不懂的人听,同时他也能听懂。

这个能力在表达中很重要,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刻意练习。


而最关键的就是,我们需要时刻转换思维模式,从“你听明白了吗?”,变成“我说明白了吗?”



高解释理论水平


光说了让人明白还不够,好的表达还需要打动他人。


语言真正有价值的是影响他人,不管是行动还是态度上发生改变。


像下面这段话大家肯定印象很深刻,“你在家不是隔离,你是在战斗啊!你觉得闷,但病毒也被你闷死啊!”


我当时听完就觉得好厉害啊,我记得那时我国内朋友们就出现了待在家里很烦躁,开始想骂人,想出门的心思了。

试想一下,这时如果我们说,“你不能这么自私的,你现在出门增加传染几率”,是不是你的不爽和叛逆心理就更重了。



这里涉及到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就是解释理论水平。人感受一件事的反应是受到心理距离影响的。


我们所谓的“利己”心理,如果拿解释理论水平来诠释,就是大部分人对于一件事的态度都习惯于依靠离自己近的心理距离,从而就容易出现“低级”解释。


放在“在家隔离”这件事上就是,我天天在家很无聊,我已经好多天没喝奶茶了,吃的也不好,都是只关注和自己最近的细节。


而张医生的那句话,就是用“高解释”水平来诠释“在家隔离”。他让大家意识到原来在家蹲这么一件无聊没劲的事情,其实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那么自然的,人的好的本能就被激发了。


像他对大学生讲的时候,也是运用了这个方法:


大家只要闷两个星期,少说话,语言少了,思想就出来了。所以,闷两个星期对广大的大学生,是很好的锻炼噢。



想让自己的表达具有感染力,那么一定要用好这个解释理论水平。


如果大家感兴趣看看美剧政客的危机演讲、大公司CEO的动员会,都是熟练运用这个理论的典范。


日常生活也可以用的,比如带娃很辛苦,每天围着一个小娃娃,屎尿屁,还要学那么多。


那么时不时给自己来一句,“我们现在的确辛苦,我们现在努力,就是为了今后我女儿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只要想起当年父母怎么待她 ,就能自然而然”。


是不是一下子就有了使命感。


三观是基石


关于张医生的说话技巧,还可以总结出很多。


比如演讲中善于使用抓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金句连连”,像下面这些大家应该和我一样耳熟能详吧。


一般女孩得了流感,被传染的基本都是妈妈,而丈夫很少,所以那一刻,我对爱情产生了怀疑。


防火防盗防同事。


只要今天活着就有明天治愈的希望。


流感肺炎的死亡率是9%,SARS的死亡率只有10%,那你为什么对流感就不怕,对SARS就那么怕呢?因为SARS你一无所知。




而最最让我喜欢的技巧,其实是张医生敢于讲真话。


这也是我一直认为的,表达最终是一个人三观的输出,没有三观支撑的表达,即使语言再华丽,也是没有灵魂和脊柱的。


我是从他那段 “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 开始认识他的,并且成功圈粉的。

我考古去看了他很多视频。而正是看的越多,就越发会觉得,技巧是其次,是张医生身上的专业过硬、不官腔、真正尊重每个个体、敢于说真话的内核,才是最好的表达技巧。


专业过硬让他可以游刃有余、逻辑清晰地表达。


虽然张医生不爱谈他自己,但稍微查一下他的履历就能发现,这样的谈吐背后是有几十年的积累的。


199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2000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曾分别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BI医学中心、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修。




在他眼里没有等级或者“就应该这么做”,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尊重,让他可以发自内心地做到共情。

其实华山医院的病房不需要我查房,我去查房的主要原因其实只有一点,要消除我们医生的恐惧。


就是说你主任,老是在后面指手画脚,不进去跟病人亲密接触,然后让我们老是在危险的第一线,我怎么可以接受呢?


同时,他任何时候都是用事实和科学说话,而且敢于说真话。比如谈到血浆疗法时,他就是很无情地泼冷水:

注射血浆患者立即康复?那是电影看多了。


但要注意的是,张医生的“耿直”却不让人讨厌,他之后又补充了一句:

任何疗法在治疗里都只占一部分,对于重症病人的救治,不靠神药,是依靠所有的力量一起。


第二段很多人都会觉得是讲话漂亮,其实深究就是他专业技能过硬,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共情能力,理解这个当下大家都对“神药”的希望。




作为父母的我们,不仅可以从张医生那里学习如何表达,其实也可以认识到如何引导孩子好的表达。


从小带着孩子多看到“真正讲人话”的人是如何讲话的,而少去学习那些带着很强表演性质的套路。

(包括总在纠结口音这些事情的父母们,不妨也想想,在听带着一口江浙口音的张医生时,你真的会在意这些吗?)


我们总以为能说会道的人,就是那种口吐莲花,嘴上抹了蜜似的。


但看完张文宏医生后,我愈发确定了一件事,真正好的表达,不是套路和技巧,而是作为一个人的态度和三观的输出。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