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闺蜜最近来询问我的,她的女儿最近很爱打扮,尤其对她的化妆品感兴趣。


闺蜜和我说,我们这一代都是受着这样一句话所影响吧,“从小这么爱臭美,长大肯定不学好”。


因为成长经历,我们虽然不喜欢这种被压抑的的感觉,但育儿过程中,时不时的还是会出现这样的顾虑,爱打扮、爱臭美、甚至玩化妆品,需要引导吗,度在哪里?


对玩化妆品的态度,疏而不是堵


小D现在就对我的化妆品很感兴趣,有过好几次偷玩我的化妆品,把我两只口红掰断的经历。


这么小就化妆,恐慌吗?其实这是我们的过度解读。


包括一些学龄前的男孩子也热衷于妈妈的化妆品,都是不需要过度担心孩子以后会很“娘”。


所有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好奇心,玩化妆品和玩厨房的篮子、桌上的盒子,没有本质区别,他们只是想探索、想模仿,想尝试体验这些我们每天在用的东西是什么。



我非但没制止,还邀请小D来参观妈妈的化妆台,告诉她这些东西是什么,派审美用途的。


然后设置“爱的界限”,这是妈妈的东西,不得到妈妈的允许,不能碰。这句话的沟通里,只是表明界限,而不是评判孩子的行为。


如果你的孩子更大一点,完全可以选购一些适合孩子使用的安全化妆品。但同时也记得给予孩子“爱的界限”,比如上学时不能使用,但可以在周末时间涂抹。


更加关键的是,在孩子平时不化妆的时候,在她运动的大汗淋漓的时候、在她玩成小泥猴的时候也记得和他说,“你这样子真美!”


爱和界限的并存,而不是一味的打压,才能让孩子获得内心的滋养,感受到被接纳。



引导树立审美观


不要小看审美这件事,木心曾经说过,“没有审美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我太认同这句话了。


一个有审美的人,对于生活更具有感知力,更能欣赏平凡的日常。


当我们发现孩子爱臭美了,这恰恰也说明了孩子对于审美的觉醒。


压制只会把帮助孩子建立审美观的机会拱手让人了很多小时候被压抑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期反而更容易被社交媒体或者同龄人“带偏”。



父母在日常打扮中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整洁得体的打扮是美丽的。更关键的是,带着孩子去感受更广泛的美,四季变化的美、音乐的美、图画的美。


告诉孩子,”美不是一掷千金,而是一花一叶、一言一行、一粥一饭”。


见过更多样的美,就会有更大气的审美。


孩子对美的追求,正是说明他们精神世界的建立,幼时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将会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气质和审美能力。


那天聊天时,我朋友就说现在自己已经“美无能”了


美是可以多元的


我们父母那代容易出现非黑即白的二元价值观,“爱美了就等同于学习不好了”;“漂亮了就等同于不努力了”;“打扮了就是虚荣心”。


但仔细想一想,为什么这些一定是非黑即白?为什么漂亮一定就是和其他对立,格格不入的呢?


归根到底,其实是我们自己对于“漂亮”这个词的狭隘理解,外表美和心灵美都是值得被追求的。



不用非打压某方面的美,而是可以多强调其他方方面面的“美”,勇敢也是美丽的;坚持也是美丽的;有礼貌也是美丽的;动脑筋也是美丽的;帮助他人也是美丽的。


让孩子明白,追求的美丽可以是多元的,不只是指的脸蛋,还包括美丽的脑袋,美丽的心灵和美丽的灵魂。


珍视自己的美好,是高自尊的表现


我的从小家庭教育里就是被告知,“一旦心思花在了打扮上,读书就不会好的”。


小时候我向往美,却不敢大声表达出来。这一度让我很没信心,很长一段时间,别人夸我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没有没有,我没那么好的”。


曾经我最要好的朋友问我,你其实很优秀,为什么你还是不自信呢?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当年父母希望我不要因为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貌而影响自己的学业时,他们的否定让我否定了自己,很长时间我都觉得自己是卑微的。



现在每当小D摆弄自己的头发或者裙子,一定要求要戴某条项链,然后对着镜子说,“Dorothy真漂亮”,我都会觉得特别美好。


她和我小时候相比,可以如此自信地说出这句话,这本身就说明了她对自我的接纳度很高。而每每此时,我也会回应她,“是的,你好漂亮”。


孩子的第一个自我形象是从父母那得到的,不轻视自己的美好,是自尊自信的第一步。



我们都希望孩子好,那怎样的孩子才会好呢?大俗话说,就是对自我有要求的人。这句话翻译成儿童发展心理学,就是高自尊自信的人格。


他觉得自己很美好,他从父母口中知道自己很美好,他明白自己值得“美好”的一切,自然他就会对自己形成约束,想要变得更美好。


爱美,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修养。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