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春节,年年都上热榜的一个话题:


“今年过年,你回家吗?”


很多人选择不回,很多人想回不能回,你的答案是什么?


一则新闻数据显示,55%的90后会选择旅游过年,然而大部分并不是和父母一起。


有人说没钱,有人怕被催婚、催生,有人觉得“年味”变淡……


过年,不回家的原因千千万,而回家的原因只有一个:爱。



不是年味变淡,是我们缺乏仪式感


BBC拍摄的3集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盛典》,曾经感动过无数海内外华人,在影片的开头,那群外国人便惊叹道:


“中国春节,见证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移活动,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纷纷返回家乡,与家人团圆。”



当年我一口气把三集都看完了,不禁感叹,这才是我们儿时的年!


从小妈妈就对我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喝完腊八粥,妈妈便开始着手准备,我也忙着复习功课,就等拿个奖状回来开开心心过个年。


迎来了寒假,年就更近了,头一件事就是张罗着让妈妈给买新衣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习俗一层层叠加,年味也就更浓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联;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上街扭一扭……


扫房子是最乐此不疲的一件事,仿佛每个人都在争相评劳模,小点的时候跑来跑去递抹布打下手,很是高兴。


大一点后最拿手的就是擦玻璃,湿布、干布、报纸……不擦到能照镜子不罢休,看着倒映在玻璃窗上的小脸别提多骄傲了。



炖猪肉那天,妈妈会连肘子、牛肉、羊肉等一并炖了,从那天开始就每天都有炖肉上桌了

还会把猪油熬一熬,顺便炸些麻花、丸子、带鱼等,剩下的油渣儿除了趁新鲜吃几口,还能包饺子,那种美味,只有在家里才能吃到。


忙东忙西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贴对联这天爸爸负责熬浆糊,我和妹妹负责揭旧对联,嘴里嘟囔着怎么粘这么结实,但在贴新对联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去多拍几下,恐怕它会掉下来~


除夕那天,扫院子、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每一项都不能少,忙活了十几天,终于等来这一天,我会早早的把新衣服、新袜子、新鞋准备好,就等着一大早在炮声中吃了饺子去拜年……



大人们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小孩们更是撒欢似的到处凑热闹。


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为了快乐忙活其实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


而如今,快乐似乎很容易得到,新衣服、好吃的也不再需要等到过年,大家懒得忙活,对春节也没了那么多期待。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殊不知,正是我们的随便,使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节日不再像节日,年味变淡。



不再其乐融融地操持家务,不再期待除夕时的年夜饭,在低头摆弄手机的几个小时里,年就那样过了。


所谓年味儿,其实是通过各种习俗维持的一种仪式感。


对老一辈人而言,习俗一变,年味自然淡了;对于年轻人来说,家都不回了,还谈何年味儿。


然而,不止是过年,日常生活也是如此。


村上春树说;“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很多人之所以过得平淡无趣,毫无幸福感可言,正是缺乏了仪式感。



仪式,会让平凡的日子散发光芒


《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制造仪式的过程庄重而有意义,它足以让平凡的日子也可以散发出光芒。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结婚十年来一直过着初恋般的日子,不用问为什么,她的微博就能够给出答案。


每个情人节,她会为老公精挑细选礼物,老公也会如约般送上鲜花,带她去享受一顿美味大餐。


每个生日,她都会精心规划,一起出去游玩或吃一顿饭,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


有人说,情人节当天花多贵,餐厅多难定,何必找那麻烦,又贵又不值,还不如自己多买点菜来得实在;也有人说,一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整这些虚的有啥用?日子嘛,能吃好喝好就可以了……


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觉得日子一地鸡毛,没有盼头;而有的人却能感到活着的每一天都有滋有味。


仪式感,对于生活最重大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内心的尊重,从而去尊重生活。


● 当你带孩子辛苦了一周时,爱人在周末为你精心准备了一顿晚餐,仿佛瞬间觉得累也值得;

● 当你心情不好时,能有一束花放在家中,香气弥漫的一瞬间,坏情绪也随之飘散;

● 当你在生日的早晨,能听到一句生日快乐,收到一份用心准备的礼物,真的是会开心一整天…



你会发现,愿意带给你仪式感的人,往往都是爱你的人,他愿意花心思、时间、金钱在你的身上,让普通的日子变得不普通,仪式感是幸福的捷径。


爱不该是心里的埋藏和嘴上的说说,而是通过那些大大小小的仪式,让自己和家人真实地感受到:我在你心里是重要的,你是在乎我的。



孩子的春节,有多需要仪式感?


C妈以前也有很多想法,谁还不是个文艺青年来着,但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每逢春节,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家。


团圆,才是春节最高的仪式感。


自己做了妈妈,除了能够切身体会到爸妈的用心良苦,想要多陪陪他们,还有就是对下一代的担忧:父母不操作,孩子不参与,或许几十年后就没有了春节,孩子们无从谈起,也没有和春节相关的回忆。


我不敢想,20年后的春节,如果我们连孩子都盼不来该怎么办?


我们现在已经懒得过,孩子难道愿意过?


其实,仪式感并不是大费周章,年味也不是繁文缛节,或许几件小事就能让孩子拥有一个有意义的春节,一个传承下去的理由。



除旧布新


因为工作原因,我们可能不能实现二十四扫房子,但我们仍然可以抽出年底的半天来做个大扫除。


画风一定不是孩子看电视,大人忙不停,而是孩子、大人一起干,这种参与感非常重要。



要说最让CC能感觉到年味的事,就是手里拿个鸡毛掸子,被C爸举得高高的,扫遍房顶的犄角旮旯。


C爸累得够呛,CC新鲜的大喊没玩够,再来一遍,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告诉她为什么要大扫除,新年的意义是什么,她也会在忙碌中期待春节的到来。


置办年货


或许现在我们不会再磨豆腐、杀只鸡、把面发,但是置办年货还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家庭会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大人三下五除二的买了一大箩筐回来,年货就齐了!


那这年和孩子有什么关系呢?


只剩吃吃喝喝睡睡了吗?与其他节日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完全可以让娃一起参与讨论,看看他认为过年招待亲戚家的小孩时想准备点什么,吃什么?玩什么?然后一起选购。


当有朋友来时,孩子能够兴高采烈地去分享关于他预备的一切时,年,就不再是父母所安排的年,而是自己想过的年。


贴春联、挂灯笼


春联是新年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除了讲究对仗外,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毛笔书写,如今我们能见到真正手写的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批量印刷,虽然好看,却少了韵味。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准备上笔墨纸砚,和孩子一起写春联、写福字,一起给新年祝福,一起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做剪纸、贴窗花,扎彩灯、挂灯笼,浓浓的年味,都藏在这些小事里。



被我们贴到了门外!


小一些的宝宝可以涂色,也好看!


包饺子、守夜


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就是饺子,甚至可以说无饺子不春节。从小一起帮忙揉面、擀皮儿、包饺子的场景,到如今都是最深刻的过年记忆,到娃这儿怎能断片?


信我,没有一个娃不爱参与包饺子,带上他一起玩耍吧!



拜年、拍全家福


大年初一的早晨,教给孩子说吉祥话,给疼爱自己的长辈、照顾自己的父母拜个年,便是从小就激发了他最基本的感恩之心。


或是热闹的上午,或是宁静的午后,挑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拍一张属于你们自己的全家福,不是放在手机或朋友圈的那种,而是要洗出来挂在墙上或放进相册里,感受生命的轨迹,守住时光。


就春节而言,仪式感,是对传统节日的尊重,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家庭中爱的延续。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赋予生活更多的意义,即便日子平凡,也带着神圣的高贵。


也正因为此,才不至于让人觉得,不过是休了一个不能远行的长假而已。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